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里奇 永远的“坏小子”

2017-06-01 11:29:53何小威
东方电影 2017年5期
关键词:坏小子麦当娜里奇

文/何小威

盖·里奇 永远的“坏小子”

文/何小威

有句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江湖的地方,从来不缺“鬼才”“怪才”之类的导演。在电影的江湖里,横空出世的“混世魔王”、超越一切的“引领者”、不满规则的“革新者”,从来都是最引人注目的主角。这些主角的名字,在世界电影史上绽放光彩,成为影迷们顶礼膜拜的精神榜样,比如乔治·卢卡斯、昆汀·塔伦蒂诺和盖·里奇等。盖·里奇做导演,是意外的惊喜,因为他出身底层,从未进入专业的电影院校学习。曾有人断言,他不会拍出好的电影,可他一出手就惊艳了整个电影界,摘得第1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而后,他从英国转入好莱坞,几经波折,走上了一条不寻常之路。如今,这个“坏小子”再次出手,拍摄了“另类”风格的魔幻电影《亚瑟王:斗兽争霸》。

出身底层,电影结缘

出生于1968年的盖·里奇,身处工薪家庭,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广告人,母亲是模特。可是,出生在这样家庭的盖·里奇,少时的生活并不快乐。在他五岁的时候,母亲攀上了赫赫声名的雷顿爵士家族这一高枝,狠心地弃他们而去,家中经济格外拮据。所以年幼的盖·里奇早早地懂事,他和姐姐一起帮着父亲做事。

不知是因为缺少母爱,还是本身自闭的性格,又或者是家长疏于教育,使得患有先天读写障碍症的盖·里奇直到十三岁才学会读写。然而,到了十四五岁时,盖·里奇却走上了青春的“叛逆”之路,他整天在外游荡,闹事,从不好好学习,还沾染上了不少恶习。事情败露后,他被学校驱逐。而他似乎也铁了心扮演“坏孩子”这一角色,从原先的学校出来后,盖·里奇一连换了数十家私立学校,也没有安分下来,用他的话说是“坏孩子总是不安分的”。

在外闯荡十余年后,盖·里奇进入了一家电影公司。做了两年放映员,看过一些电影后,他开始尝试拍一些商业广告和MTV,并从中学到了不少电影拍摄和制作的方法。不过,拍广告并非他的目的,他的目的在于电影,他说:“英国缺乏美国那样的基础设施,不存在电影工业,它只有MTV和广告工业。MTV竞争激烈,但是一旦在此打下基础,你就可以进入广告拍摄,借以筹集资金拍摄自己的电影。”

1995年,盖·里奇终于有机会做导演,拍摄了短片《复杂事件》,这是他处女作电影《两杆大烟枪》的雏形。做导演,让盖·里奇觉得很不错,因为他能自己写剧本,自己拍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其实,对于当导演,盖·里奇最初是源于而立之年的危机感,他说:“我有一个很没用的同学,他做贸易工作,并因此赚了很多钱。贸易不算什么,关键是他设法得到了这份工作,并且让他的员工叫他主管(director,与导演同词),这使我羡慕。他是因为他能够赚钱,而我要想有所成就至少需要五年时间,那时候我就三十岁了。我感到很恐惧。”这种思想,影响了盖·里奇一生,也使得他不断地尝试新的东西,呈现出新的电影样态,因为在他的电影的创作中,娱乐性始终很重要。

有人说,“每个艺术家都不能跨越时代,更不能摆脱时代的约束,个人的艺术实践必然离不开其时代的影响”。在盖·里奇出道的时代,各种新潮的艺术探索此起彼伏,特别是这一时期,全球“后现代”黑帮片的盛行—如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科波拉的《教父》、马丁·斯科塞斯的《好家伙》与《穷街陋巷》、奥利弗·斯通的《天生杀人狂》与《U形转弯》、大卫·芬奇的《搏击俱乐部》、科恩兄弟的《冰雪暴》等等—在叙事手法、影像风格等方面,颠覆了传统黑帮片类型的“规则”,并“重新评估了传统、神圣、个别和非理性,摒弃传统的常规叙事,解构经典类型片的话语模式,偏爱怪诞风格与新奇元素,提倡标新立异,用破碎的艺术结构代替现代主义的深度模式;它不需要通过塑造个人主义的英雄形象,来为世人提供奋斗的偶像”。盖·里奇深受此影响,除了掌握拍摄广告与电影的“游戏规则”之外,还企图通过叙事的“碎片化”,打破条条框框,将不同类型电影杂糅其中,形成既好看又时尚,既“新”又“酷”的电影格调。这种不按类型“规则”的举动,似乎预示着盖·里奇的电影,将与众不同。

初入影圈,名动英国

1998年,盖·里奇从歌星斯汀的妻子史泰勒女士手中拿到投资,拍摄了“想将一切我(盖·里奇)能想到的娱乐元素都添加进去”的电影《两杆大烟枪》。片中,伦敦街头的混混艾德和好朋友肥皂、汤姆和贝肯凑钱参加黑社会赌博却输得一干二净不说,还欠下了巨款。他们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无意间听到隔壁贩毒团伙的抢劫计划,于是将计就计,上演了一出“黑色幽默”之戏。这部电影,虽说拍摄成本只有160万英镑,但是一上映就大放异彩,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这光芒让整个英国电影圈都对他赞不绝口,耀眼到让它成为英国影史票房第三的卖座电影,耀眼到让他拿下众多国际大奖,成为影史上最为经典的黑色喜剧电影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两杆大烟枪》制作完后,盖·里奇在发行上遇到了难题,先后有10家英国发行商直接拒绝了这部“另类”的电影,直到汤姆·克鲁斯看过影片后,对盖·里奇的才能赞不绝口,遂之将其引荐给哥伦比亚三星公司,影片才得以问世。如此,盖·里奇的电影导演才华让他瞬间脱颖而出,然后开始了属于他的导演之路。

很多人说盖·里奇的电影《两杆大烟枪》效仿了昆汀·塔伦蒂诺的《落水狗》,但他并不在意。因为在“所有的英国年轻导演都想拍出‘塔伦蒂诺的电影’”的20世纪90年代,效仿本身就无可厚非,更何况,盖·里奇拍出了迥异于“美式” 塔伦蒂诺的伦敦“黑色幽默”。仔细揣摩不难发现,电影《两杆大烟枪》确有《落水狗》的痕迹,但盖·里并没有昆汀·塔伦蒂诺“直面现实”的暴力与血腥,而是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悬念、巧合和搞笑等元素上,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黑帮电影,亦即“黑色喜剧”电影。有意思的是,中国导演宁浩在拍摄《疯狂的石头》时,效仿了盖·里奇这部开山之作,一举让宁浩登上台湾电影金马奖的舞台,晋升为中国炙手可热的导演。2010年,《大侦探福尔摩斯》在国内上映的时候,记者将宁浩《疯狂的石头》模仿他的电影之事告诉盖·里奇时,盖·里奇像小孩子一样,欢喜地回答:“哦,我爱这个……我爱他模仿我的这种做法。”记者又问,“所以你不介意?”盖·里奇突然变得非常严肃,说“当然不,当然不。我认为这是最高的荣幸。”如果那天宁浩在现场,不知他若与盖·里奇对谈,会是一幅怎样的场景?不知,他是否会和其他影迷一样与盖·里奇合个影?又或许是,盖·里奇给宁浩一个大大的赞,说“下次,还要模仿我的电影”?

此后两年的时间里,盖·里奇又沉下心来看了许多电影,写了不少剧本。这些“潜伏”的准备工作让盖·里奇的电影技巧更加的纯熟,剧作也更为扎实,也让他打开了新的电影之路。2000年,盖·里奇拍电影的消息一出,丹尼斯·法里纳和本尼西奥·德·托罗等当红明星纷纷自荐,想要演电影中的角色。有趣的是,当时已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的布拉德·皮特知道此事后,找到盖·里奇说自己一定要出演。最后,盖·里奇无奈,让布拉德·皮特演了一个爱尔兰吉普赛人。制作人马修·沃恩在采访时,谈及此事,内心还是掩藏不住欢喜,他说:“我们起初很震惊,因为《偷拐抢骗》中根本没有适合他的角色,后来盖灵机一动,想到让他扮演爱尔兰吉普赛人。布拉德的片酬标准为2000万美元,可为出演本片,他甘愿大幅降低片酬和待遇。”

盖·里奇拍摄电影《偷拐抢骗》时,有意延续了《两杆大烟枪》的运用移动摄影,非常规机位,快速剪辑和英伦摇滚,以此,标榜出他那荒诞和嘲讽的电影风格。这种“标榜”个性的方式,实则可以看做是盖·里奇向电影界挑战的告白书,预示着,“我的电影就是与众不同”。盖·里奇是幸运的,因为这部电影上映后首周票房就达到300万英镑,并成为英国影史上最卖座的影片之一,而其本人也成了最炙手可热的导演之一,被称为英国影坛新希望。在采访时,有记者问他此部电影是否有意打上“盖·里奇出品”的印记,他微笑着说:“我有意制作一部与《两杆大烟枪》同样风格的影片,因为我觉得这类关于英国亚文化的故事还需要有人来讲述。”

《偷骗拐抢》成功后,盖·里奇接到北美一家公司的邀请,与约翰·法兰克海默、李安、王家卫、伊纳瑞特、吴宇森等八位知名导演拍摄了不同主题的广告短片。在盖·里奇执导的短片《明星》(The Hire: Star)里,他邀请到当时的妻子——红遍全球的麦当娜,出演专横跋扈的明星。短短的十分钟,盖·里奇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创作才能,快速剪辑、刺激的旋转与移动镜头、夸张的人物塑造、冷嘲热讽的英式幽默,令人叹为观止。如果说好莱坞导演以票房论“英雄”的话,那么《摇滚黑帮》之后,受聘于华纳兄弟公司,拍摄了根据同名漫画改编的《大侦探福尔摩斯》《大侦探福尔摩斯:诡影游戏》和《秘密特工》的盖·里奇,就像是一次商业王国中缔造“票房英雄”神话的尝试与探索,让人喜欢,让人担心。人们喜欢的是他低成本邪典风格与经典好莱坞商业形式相结合的再创造,担心的是他彻底地沉沦,放弃那极富个性的“标签”,也害怕他丧失那“棱角分明”的艺术才能,沦为“不入流”导演之列。

其实,这些从MTV 与广告片中积累的技巧,盖·里奇一直延续至最近的《亚瑟王:斗兽争霸》,尽管他已经从艺术电影走向了商业电影,尽管他争议不断,尽管他的电影质量参差不齐,毁誉参半,但是他那最具辨识度的标签仍旧存在,毕竟盖·里奇的“黑色喜剧”为英伦喜剧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只不过,这种“标签”存在的方式更为复杂,更为讨巧,也更为分散。

红颜一笑,“荒唐婚姻”

记得看过一篇报道,麦当娜在演唱会舞台上公然讥讽盖·里奇是“感情智障”,而盖·里奇被问及此事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承受不了没有性的生活”。这样的回答,多少透着些许无奈,甚至是无能为力,抑或说是自我嘲讽吧。

盖·里奇与麦当娜拍拖多年,在一次活动中,经由歌星斯汀及其妻子史泰勒女士牵了这条“鸳鸯线”,两人一见如故,瞬间擦出火花。或许是初恋时的激情燃烧,又或许是生活太过枯燥,急需情感的慰藉,盖·里奇与麦当娜相恋一年后,便于2000年结婚,生下儿子洛克·里奇, 2008年离婚,2010年,与现任太太英国女模超模杰奎·安斯蕾相恋,并生下两儿一女。一直以来,外界对盖·里奇的婚姻颇有微词,有人认为他是太“现实的男人”,斤斤计较,一点儿也不大方,也有人认为,他依靠着麦当娜的“赏”过生活。然而,对于盖·里奇而言,只要摆脱“麦当娜的老公”的羞辱,可以“一毛钱都不要”。

这些年,娱乐圈的纷纷扰扰,我们看得太多,某某明星恋爱了,某某明星出轨了,某某明星离婚了。可是,当我们回望他们的情感生活时,还是可以看到他们那股如胶似漆的炽热,那份“相见恨晚”的惊喜与欢乐,以及“相爱恨早”的无奈与悔恨。盖·里奇也是如此,在那八年的时间里,他深爱过,痴情过,付出过,即使他一直被称为“麦当娜老公”,即使他被生活在麦当娜的光环下,他也不在乎。2009年,《大侦探福尔摩斯》上映后,盖·里奇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这场惊动整个娱乐圈的婚姻时,他似乎还没有走出那段悲伤的日子,毕竟真的爱过。他说,“千万别跟正在闹离婚的人说,‘痛苦只是暂时的,痛苦只是错觉。’我告诉你,痛苦是实实在在的,我经历过那个阶段。没有感觉?那是不可能的。”

如今,盖·里奇已经从失败的婚姻中走出,走向了另一段幸福的生活。就像他终究要抛下麦当娜“赏赐”的光环,将隐藏其中的才华横溢浮现。总之,在经历一些事之后,“我(盖·里奇)觉得最重要的是,人得让自己变得无知一点。”

从影近二十年,从业余的低起点引爆出最大的动静,盖·里奇的电影人生不能不说是成功的。他的热情,他的时尚,他的率真,他的个性,他的与时俱进,都让人赞佩不已,尽管他“是一个酗酒、自我中心的粗暴男人”。

来自底层,表达底层,盖·里奇的电影显示出了创作与情感的统一性。而他也投其所好,创造出接近于生活本色的底层人形象,并赋予他们一以贯之的娱乐性,他说,“他们喜欢看底层人的生活,如果他们不是这种人,那就把他们变成这种人。”就这一特征而言,盖·里奇的电影可以说是“巧”,巧妙到伦敦街区的街道,英式的幽默,浓重的方言口音,都变成了其电影的艺术标签。2009年,不知道是生活所迫,还是急需以娱乐电影来疗伤,盖·里奇走向了完全商业化的路线,其一贯的电影风格也随之隐藏。特别是2017年,盖里奇邀请到查理·汉纳姆、裘德·洛、艾瑞克·巴纳等主演明星,拍摄了奇幻电影《亚瑟王:斗兽争霸》,继续他的好莱坞商业之旅。这一次,盖·里奇似乎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的彻底,彻底得让我们以另一种眼光去看他。

其实,从这几部好莱坞商业电影来看,盖·里奇的“新”导演生涯才真正开始,他或许会在“商业+黑帮”的模式中创造新的辉煌,引领电影“新”风尚,或许会一败涂地,从此没落。不过,这谁又知道呢,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坏小子麦当娜里奇
不好,彩虹坏了
必要的丧失
湖南文学(2017年1期)2017-02-07 23:17:33
终极发明师
我是孤独的不妨告诉你,
幸福宠不来
家人(2015年2期)2015-07-06 19:25:33
断崖上的守护天使
夏天是个坏小子
异人
艾尔顿·约翰高价“标下”麦当娜
音乐周报(2000年20期)2000-06-13 21: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