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新
农民摄影家用影像描绘长城
□陈 新
在雨过天晴的清新中,在夕阳西坠的晚风里,在朝晖微熹的晨露上,在灿烂阳光的普照下,群山簇拥着的金山岭长城上,有一个身材瘦削、个子不高、腿脚不灵敏的年轻人,手里端着一台破旧的海鸥照相机,不时对着或远或近的长城瞄来瞄去,却又不按下快门……这是32年前发生在一个20岁农民身上的场景。这个农民就是周万萍,一个旁人眼中不知天高地厚、异想天开的人。
周万萍出生在河北省滦平县长城脚下的二道梁子村,家乡所在的这段长城名叫金山岭长城,是万里长城中非常壮美的一段。
当时的长城遍地杂草,坍塌破败,除了放牧者,平常鲜有人涉足。但儿时的周万萍却对此充满了好奇心,他时常利用打柴之机,走过一个个烽火台,去感悟岁月的沧桑。
9岁时的一场事故导致周万萍左腿和右手残疾,因家境贫穷,初中毕业后,他开始在长城上卖汽水维持生活。15岁时,赶上国家大规模修缮长城,他也积极参与其中——往山顶上背青砖。一块大青砖有20多斤重,背一块砖可以挣一毛钱,虽然很辛苦,但他觉得很满足。
周万萍发现游客常有在长城上拍照留念的需求,他觉得为游客拍照肯定能挣钱。于是,周万萍花40元买了一台二手海鸥相机,那可是当时普通人家几个月的生活费。当周万萍捧着相机回到村里时,村人除了羡慕以外,也有人认为他傻,花那么多钱买这么贵的玩意值吗?
周万萍可不这么认为。事实也是如此,支起照相摊后,果真能挣些钱,但他却很快发现,拍长城,令他更愉悦。于是他开始以长城为模特,拿着相机四处练习。当然,多数时候他只能对着取景器找感觉,因为胶卷很贵,他不敢随意按下快门,只有遇到至美景色才舍得拍一张。
长城绵延万里的雄姿越来越吸引他,周万萍把精力和挣来的钱大部分都投入到了拍摄长城中。周万萍的足迹遍布金山岭长城内外,有时为了拍到一张好照片,他还带上干粮和水,吃住都在长城上,一待就是好几天。
周万萍没有任何摄影基础,但他却好学习,肯钻研,若遇到来长城采风的专业摄影师,他就厚着脸皮凑上去,仔细观摩,虚心请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万萍穿行在风霜雨雪中,与长城的影像和魅力结伴而行。
有一年夏天大雨倾盆,大家都躲在屋里避雷避雨,周万萍却背起摄影包冒雨出门,不顾危险耐心地等待时机,期盼心中的奇迹。终于,傍晚临近时,暴雨始歇,天色放晴,天边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兴奋异常的他连忙选好角度,按下快门……几分钟后,天上的彩虹渐渐消隐,可是这幅《气贯长城》的亮丽风景,却永远地留在了周万萍的镜头里。
一个雾霭缭绕的清晨,远方的游客还没有到来,周万萍拍摄了一张雾岚中的长城照片。照片洗出来之后,看着仙雾弥漫中的长城,喜不自禁的他给这幅照片起了个诗意的名字:《云雾锁长城》。
之后的一天,周万萍偶然看到《辽宁青年》杂志要刊登风光照片,便拿《云雾锁长城》投稿,并附信一封,望能得到杂志社编辑老师对该照片的指点。未曾想,他收到了新一期《辽宁青年》样刊——《云雾锁长城》竟然以封面的形式发表了!
周万萍高兴得先是跳了起来,继而又哭了起来,然后又挨家挨户地告诉乡邻这个喜讯。面对他的喜悦,乡邻不知道他在高兴什么:在杂志上发一张照片能挣多少钱?挣不了钱高兴什么?
乡邻的话虽未影响他继续拍摄的决心,但还是有些扫兴。不过,令他颇为感动的是,媳妇李雅芬却抱着他亲了又亲。“不就是发表一张照片吗?你咋没像邻居们那般看我?”
“它不仅仅是一张照片,还是一件艺术作品!”李雅芬满面红光地说,“别人不懂,我懂!所以我开心!”
令周万萍没想到的是,自那以后,来金山岭长城旅游的人骤然多起来,正是他发表的这幅照片感动了万千读者,将他们吸引了过来。当中还有不少是慕名而来的摄影爱好者,甚至摄影家,他们纷纷找到周万萍,向他打听照片拍摄的位置。周万萍毫无保留地将自己费尽千辛万苦寻觅到的拍摄点告诉了这些摄影同行,不仅如此,他还一瘸一拐地当向导,把自己的拍摄经验与大家分享。周万萍的真诚感动了一拨又一拨摄影人,其中有一位是颇有成就的风光摄影家陈长芬。
投桃报李,影友们不仅由衷地夸赞周万萍的摄影作品,还为他提供摄影大赛信息,鼓励他将作品拿去参赛。
几个月后,一封发给周万萍的电报送到了二道梁子村。周万萍拆开电报,几行电文让他欣喜若狂:“您的作品《气贯长城》荣获金牌奖,特致祝贺!”落款是“第1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组委会”。
每一次获奖都如同打了兴奋剂,更增加了周万萍与长城之间的情分,也不停地打开了他的世界。一次,周万萍收到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封信,他的照片《晨曦中的中国长城》,获得“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摄影比赛二等奖。
获奖多了,名气大了,但周万萍却不改其朴实本色,有人请他带路去拍摄点,他依然一瘸一拐地热忱相助。摄影家们也两次帮他联系北京的医院,手术医治他的腿疾,现在他的腿好多了。
当然,影友们帮助他的还不仅于此,有影友建议他出版一本自己的摄影作品画册。周万萍觉得影友的建议很好,因为许多去金山岭游玩的游客都喜欢买本画册作纪念,但那些画册里却是全国各地长城的照片,而非金山岭长城独有的。他想,如果出版一本专属家乡的画册,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也可能有比较好的市场。
周万萍的想法得到了妻子李雅芬的支持,夫妻俩好不容易东拼西凑了十多万元。终于,《我的家乡》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进口铜版纸印刷,收录了周万萍近百幅长城摄影佳作,图片说明还采用中、英、日三种文字。
画册一出版果然成了景区的畅销品。对游客来说,一幅幅视角独特的彩色照片尽现了金山岭长城的雄伟、险峻、奇秀;对影友来说,定格于镜头中的金山岭长城在不同季节、不同瞬间的变幻和魅力,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周万萍一直守望且陪伴着长城,穿梭在不同的时节中,坚持着自己的爱好与追求,用一颗艺术之心记录着长城的伟大,印刻着长城的灵魂与精神。
时间在推移,造诣在叠加,周万萍不断地将长城之美传播出去。拍一张好照片不是按一下快门那么简单,有时需要等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一些摄影大师看过周万萍的作品后,也被他的技艺感动了。
一年夏天,摄影专业出身的导演张艺谋到金山岭长城拍片。那天,张艺谋打算下午拍片,但中午一直下雨,他不由得着急了。焦躁之时,张艺谋想到了周万萍,便让助手去请他。两人见面后相谈甚欢。其间,张艺谋玩笑似地问周万萍,暴雨什么时候能停。周万萍十分认真地看了看天说:“这雨下不长,40分钟后准是晴天!”
“真的?”张艺谋认真地问。
“当然!这可不是天气乱报。”周万萍幽默地回答说。
40分钟后,天空竟然真的放晴了,光线十分适合拍摄。见此情景,张艺谋由衷地向周万萍竖起了大拇指。
摄影也让周万萍结识了不少外国名人。徕卡摄影大师、美国职业摄影师路易斯·卡斯特涅达就是其中之一。路易斯·卡斯特涅达去过长城几次,每次都邀请周万萍陪摄。不仅如此,路易斯·卡斯特涅达还指着周万萍对翻译说:“拍长城,我拍不过他。”
除了以影会友,周万萍还成了宣传长城文化的使者。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在众多中国摄影师中选中了周万萍,专门为周万萍举办了长城摄影展,并颁发了“海外推广中国文化”特别贡献奖。
周万萍的理想正如他在画册最后一页所写:“我是长城的后代,无论春夏秋冬,我要始终恪守在长城上。拍摄长城是我一生的夙愿,是长城给了我智慧与力量。我要为赞美自己的家乡——金山岭,为弘扬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作者声明:本文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违者视为侵权!)
编辑 吴忞忞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