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

2017-05-31 11:09秦涛
中外医疗 2016年36期
关键词:治疗分析

秦涛

[摘要] 目的 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2011年3月—2016年3月于该院就诊的5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给予减压手术或者药物进行治疗,并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对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病情随访,分析疾病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50例患者中死亡患者共有24例,总死亡率为48.00%;GCS评分:3~8分死亡率为73.33%,9~12分死亡率为16.67%,13~15分死亡率为25.00%,比较3~8分组与>8分组患者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外伤性脑梗死患者来说,依据患者实际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的意义重大。

[关键词] 外伤性脑梗死;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2(c)-008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effect. Methods Random selection in March 2011 - March 2016 to our hospital of 50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give decompression surgery or drugs for treatment, and prognostic score (GCS), Glasgow to two-year follow-up, patients with analysis of disease treatment effect and prognosis. Results In 50 patients a total of 24 patients with death, total mortality was 48.00%; GCS score: 3~8 minutes and mortality was 73.33%, 9~12 points a mortality rate of 16.67%, 13 to 15 points, mortality was 25.00%, compared with 3~8 group > 8 group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patient take appropriate treat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 Treatment; Analysis

外傷性脑梗死(TCI)是颅脑损伤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类并发症[1],以颅脑损伤后出现脑缺血性病变[2]作为主要的临床症状,发病率占据0.05%~1.60%,任何年龄皆可发病,以老年人与小儿较为多见。由于该类疾病发病初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临床上容易造成漏诊、误诊现象,导致延误了患者最佳的疾病治疗时机,进而加重病情。近些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医务工作人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逐渐提高,使得TCI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为了对该类疾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探讨,该次研究随机选取了该院2011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5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于该院就诊的5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纳入该次实验。脑梗死部位:4例大脑前动脉供血区,7例大脑前动脉合并中动脉供血区,10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3例大脑后动脉合并中动脉供血区,26例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58~85岁,平均年龄(68.25±3.48)岁;入院时间为0.5~32 h,平均(11.22±3.25)h;外伤原因:28例跌伤,7例坠落伤,10例车祸伤,5例打击伤。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高血压与动脉硬化病史,并在患病后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长短不一,其中4例发病即时有症状,8例发病2~12 h有症状,7例发病13~24 h有症状,28例发病1~7 d有症状,3例始终无明显的症状;13例有一过性意识丧失,15例伴有颅内压增高征,27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瘫痪;肌力分级:10例0级,19例1~2级,21例3~4级。

1.2 方法

50例患者中27例接受(入院24 h内)血肿清除与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其中7例给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8例给予颅内血肿清除术,12例给予去大骨瓣减压联合血肿与破碎脑组织清除术。另外23例患者中,16例患者在复查诊断疾病确诊后,给予骨瓣扩大减压手术进行治疗,7例患者给予药物进行治疗,包括依达拉奉(H20090353)、尼莫地平(H20051540)、扩血管药物、脱水剂、其他神经营养药物,定期帮助患者进行腰穿释放脑脊液。

1.3 评价指标

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分析患者预后。

1.4 统计方法

采取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记录该次研究涉及的相关资料,计数资料用(%)表示,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依据GCS评分标准,出院时,8例(16.00%)恢复良好,8例(16.00%)中残,14例(28.00%)重残,4例(8.00%)植物生存,16例(32.00%)死亡。16例死亡患者中,10例由于脑肿胀无法控制死亡,5例由于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由于发生严重肺部感染死亡。对34例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病情随访,得知11例(32.35%)患者恢复良好,8例(23.53%)中残,5例(14.71%)重残,2例(5.88%)植物生存,8例(23.53%)死亡。该次研究50例患者中,死亡人数(住院期间与随访期间)共有24例,总死亡率为48.00%(24/50);入院时进行GCS评分:30例3~8分,死亡率为73.33%(22/30),12例9~12分,死亡率为16.67%(2/12),8例13~15分,死亡率为25.00%(2/8)。由此可进一步得知,比较3~8分组与>8分组的患者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有关研究显示[3],钝性血管损伤、低血压、脑疝等是引发外伤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若出现较为严重的高颅内压与脑水肿,将可能导致脑外伤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虽然近些年来医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但是外伤性脑梗死患者仍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初期临床症状较为隐匿,且梗死灶的出现时间不确定,可能在脑外伤后的10余天或者外伤后即刻出现,因此,临床上容易造成误诊、漏诊现象,延误了患者最佳的疾病治疗时机。另有关研究表明[4],影响外伤性脑梗死发生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脑疝、伤情严重、低血压、颅低骨折、创伤性休克、止血药使用不当等,因此,提示医务工作者应重视上述因素的影响,借助各类影像学检查技术,及时为患者早日确诊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其中给予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利于进一步明确病情,其中CT通常在脑梗死7 h后才能发现阳性病例,而MRI检查发现阳性病例的时间更早,还可借助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帮助患者明确病情,进一步指导疾病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来说,由于其意识障碍较深,且原发性损害症状往往会将外伤性脑梗死症状与体征进行掩盖,导致临床诊断难度较大。其中在发病后的24 h内进行CT检查可无阳性结果,采取MRI检查多数患者在发病6 h后可能伴有阳性结果,即使采取DWI、MR等检查可发现脑缺血现象,但是临床上往往忽视该项检查,且较难对梗死灶与脑损伤灶水肿带进行有效区分,若检查得知出现下列某项情况时可采取CT检查确诊:①处于清醒时期的患者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现象,且进行CT检查难以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判断,给予头颅CT与MRI复查时伴有低密度灶情况;②出现较为轻微的头部外伤后伴有神经功能缺失情况;③给予开颅手术治疗后患者病情获得好转,之后出现恶化,给予头颅CT复查后可出现低密度灶情况。因此,实际进行临床检查时,可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的观察后再进行影像学检查。另外,该类疾病还应与脑血管意外、脑挫裂伤等引发的梗死、烟雾病、局限性炎症等疾病进行鉴别,并依据上述疾病的临床症状、体征、外伤史、影像学检查结果,同时将单纯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因素进行排除,从而对该类疾病患者进行明确诊断。

有关研究显示[5-6],对严重颅脑外伤引发的脑梗死患者采取去骨瓣减压手术进行治疗较为有效,该类手术治疗方案在降低患者颅内压的同时可及时将血肿与破碎的脑组织进行清除,可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分析手术治疗原理为直接将患者颅内压降低,并帮助患者有效减轻脑组织肿胀压迫供应血管引发的继发性缺血性损伤情况,因此,在病变早期即需进行手术治疗。有关学者[7-8]研究指出,对脑梗死患者采取去骨瓣减压手术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可将死亡率降至16%~34%之间,相比药物保守治疗方案的死亡率明显更低;另有关学者[9]报道采取该类手术治疗的存活率可达到74.4%。

该次研究对50例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与治疗,其中对43例患者给予去骨瓣减压手术,结果显示,存活率达到52.00%,死亡率为48.00%。分析该类疾病患者的高死亡率可能与手术治疗不及时、手术指征不当等因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类疾病患者减压手术的最佳治疗时机仍无明确定论,部分学者认为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可帮助患者改善预后。笔者认为,对于GCS评分超过8分与3~8分的患者,若检查得知颅内压出现升高的趋势,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若对于入院时已经出现高颅内压且已经形成脑梗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的效果不大,需进行综合性的临床分析,确定最终的治疗方案。

综上情况可知,对外伤性脑梗死患者来说,应依据患者实际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及时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陈宇,刘传杰,潘力,等.外伤性脑梗死36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4):239-241.

[2] 王志星.外伤性脑梗死26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6):191-192.

[3] 赵洪波,孙守成.大面积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7):1214-1215.

[4] 单英.小儿头颅外伤性脑梗死的75例CT诊断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8):24.

[5] 杜有民,黄玉莹.外伤性脑梗死CT与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經疾病杂志,2011,14(24):75-76.

[6] 冯树贵.外伤性脑梗死56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9):1300-1301.

[7] 伍全安.外伤性脑梗死56例诊治体会[J].中外医疗,2010, 29(13):4.

[8] 包文苟.颅脑外伤并发脑性盐耗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3):149,151.

[9] 樊清燕.临床分析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J].中国卫生产业,2011,8(19):91.

(收稿日期:2016-09-27)

猜你喜欢
治疗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