企业组织内部学习、外部学习及其协同作用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调节作用研究

2017-06-01 12:50陈国权
中国管理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内部结构动态性调节作用

陈国权,刘 薇

(1.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2.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081)



企业组织内部学习、外部学习及其协同作用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调节作用研究

陈国权1,刘 薇2

(1.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2.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081)

尽管前人对于组织学习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已经展开了较多的研究,但是组织学习对组织绩效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孤立的,组织学习要与组织内、外部情境因素相适应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是强调组织学习不同来源的两种重要类型,而内部学习、外部学习及二者的协同作用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会受到组织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怎样的调节作用还尚未得到探索和研究。本研究采用来自中国企业的213个样本,根据调查数据发现了,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特征对组织学习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同时起到了调节作用。组织外部环境动态性越高,组织内部有机结构程度越高,组织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对组织绩效的提升作用越明显。然而,在探讨不同内、外部环境条件下,内部和外部学习的协同作用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时,研究发现有机结构依旧能够支持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协同发挥对绩效的促进作用,而动态性较高的环境却不利于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的协同,只有在稳定性较低的环境中,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才能协同促进组织绩效。本研究的特点在于系统地分析组织内、外部学习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更好地提升组织绩效的环境和条件,同时考虑组织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两种情境因素的作用,对组织学习理论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对管理实践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最后,对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未来改进和发展的方向。

组织学习;内部学习;外部学习;组织结构;环境动态性;组织绩效

1 引言

在当今复杂变化的环境下,组织学习对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不同来源的两种组织学习方式,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对组织绩效具有影响作用。在实践中,联想的“复盘”学习方法,就是组织内部学习的最好体现,“复盘”强调对成功或者失败的事例都要进行深刻反思和规律总结,同时也要考虑企业的边界条件;华为通过从企业外部引进技术和知识,才得以不断进步发展,体现出外部学习的重要性。在理论上,学者们对内部和外部学习影响组织绩效已经进行了一些研究,然而,系统地考虑组织内部和外部情境因素对内部学习、外部学习及二者协同影响组织绩效的调节作用,是当今组织学习理论和实践领域非常重要、但未被实证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权变理论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

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强调一切都不是静态的,目标、产出、技术和市场不断变化,对组织的每个子单元来说,意味着相应的权力形式和组织形态就会发生变化[1]。在目前中国的市场环境中,外部环境变化愈加迅速,使得权变理论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对于组织发展,既包括组织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通过相应的组织结构和战略设计与市场环境相结合[2],同时还需要匹配组织内部的文化、学习等因素,了解组织中的各个单元之间如何相互协调配合[3]。组织学习的提出为组织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的外部环境提供了方向,组织学习对于组织长期持续发展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4-5]。作为促进组织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组织学习会受到组织内、外部不同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依据权变理论思想,组织学习实施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学习本身,还要考虑到其是否能够适合于组织外部环境资源和特征、与组织内各子系统及战略目标之间是否能够彼此配合[6-9]。同时,不同的组织学习方式之间也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情况进行协同[10],才能够对组织绩效的促进产生最佳效果。

因此,前人较多分析了组织内部和外部学习及其协同作用会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和希望解决的问题是,系统地分析组织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调节作用,如何影响组织内部学习、外部学习及二者的协同作用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2 研究概念

2.1 组织学习(内部学习与外部学习)

学者们将组织学习进行了多种方式的分类,本研究重点强调学习范围和知识获取的来源,将组织学习分为内部学习(Internal learning)和外部学习(External learning)[11-12]。内部学习主要指基于组织自身的经验,组织成员在企业内部范围内产生和分享新知识,更加强调组织内部的交流和沟通,形成了知识创造的良好氛围和内部来源[11,13]。企业进行内部学习,主要通过内部的资源和能力发展自有技术,内部学习过程的起点为成员的知识创造,提出对产品和业务流程改进的新思路,在组织内部共享并与其他知识相互整合[14-15]。组织通过内部积累自身经验获取的学习,有益于生产率的改进和提高,对学习过程有更强的控制,有助于建立核心竞争力[11]。

外部学习则更多是组织通过其他企业的经验,由组织边界成员(Boundary-spanning individual)将组织外部资源和知识通过获取或者模仿的方式带入企业,并在组织内传播[11]。外部学习通过知识获取为组织信息的更新与创造提供了比较异质化的来源,通过协议、合同和承诺的方式进行知识分享、转移和发展[13,15]。外部学习的起点为识别外部(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以及合作者等)新的信息,由成员引入并传播[14]。内部学习较为系统性,时间周期更长,可以建立核心竞争力;而外部学习更为迅速和灵活,对企业的吸收能力要求较高,有助于企业打破技术边界,建立和扩大知识库[11,16]。

实证研究发现,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都与组织绩效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8,16-17]。内部学习针对产品和工作流程的改善提高,将新的知识和内部现有知识相连接,提升成员的整体学习水平;外部学习帮助组织扩大知识库、识别机会和威胁、增加新市场和技术能力,使企业能够保持最新的信息来源并维持自身弹性[18]。然而,目前对内、外部学习的研究仅从影响绩效的角度进行分析,尚未探讨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对这种影响的调节作用。

2.2 组织内部结构(机械结构与有机结构)

组织结构指的是组织中角色和管理机制的正式设计,用以控制和整合工作活动和资源流向[19]。Burns 和Stalker[20]将组织结构分为机械结构(Mechanistic Structure)和有机结构(Organic Structure)两种类型。机械结构和有机结构都在企业中被广泛应用,二者的特征具有差异性。

Lee和Yang[21]总结得出,机械结构中组织层级和正式化规则更多、决策中心化程度高、管理范围较小、沟通过程更依赖于纵向沟通;员工工作专业化程度高、内容严格限定、组织中的信息一般按照固定方向传播[22];另外,机械结构管理关系比较固化、组织正式化程度高、组织成员严格遵守层级化的价值观和原则[23]。

有机结构更能够有效适应和灵活应对新的问题和机会,采用权力和控制的分散化鼓励内部的广泛交流[21]。有机结构的优势体现在管理关系的灵活性、非正式化、合理授权等方面;有机结构的组织层级和正式化规则更少、组织分权化、管理范围较宽泛、沟通模式水平化、信息可以沿多方向进行传递[22,23]。Martínez-León和Martínez-García[24]提出,探讨何种组织结构能够为组织学习提供最适宜的条件是非常有意义的,组织结构是保障组织及成员能够进行学习和知识创造的基本机制,对学习过程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25]。

2.3 组织外部环境(环境动态性)

影响组织学习效果的因素包括环境、组织文化、组织结构以及组织内部技术能力,其中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部因素[16]。企业的环境包括政治、文化、法律及内外部各种资源等。环境动态性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稳定性,包括环境因素的变化程度和不确定性大小,环境动态性会导致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企业难以正确评价目前和未来的环境态势[26]。本研究对环境动态性的定义在Miller[27]、Jansen[4]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认为环境动态性指组织的竞争对手、顾客、合作伙伴、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或需求的变化程度,及企业产品与服务类型、所处行业的趋势和技术创新的变化程度。

3 理论与假设

3.1 组织内部学习对绩效的影响关系中,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调节作用

对于组织学习,权变理论认为在特定环境下,存在最优的学习战略,并且这种最优学习战略需要特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系统的支撑[28]。组织的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是组织建立竞争优势的主要促进因素,应选取相应的结构模式与之匹配。组织结构会影响学习过程各个主体之间如何互动、以及组织学习行为的产生[24]。内部学习过程需要内部协调和沟通,组织结构决定了协调的机制,影响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流动。有机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强、组织层级更少,有助于学习主体之间充分有效的沟通。在有机结构中信息自由流动,从内部获取的知识可以被广泛交流、达成共识,并将共享的知识转变为具体行动、提升组织绩效。然而,机械结构中个体的职能和分工较明确、部门之间壁垒较高,导致组织内部知识难以充分共享,阻碍了知识和信息进一步转化为具体行动,不利于提升组织绩效。因此,组织内部学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会受到机械式组织结构的负向调节作用。由此,我们得到以下假设:

H1a:机械式组织结构负向调节(有机式组织结构正向调节)内部学习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即组织的机械式结构程度越高(有机式结构程度越低),内部学习与组织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弱;

在组织学习理论研究中,比较重要的三个组织学习要素包括:学习源、组织学习方式和外部环境,根据知识的来源,将学习源分为内部和外部学习源,外部环境对不同学习源的学习效果产生作用[29]。动态的环境使得组织产生紧迫感,外部的环境压力促进组织更快地、更有效地运用从内部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对现有工作进行改进,将不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转化为行动,提升组织绩效。因此,组织内部学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会受到外部环境动态性的正向调节作用。由此,我们得到以下假设:

H1b: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内部学习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即环境动态性越强,内部学习与组织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强;

然而,组织内部学习对绩效的促进,既需要外部环境的动态激发,同时也需要内部结构的有效保障,内部学习如何同时与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相匹配,影响组织绩效是本研究的重点之一。理想的组织结构设计是能够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组织学习需要在相匹配的结构和环境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30]。组织的有机结构比机械结构更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有机结构可以促进交流沟通,对市场和行业需求迅速反应;而机械结构更适合于稳定的环境条件[23],机械结构会抑制环境动态性对组织内部学习影响组织绩效的激发作用。如上面H1a和H1b所述,动态的环境使组织产生紧迫感,不断总结自身经验和知识,并转化为具体行动,同时有机结构保证了知识在内部的分享和交流,提高组织绩效。综上所述,我们得到以下假设:

H1c:环境动态性越强,机械式组织结构程度越低(有机化组织结构程度越高),内部学习与组织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强。

3.2 组织外部学习对绩效的影响关系中,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调节作用

有机结构对外部信息更加开放并具有吸纳性,加深了组织对外部新知识和信息的吸收,并产生分享和共同的理解,促进信息和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进而提升组织绩效。在机械结构中,由于信息流动方向的固化,难以帮助组织对外部有效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吸收、理解和运用,不利于提升组织绩效。Bresman和Zellmer-Bruhn[31]在团队层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组织结构性(中心化、专业化、层级性程度)越强,团队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程度越低,越不利于绩效的提升。因此,机械结构会抑制环境动态性对组织外部学习影响组织绩效的激发作用。由此,我们得到以下假设:

H2a:机械式组织结构负向调节(有机式组织结构正向调节)外部学习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即组织的机械式结构程度越高(有机式结构程度越低),外部学习与组织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弱;

Bao Yongchuan等[9]根据权变理论提出,外部学习的有效性取决于学习策略与环境是否匹配。他们还将外部学习分为管理学习和技术学习,发现技术动荡性和竞争性分别增强了两种学习方式对创新的影响。吴价宝等[5]在团队层面上提出,环境打造了团队的学习氛围、对团队学习产生的影响作用。处于动态环境中的企业,能够通过组织外部学习的过程更加关注外部市场的不断变化。同时,动态环境增强了组织的紧迫感,需要组织将从外部获取的学习和知识更迅速、更有效地转化为行动,不断提升组织绩效,建立自身竞争优势,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程度和速度。由此,我们得到以下假设:

H2b: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外部学习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即环境动态性越强,外部学习与组织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强。

Ramezan[32]的研究中强调了,变化环境下有机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有机结构更加有助于吸纳组织外部的行业、技术和商业环境信息。有机结构更适合于不稳定的(Unstable)和变化的(Changing)环境,包括出现新的问题和不可预见的要求,外部环境动态性较高时,组织外部信息、技术和知识流动性较高,需要企业不断进行调整和适应。机械结构中工作任务和流程较为固化,信息传播的方向和途径也较为单一,不利于组织从外部获取知识和信息。如H2a和H2b所述,动态环境增加组织紧迫感,使其不断获取外部知识信息,而有机结构促使这些知识信息的有效吸收、共享理解和转化运用,并提升组织绩效。综上所述,我们得到以下假设:

H2c:环境动态性越强,机械式组织结构程度越低(有机式组织结构程度越高),外部学习与组织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强。

3.3 组织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对绩效的协同影响关系中,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调节作用

由于组织内的资源有限,同时采用两种组织学习方式可能会导致激烈的资源竞争,不利于达到良好的学习成效[10]。然而,两种组织学习从不同的来源获取知识,同时采用也可能产生相辅相成的效果。组织内部和外部学习具有差异性的学习内容和知识来源,能否将其有效整合受到内、外部环境条件的限制。组织需要根据不同的内、外部情境因素作用,了解和判断组织内部和外部学习是否可以相互协同,共同促进组织绩效的提升。本研究提出,组织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动态性,都会影响组织内外学习之间的协同作用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

对于组织内部结构,组织有机结构中资源分配的渠道更灵活、适应性和变通性更高[33]。有机结构中资源的流动性高,能够满足有限资源在不同学习方式之间流动和转化,而有机结构内部的有效沟通和合作,有助于组织通过内部和外部学习获取、整合不同的知识信息,进而相互配合促进组织绩效发展。机械结构中,组织信息沟通和交流的渠道较严格,制度和等级明确,不利于资源在两种学习方式之间的流动,内部和外部学习难以获取足够的资源进行绩效提升;另外,机械结构也难以整合两种学习方式获取的知识和信息,不利于组织绩效的提升。由此,我们得到以下假设:

H3:组织结构有机式程度更高时,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对组织绩效有正向的交互作用。

对于组织外部环境,在环境动态性较低的情况下,组织不需要调动较多资源去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因而有较为充足的资源同时采取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两种学习方式能够协调发挥作用;环境动态性较低还能够提供较为平稳的条件和较为充足的时间,使得这两种学习方式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沟通、共享和整合,被组织更好地消化和吸收,从而促进组织绩效的提升。环境动态性较高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迅速,组织需要调动较多的资源去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有限资源使得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难以发挥协同作用;环境动态性较高还会导致两种学习方式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内容差异性增大,内部经验和外部知识难以有效互融和整合。由此,我们得到以下假设:

H4:组织环境动态性较低时,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对组织绩效有正向的交互作用。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本文研究框架

4 研究方法

4.1 概念的测量

调查问卷采用7点李克特量表,1表示非常不符合,7表示非常符合。

4.1.1 组织学习:内部学习与外部学习

本研究对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的测量基于陈国权[34]的研究进行构建,内部学习主要指的是组织从内部获取知识和经验,如:“企业善于对以前的工作进行反思,总结出经验或教训”等。外部学习主要指的是企业从外部获取知识和经验,如:“企业善于从外部获取知识和经验”等。

4.1.2 组织结构:有机结构与机械机构

关于组织有机结构和机械结构的测量分为两种情况,Covin和Slevin[23]提出,机械结构和有机结构是两个对立统一体,机械式和有机式处于对立的两端,用相同的条目对其进行测量,得分越高机械结构越强,同时得分越低有机结构越强;Su Zhongfeng等[33]的研究中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陈建勋、凌媛媛和王涛[35]提出,机械结构和有机结构是相互独立的构念,采用不同的条目对其进行测量。根据本研究对于组织结构的界定和分析,认为机械结构和有机结构为两种对立的组织结构形式,主要采用第一种方法,使用相同的条目对其进行测量。

陈国权[34]在其《组织行为学》中引用Burns 和Stalker[20]及Courtright, Fairhurst和Rogers[36]等的研究,对机械、有机两种组织结构的特征进行了归纳,机械机构特点为:员工工作高度专业化、工作内容严格限定、命令链明确严格、管理高度正规化、管理幅度窄、信息只能沿固定方向传递、决策集中于上层、采用集中控制管理,有机结构特点则相反。共7个测量条目,如:“员工工作高度专业化”,“员工工作内容严格限定”等。

4.1.3 环境动态性

环境动态性采用Miller[27]的量表,动态性操作化定义为市场中顾客需求、产品和服务技术以及企业主要产业竞争态势的变化程度。共7个测量条目,如:“本企业的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变化快”,“本企业相关的政府部门的政策和要求变化快”等。

4.1.4 组织绩效

本研究根据Dess和Robinson[37],以及McDougall等[38]的研究对组织绩效进行测量,将组织绩效定义为组织在整体产出上的表现情况。共6个测量条目,如:“与同行相比,本企业在投资回报率上具有竞争优势”等。

4.1.5 控制变量

考虑通常在中国情境下常用的控制变量,具体为:(1)企业所在地区(虚拟变量,企业所在地区为东部时为1,非东部为0);(2)企业所处行业(虚拟变量,企业为制造业为1,非制造业为0);(3)企业所有制性质(虚拟变量,国有企业为1,非国有企业为0);(4)企业年龄;(5)企业人数,对企业员工总人数取对数处理。

4.2 研究样本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选取的调查对象主要为中国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具体包括参加北京某高校管理教育项目的企业管理人员,及其所在单位的其他中高层管理者。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约300份,将其中填写不完整和没有认真填写的问卷进行删除后,得到有效问卷共213份。调查样本总体情况如下:来自制造业企业占25%,非制造业占75%;来自国有企业占36%,非国有企业占64%;来自东部地区企业占78%,非东部地区占22%。被调查者的总体情况如下:男性69%,女性31%;平均年龄38.8岁;在本企业的平均工作年限为9年。

5 研究结果

5.1 信度效度分析

首先使用LISREL8.7对内部学习、外部学习、环境动态性和组织绩效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各变量的标准因子载荷如表1所示,拟合指标为:χ2=697.94,df=242,χ2/df=2.88, RMSEA=0.098, CFI=0.93, NNFI=0.92,NFI=0.90,GFI=0.78。测量具有较高的收敛效度和判别效度,潜变量的“平均方差提取值”(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 AVE)值大于0.5,说明收敛效度较好,相关系数小于潜变量的AVE值平方根说明判别效度较好。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由于数据采用的是被试自评的量表,对同源数据进行Harman单因子检验评估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39],包括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1)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单因子检验,χ2=2095.65,df=252,χ2/df=8.31,RMSEA=0.22, CFI=0.73, NNFI=0.70,NFI=0.70,GFI=0.46。单因子模型的拟合度明显没有多因子更好;(2)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对所有变量的测量条目进行主成分因素分析,满足Hair等[40]给出的标准,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不超过50%,则可接受。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旋转后第一个因子解释变异量为33.4%,研究结果不会受到同源数据的显著影响。

对于内部学习、外部学习、环境动态性和组织绩效进行信度分析,使用SPSS17.0进行检验,各变量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大于0.8,如表1所示,说明量表信度较好,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去除了组织结构测量中标准载荷较低的题项。

表1 验证性因子分析(CFA)与信度检验

N=213。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

注:*p<.05;**p<.01(双尾检验);N=213;对角线上为平均方差提取值(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 AVE)。

5.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对所有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研究变量在后面构建乘积项时都采用中心化后的数据(取z值)。

5.3 假设检验

5.3.1 假设H1的检验

对假设H1进行检验,组织内部学习作为自变量时,利用SPSS软件采用分层逐步回归的方法,如表3所示,内部学习(β=0.424,p<0.01)会对组织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作用;交互项作为第三层变量进行回归方程构建模型4,内部学习与组织结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β=-0.092,p>0.1),假设H1a没有得到验证。一方面,机械式结构不利于组织内部非正式的沟通和交流,内部学习难以转化为组织绩效;但是另一方面,机械式结构促进知识和经验的正式传达,以及知识和经验在组织中的存储。譬如,Ramezan[32]就提出,机械结构更注重内部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正式积累,能够促进学习和建立竞争优势。这两个方面的影响相互抵消,使得调节作用不显著。内部学习与环境动态性的乘积项对组织绩效有显著的影响作用(β=0.113,p<0.05),假设H1b得到了验证。

内部学习、组织结构和环境动态性三项的乘积项作为第四层变量进行回归方程构建模型5,三项交互的乘积项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作用显著(β=-0.100,p<0.05),且符号与内部学习与环境动态性的交互作用相反,说明组织结构(机械结构)抑制了环境动态性对组织内部学习与组织绩效之间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也就是说,在组织结构机械式程度较低(有机式程度较高)、组织外部环境动态性较高的情境下,组织内部学习对组织绩效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假设H1c得到验证。

表3 内部学习对绩效的影响关系中,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调节作用

注:p<0.10;*p<0.05;**p<0.01(双尾检验);N=213。

5.3.2 假设H2的检验

组织外部学习作为自变量时,如表4所示,外部学习(β=0.469,p<0.01)会对组织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作用;外部学习与机械式组织结构的乘积对组织绩效有显著影响(β=-0.112,p<0.05),机械式组织结构对外部学习和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起到负向调节作用,假设H2a得到验证;外部学习与环境动态性的乘积项对组织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β=0.141,p<0.01),环境动态性对外部学习与组织绩效的调节作用显著,假设H2b得到了验证。

外部学习、组织结构和环境动态性三项交互的乘积项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作用显著(β=-0.136,p<0.01),且符号与内部学习与环境动态性的交互作用相反,说明组织结构(机械结构)抑制了环境动态性对组织外部学习与组织绩效之间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也就是说,在组织结构机械式程度较低(有机式程度较高)、组织外部环境动态性较高的情境下,组织外部学习对组织绩效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假设H2c得到验证。

表4 外部学习对绩效的影响关系中,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调节作用

注:p<0.10;*p<0.05;**p<0.01(双尾检验);N=213.

5.3.3 假设H1c和H2c的对比分析

组织的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都会受到组织结构和外部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假设H1c(内部学习、组织结构和环境动态性的三项交互作用)和假设H2c(外部学习、组织结构和环境动态性的三项交互作用)都得到了验证。但是,对两个模型5进行比较,相对于内部学习(β=-0.100,p<0.05)来说,机械式组织结构和外部环境对于组织外部学习(β=-0.136,p<0.01)的调节作用更显著。在组织结构机械式较低、外部环境动态性较高的组织中,外部学习对于绩效提升作用更明显。换句话说,在有机式组织结构和动态性的外部环境中,组织外部学习可以发挥更强的作用。

5.3.4 假设H3的检验

将样本根据组织结构机械式程度相对高低分为两组,机械式程度较低的企业认为主要采取有机结构,机械式程度较高的企业认为主要采取机械结构,对两组样本分别进行逐步回归,如表5所示。

表5 组织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的协同作用对绩效的影响关系中,组织结构的调节作用

注:p<0.10;*p<0.05;**p<0.01(双尾检验);N=213。

在更为有机化结构的组织中,组织内部学习(β=0.223,p<0.05)和外部学习(β=0.278,p<0.05)都会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组织外部学习的影响系数较高且更为显著。组织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对组织绩效产生了正向的交互作用(β=0.184,p<0.05),组织采取有机结构时,组织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可以协同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作用。在更为机械化结构的组织中,组织内部学习(β=0.029,p>0.1)对组织绩效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而外部学习(β=0.255,p<0.05)对组织绩效的促进作用比较显著,组织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对组织绩效产生了一定的负向交互作用(β=-0.014,p>0.1),但是并不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机械结构中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是难以协同的。由此,假设H3得以验证:组织有机式结构程度更高时,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对组织绩效有正向的交互作用。

5.3.5 假设H4的检验

将样本根据环境动态性相对高低分为两组,环境动态性较低的企业认为是处于较为平稳的环境中,环境动态性较高的企业认为是处于较为动荡的环境中,对两组样本分别进行逐步回归,如表6所示。

在较为平稳环境中,组织内部学习(β=0.243,p<0.05)和外部学习(β=0.206,p<0.1)都会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作用,组织内部学习的影响系数较高且更为显著,说明在较为平稳的外部环境中,组织从内部进行经验和知识的总结、归纳、创造和分享,对组织绩效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组织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对组织绩效产生了一定的正向交互作用(β=0.118,p=0.1),说明在环境动态性较低时,组织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促进,协同发挥作用。在较为动荡环境中,组织内部学习(β=0.155,p>0.1)对组织绩效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而外部学习(β=0.431,p<0.01)对组织绩效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说明在较为动荡的环境中,组织从外部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更有助于组织绩效的提升,组织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对组织绩效产生了一定的负向交互作用(β=-0.056,p>0.1)。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动荡环境中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是难以协同的,与之前单独考虑组织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对组织绩效影响的结论相反,环境低动态性环境中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才能产生协同作用。由此,假设H4得以验证:环境动态性较低时,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对组织绩效有正向的交互作用。

表6 组织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的协同作用对绩效的影响关系中,外部环境的调节作用

注:p<0.10;*p<0.05;**p<0.01(双尾检验);N=213。

6 结语

本研究从权变思想的角度,探讨对组织学习效果产生影响的内、外部权变情境因素,研究发现,在有机结构和动态性较高的环境中,组织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能够更显著地促进绩效;在有机结构和动态性较低的环境中,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的协同作用能够更显著地促进绩效。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组织内部学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组织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调节作用:组织内部结构有机化程度越高(机械式程度越低),组织外部环境的动态性越强,组织内部学习对组织绩效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外部环境的动态性高,决定了组织需要进行内部学习和提升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市场和需求,内部结构的有机式程度决定了员工工作自主性和积极性水平,员工可以在组织内部充分共享与交流知识和信息,进而更好地促进了组织绩效增长。

第二,组织外部学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组织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调节作用:组织内部结构有机式程度越高(机械式程度越低),组织外部环境的动态性越强,组织外部学习对组织绩效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对于高动态性外部环境来说,不断产生新的知识、技术和信息,激发了组织外部学习的需求和有效性。在这种条件下,有机结构中组织灵活性和适应性相对较高,能够帮助企业更加高效地识别和获取有效信息,外部市场中的需求和技术也能及时被企业采纳和吸收,使外部学习对组织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第三,组织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的协同作用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组织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调节作用:在内部结构有机性强、外部环境动态性低的组织中,组织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对组织绩效有正向的交互作用。与内部和外部学习单独进行调节作用的结论一致,组织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的协同作用在有机结构中更显著。在有机结构中,组织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对组织绩效都有积极作用,有机结构保障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自由流动,能够有效整合内、外部不同的信息,使两种学习方式协调发挥作用;而在机械结构组织中,组织制度明确、资源和信息的流动性较低,难以克服资源的有限性问题。然而,与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单独进行调节作用的结论不一致,内部和外部学习的正向交互作用在环境动态性较低的情况下更显著。环境动态性较高时,组织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都能够对组织绩效产生促进作用,但是二者的协同性不强;而且外部变化更快,组织获取的自身经验和外部知识差异性较大,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难以有效互融和整合。环境动态性较低时,企业可以协同采取两种学习方式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多方面获取和吸收,内、外部学习相互促进提高组织绩效。

本研究对于中国企业实践具有重要的管理启示和指导意义,首先,企业需要意识到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都会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作用,因此两种学习方式都应该得到企业的关注和重视。其次,企业应该时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适应环境的动态性,在动荡的外部环境中尽可能采取单一的组织学习方式,而在较为平稳的环境中不同类型的组织学习得以共存发挥协同作用。另外,在环境不可调整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投入更多的资源促进组织学习,还可以通过提高组织结构的有机化程度进行内部的组织结构设计,增强组织内部的沟通交流和灵活性的运作方式,来加强组织资源的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作为不同来源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互斥性,但是流动性的资源有助于二者相互补充和促进,避免了两种学习方式由于有限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对组织绩效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研究在组织学习理论和权变理论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但是仍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本研究主要以企业样本为主,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展样本量和样本中组织的多样性,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和研究结论的普遍适用性。本研究的样本数据采用被试自我报告的测量方法,并进行了Harman单因子检验评估了共同方法偏差的程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结果是在可接受范围的,但是未来的研究可以尽量采用非同源或客观指标数据,更好地保证结果的有效性。此外,本研究重点探讨了组织学习与内部结构、外部环境的匹配对组织绩效的作用,然而,组织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兼顾其他组织有效性,未来研究可以更加关注组织学习与内、外部情境因素的匹配,对其他组织结果变量(例如,员工发展和满意度等方面)的影响。

作者希望本文关于组织学习、组织结构、外部环境与组织绩效之间关系的探索性研究,能对组织学习领域研究和实践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将不断进行改进,使之更加完善。

[1] Hickson D J, Hinings C R, Lee C A, et al. A strategic contingencies' theory of intraorganizational power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1,16(2): 216-229.

[2] Gresov C. Exploring fit and misfit with multiple contingencie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9, 34(3): 431-453.

[3] Hong K K, Kim Y G. The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ERP implementation: An organizational fit perspective [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2, 40(1): 25-40.

[4] Jansen J J P, Vera D, Crossan M. Strategic leadership for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dynamism [J].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09, 20(1): 5-18.

[5] 吴价宝, 张帅兵, 蒋娇. 组织中团队间学习环境, 学习模式与团队间学习绩效关系研究 [J]. 科技管理研究, 2013, 33(21): 206-210.

[6] Hong J. Structuring f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J]. Learning Organization, 1999, 6(4): 173-186.

[7] 陈国权.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及组织学习 [J]. 管理科学学报, 2001, 4(5): 39-49.

[8] 王铁男, 陈涛, 贾榕霞. 组织学习, 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J]. 管理科学学报, 2010, 13(7): 42-59.

[9] Bao Yongchuan, Chen Xiaoyun, Zhou K Z. External learning, market dynamics, and radical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s high-tech firms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2, 65(8): 1226-1233.

[10] He Zilin, Wong P K. Exploration vs. exploitation: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ambidexterity hypothesis [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4, 15(4): 481-494.

[11] Bierly P, Chakrabarti A. Generic knowledge strategies in the U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7(WINTER): 123-135.

[12] Wong S S. Distal and local group learning: Performance trade-offs and tensions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4, 15(6): 645-656.

[13] 孙永风, 李垣. 基于组织内部沟通与整合能力的内外部知识整合与创新 [J]. 中国管理科学, 2005, 13(1): 56-61.

[14] 曾德明, 张运生, 陈立勇. 高新技术企业内外部学习的契合机制研究 [J]. 软科学, 2003, 17(6): 93-96.

[15] Xu Rui, Zhao Liankun. Impact of external learning and organizational flexibility on radical innov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 Management,Kitakyushu,Japan,November 30-December 2, 2011.

[16] Kessler E H, Bierly P E, Gopalakrishnan S. Internal vs. external learning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Effects on speed, cost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R&D Management, 2000, 30(3): 213-224.

[17] 谢洪明, 张霞蓉, 程聪, 等.网络关系强度, 企业学习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J]. 科研管理, 2012, 33(2): 55-62.

[18] López-Sáez P, Navas-López J E, Martín-de-Castro G, et al. Extern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processes in knowledge-intensive clusters [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10, 14(5): 690-707.

[19] Olson E M, Walker O C, Ruekert R W. Organizing for effectiv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roduct innovativeness [J].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5, 59(1): 48-62.

[20] Burns T, Stalker G M.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M]. London: Tavistock,1961.

[21] Lee C L, Yang H J. Organization structure, competition an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 and their joint effects on performance [J].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11, 22(2): 84-104.

[22] 陈国权.组织行为学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2016.

[23] Covin J G, Slevin D P. 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n the utility of an entrepreneurial top management styl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88, 25(3): 217-234.

[24] Martínez-León I M, Martínez-García J A. 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2011, 32(5/6): 537-566.

[25] Bapuji H, Crossan M. From questions to answers: Reviewi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research [J]. Management Learning, 2004, 35(4): 397-417.

[26] Simerly R L, Li Mingfang. Environmental dynamism,capit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nd an empirical tes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1): 31-49.

[27] Miller D. The stru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correlates of business strateg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7, 8(1): 55-76.

[28] Miles R E, Snow C C.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evolving research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7, 25(2): 459-463.

[29] 谢言, 高山行.组织学习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3,(1): 11-17.

[30] De Groot T, Brownlee A L. Effect of department structure on the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department effectiveness relationship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6, 59(10): 1116-1123.

[31] Bresman H, Zellmer-Bruhn M. The structural context of team learning: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d team structure 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learning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2, 24(4): 1120-1139.

[32] Ramezan M.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organizational organic structure in knowledge society: How are these concepts related?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1, 31(1): 88-95.

[33] Su Zhongfeng, Li Jingyu, Yang Zhiping, et al. Exploratory learning and exploitative learning in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1, 28(4): 697-714.

[34] 陈国权.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概念, 能力模型, 测量及对绩效的影响 [J]. 管理评论, 2009, 21(1): 107-116.

[35] 陈建勋, 凌媛媛, 王涛. 组织结构对技术创新影响作用的实证研究 [J]. 管理评论, 2011, 23(7): 62-71.

[36] CourtrightJ A, Fairhurst G T, Rogers L E.Interaction patterns in organic and mechanistic system[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9, 32(4): 773-802.

[37] Dess G G, Robinson R B.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the absence of objective measures: The case of the privately-held firm and conglomerate business uni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 5(3): 265-273.

[38] McDougall P P, Covin J G, Robinson R B, et al. The effects of industry growth and strategic breadth on newventure performance and strategy cont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15(7): 537-554.

[39] Podsakoff P, Organ D. Self-reports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Problems and prospect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86, 12(4): 531-544.

[40] Hair Jr J F,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et al.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th ed.)[M]. London: Prentice Hall,1989.

Organizational Internal Learning, External learning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Corporations: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Dynamism

CHEN Guo-quan1,LIU Wei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2.Business School,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 China)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d theoretical reasoning, models and hypothesis about relationships amo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ternal learning and external learning),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mechanistic structure and organic structure),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dynamism) and performance are buil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ingency theory. With a sample of 213 Chinese companies, Hierarchical Regressions are proposed to examine the moderation. Evidence is found to be consistent with the hypotheses by showing that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both internal learning and external learning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re moderated by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dynamics. The higher the dynamic environment and the lower the mechanistic structure (the higher the organic structure), the more obvious th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both internal learning and external learning, on performance.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interaction effect between internal learning and external learning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was more significant in organic structure and stable environment. While in mechanistic and dynamic environment, internal learning and external learning don’t have synergistic effect on performance. In this stud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from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organizations are combined to discuss, which make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bout how to create better condition and environment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Chinese companies should emphasize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learning, and integrate the two learning styles by structural design and environmental recognition. Finally,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re analyzed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s propose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ternal learning; external learning;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environmental dynamism;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1003-207(2017)05-0175-12

10.16381/j.cnki.issn1003-207x.2017.05.021

2016-06-06;

2016-11-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71421061,71121001);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70625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重大项目(06JJD630013);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90002110037)

刘薇(1987-),女(蒙族),内蒙古人,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组织学习与员工学习、领导力、情绪影响个体行为等,E-mail:liuwei@cufe.edu.cn.

C936

A

猜你喜欢
内部结构动态性调节作用
电针对IBS内脏痛大鼠脊髓GFAP、P2X3受体的调节作用
自组织多主体系统动态性的推理研究
参与绿色品牌价值共创对消费者满意度的影响——角色认同的中介作用和未来取向的调节作用
动态性对简笔画动物审美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管理者认知视角的环境动态性与组织战略变革关系研究
一种含内部结构的水下圆柱壳振动声辐射计算方法
不同SOA下视觉返回抑制对视听觉整合的调节作用*
消能锥形阀过流状态研究与优化
初中思想品德“动态生成教学”的研究与发展
丹参酮ⅡA对腹膜透析患者慢性炎症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