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研教法研究

2017-05-31 10:57刘昕璞
职业 2017年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基础计算机

刘昕璞

计算机基础类的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首先要学习的课程,也是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知识、办公软件的应用、常见办公设备的使用和网络基础的相关知识。学习这些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专业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和操作,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让非专业的学生掌握今后工作中常用的办公的技能技巧,为工作做好准备。由于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以及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在这方面零基础的现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格外注重教研教法的研究和应用,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增强教学效果。

一、注重讲课的艺术,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

很多时候,学生愿不愿意学习,喜欢不喜欢一门课程,是源于他们对教师的认可程度。一位衣着得体、语言风趣幽默且知识渊博的教师,其人格魅力就能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相反,一位只是严格要求学生,甚至动不动就苛责学生的教师,会让学生害怕,甚至是产生厌烦情绪,学生也会因为不喜欢这位教师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而影响整个课程体系的学习。因此,作为一名专业理论教师,除了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之外,还要有注重个人师德的培养。教师应该在工作之余多读书,尤其是多读一些与本专业无关、学生却十分感兴趣的书。这样,教师在授课时思维就会比较发散,能做到旁征博引,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将要学习的专业知识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读书的同时,教师也应多使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比如加入QQ群、微信群或是直播等。这样,教师可以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了解学生的喜好和思想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人格魅力、亲和力,使学生因为爱教师而热爱这门课程,甚至热爱知识、热爱学习。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完成傳道授业的责任之外,也应尽可能地将工作做好,用自己的良心去浇灌祖国的花朵,让每一位学生因为遇到我们而在求学之路上留下美好的回忆。

二、打破传统教材的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学生对一门课或是一个课程体系有兴趣,学习就会变成一件快乐的事,也会事半功倍。在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打破教材的结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材会在开始时讲授一些理论知识,如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分类等,甚至有的教材会讲授一些计算机原理知识,如冯·诺依曼、二进制编码等,这些知识理论性强、晦涩难懂,且和学生想象的计算机操作理论有一定的差距,容易令学生望而生畏。可是万事开头难,计算机基础类的课程又是整个学习体系的开端,这时如果不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将会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的状况,甚至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这时,教师可以采取迂回策略,绕过枯燥难懂的知识,以灵活简单的操作为突破口进行教学。先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例讲一些Windows基本操作知识,如从如何使用手机数据线扩展到如何使用U盘,进而谈一下计算机存储知识、磁盘知识、内存知识等;从如何保存手机里的照片扩展到如何建立文件夹、分类查询、管理文件等;从如何下载歌曲、视频扩展到如何上网、设置IP和路由器、如何使用浏览器及常用网络软件等入手。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兴趣出发探寻答案,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当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时,教师可以由浅及深地归纳总结在前一阶段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并适当加深。如果学生能够接受新知识,说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有效果的,如果学生接触理论知识后效果不佳,教师也不必着急,可以再考虑放弃理论知识而继续进行操作知识的学习,并不失时机的在操作知识中穿插理论知识,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巩固学生所学,在这个过程中切不可急于求成。

三、注重教学演示环节,以强化实践操作

计算机基础类的课程除了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外,也注重实践操作,尤其是中职计算机基础类的课程,由于教师面对的学生层次较低,学生学习深奥的理论知识比较困难,教育工作者会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实践操作上来,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计算机系统及软件的操作知识,从而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讲授操作类课程时,很多教师都很重视学生的自主操作,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根据教师的要求或者是自己的想法来完成操作,并以学生是否能完成任务作为判断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当然,计算机操作类的课程最终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操作的实践能力,但一味的注重操作而忽略教师的演示细节和作用也是不可取的。

教师的演示,包括对软件功能的演示、软件操作细节的演示和重点、难点、易错点的演示。一般来说,对软件功能的演示都很容易理解,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但是这一项内容很容易被忽略。很多教师从一开始就讲授软件的发展史、软件的工作界面和操作方法,致使学生盲目被动的学习,直到学时近半才明白这个软件到底是干什么用的;也有一些教师只是单纯的介绍软件功能,而没有给学生展示出来,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不能完全理解教师的讲解,对软件功能的认识不到位,也会影响学习的进程。因此,在每门课刚开课时,教师都应选择一些成熟的、甚至是知名的案例来给学生展示,通过这些成熟的作品使学生对软件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对软件操作细节的演示十分重要,教师讲授时应不怕麻烦、多举例,力求让学生在实例中掌握要领,进而完善操作流程。同时在授课中,教师应就一些学生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错误进行集中讲解演示,也可以对一些本班学生没有出现其他班级学生出现过的错误进行演示,使学生在别人的错误中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完善自己的学习。在演示的过程中,也应对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集中、反复的演示,提醒学生注意。教师通过演示环节教授学生软件操作的知识,通过一些技巧让学生掌握软件的操作要领,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思路的拓展

授课中返复强调一个问题,就是只要学生将问题解决,用什么方法并没有严格的限制。计算机类的课程就是这样,任何工具只要实现了预期的效果都是可以的。于是,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知识的迁移,一个实例用到的知识,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实例;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解决的方法。这个理念可以应用于现在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也可以应用于今后整个课程体系的学习。如,在Word的操作中,想要更改字体的颜色,可以选中字体后使用“格式”菜单的“字体”命令,也可以使用快捷菜单中的“字体”命令,还可以使用工具栏中的“字体颜色”按钮,这些方法,学生应全部掌握,并灵活使用,真正实践操作时哪个方便用哪个,提高操作速度。在教学中,除非针对特殊学生或特殊问题,应尽量避免给学生规定制作方法,因为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路,影响学生日后的发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门课的开始、一个课程体系的开端都非常重要,往往决定着学生对整个专业学习效果。中职院校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既是为学习整个专业奠定基础,也是为日后工作奠定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重自身知识水平的不断积累,更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应用和革新。相信一分努力就会有一分收货,学生终究会因遇到一位优秀的教师而有机会拥抱更美的明天。

(作者单位:秦皇岛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基础计算机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