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念情
【摘要】流行乐现实性、娱乐性、短暂性、传播范围广等特点,让流行音乐走进了每家每户,成为音乐中受众最广的音乐。学生也不可避免地被同化,尤其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变化下,他们的情感更为炙热、直白。让他们更喜欢流行乐热烈、奔放、洒脱的风格,喜欢用这些曲调来表现他们的与众不同。为了让学生不仅仅只沉浸在流行乐中,一线教师不应该将“流行音乐”拒之门外,而应该利用流行乐,将流行音乐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
【关键词】流行乐 兴趣 音乐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180-02
一贯认为流行歌曲具有争议地德国已经将流行歌曲纳入了音乐课堂教学体系,美国更是将通俗、摇滚、爵士乐等等纳入了音乐课程到学校音乐教育中。流行乐基本都经过了被排斥、被容忍、被接纳等过程,从当下教材中也可以发现已经加入了一些流行歌曲等。说明流行歌曲在我国音乐课程体系中已经开始被接纳,但是,教材的滞后性会与学生之间的审美产生代沟。所以,需要从教师开始进行转变。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七到九年级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所出版的《音乐》教科书,教材每册分6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表现和实践”“感受与欣赏”、“活动与创造”三个大的板块组成。它突出体验,重视实践,鼓励创造。所以有“音乐沙龙”、“我的创编”“爱乐驿站”“班级音乐会”等等活动,这些活动也给课堂带来了更大的学习空间,但是,学生上课睡觉,不开口,没有学习动力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可是,当播放流行歌曲时学生所表现出的极大学习欲望又与这些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在学校校本课程的选择中,大多数学生的选择都倾向架子鼓、民谣吉他等等流行乐器来作为自己的爱好。这也让所有接受传统音乐教育的教师们感到矛盾和无所适从。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场变革,一场流行与经典音乐的博弈。但实际,两者是可以共存的。要引“流”激“趣”,将课堂“流行化”并无不可。最根本的是需要去扭转教师的思想。
一、教师接纳
每一位一线教师都能有许多自己对于不同音乐的见解,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设计出特别优秀的一堂课。但是,站在讲台的时候很容易去忽视学生想要什么,他们喜欢听这首歌是为什么?因为旋律?因为歌词?或者因为搞笑?学生有自己的审美,教师需要去相信学生。在学生的审美上去进行更进一步的引导。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改变教师的观念,尊重我们的学生。
二、教师筛选
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有限的,他们分辨能力也不强,我们要做好引导者,就需要我们不停地去筛选,找一些适应于学生声音条件、思想积极向上、歌词比较美、旋律又是他们喜欢的歌曲。比如说《时间都去哪了》、《南山南》、《成都》、《大鱼》等等,都还比较符合当下他们的审美等等。
三、教师设计
课堂引流行歌曲的目的是为了激趣,所以设计一定和音乐课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挂钩,流行歌曲节奏自由,但这种自由也是在音乐旋律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上的,既然在这四个基本要素上,就说明流行音乐是可教的,音乐也是互通的。比如说:
1.歌唱教学中渗透基本乐理知识。在《龙的传人》这一课时,有一位教师播放了王力宏的版本。这个版本中和他们所学唱得版本不一样,教师让他们听为什么不一样?增加了什么乐器?哪个音拖长了?由此引出学生对鼓聲及大切分的听辨。也引申出流行歌曲的所追求的节奏更加自由的感觉。其次,
2.还可以在下课时播放,让学生以放松的状态来迎接接下来的学习。
3.当下流行乐器相结合。比如:吉他、非洲手鼓等,这些乐器比较便宜,教的人数也可以相对多一点。相比钢琴等乐器,中小学家长也更容易接受学生有这些相对的爱好。吉他,鼓等都能让学生在节奏和其他方面完善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
4.与合唱教学相结合。《时间都去哪了》、《sing sing sing》等作品都像一只美丽的蝴蝶。很容易激发学生情感思维和学习思维的合唱曲目。更能通过这些歌曲让他们去真正理解合唱,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等。
四、教师完善
流行歌曲始终不能作为主流来进行音乐教学,不能独占课堂,只是对教学起到了辅助作用不能完全取代教学大纲,这需要教师把握好尺寸,把传统音乐与流行歌曲完美结合,让学生懂得鉴赏和审美,能够积极面对生活,热爱音乐,让音乐走进他们的心灵。
流行音乐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作为一线音乐教师,如何应对这种趋势,转这种趋势为我所用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程旭.以流行音乐为课程资源的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吴海清.对流行音乐进初中音乐课堂的几点看法[J].黄河之声,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