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的“读”

2017-05-31 17:20胡琴芬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学生

胡琴芬

【摘要】由于古与今的隔膜实在太厚,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可以用一个“讲”字来概括其特点,学生学习文言文总觉得枯燥无味、如同嚼蜡,背诵时又觉得苦不堪言。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减轻学生身心负担,如何走出独具特色的“轻负高质”之路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本文试图在教学中要抓住“读”这个基本点,通过诵读,创设文言文中的情趣因素,实现轻负高效文言文教学。

【关键词】诵读;情趣;轻负;高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188-02

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无论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语言延续的角度,我们都不能放弃文言文。由于古与今的隔膜实在太厚,文言文已失去了它所依存的语言环境,确有许多东西失去了它原有的生命力,但还有许多鲜活的东西,值得我们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然而很多学生却认为文言文艰涩难懂、枯燥无味,只是为了考试不得不勉强为之,因而文言文教学成了初中阶段教学的难点。那么怎样才能减轻学生身心负担、快乐高效地展开文言文教学呢?古人认为:“读书百篇,其义自见”,朗朗书声方能传承中华文化。诵读不仅是记忆,同时也有理解、感悟。因为诵读外在表现朗读、吟读、背诵,内在的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感知、理解、分析、体悟、意会、品味等种种心理活动共同作用的过程,是一个机智探索、情感体验的过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言文教学中诵读必须借助重要的“利器”,那就是情趣,即教学中以语文情感教学为基础,运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方法,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诵读中更好地体味文言作品中所反映的语言美、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为此本文通过诵读来构建文言文教学轻负、高效、快乐、和谐的课堂。

一、以读激趣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通读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教学中应加强诵读技巧指导,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如《鱼我所欲也》第一段学生读得整齐响亮,没有错别字,有些句子却读成: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教师问:按你们的读法,怎么理解?学生想了想,笑了,觉得不好理解。于是通过老师领读,学生跟读、朗读,师生讨论把这几个重要的虚词“于、则、者、由、是、而”的含義搞清楚了,学生就完全明白了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学生再次朗读时字字铿锵有力,句句充满激情,激起了无限的遐思。不同的诵读形式有着不同的诵读效果。在文言文教学中如能抓住关键词句诵读,对透彻理解整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也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如《醉翁亭记》从酒与醉的关系自然引出了课文“醉”的主角——太守欧阳修。进而学生得意说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太守是因为山水而醉的,山水有什么可醉?主要是因为“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样很自然地将原本关注的“醉”字转化为了“乐”字。然后用缓慢的享受的语调读“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让学生几遍试读后,不仅能背而且能读出悠闲来,能感悟到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趣。等等。这样的诵读,在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和运用方面得到了收获,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另外《醉翁亭记》文中有二十一个“也”字,抓住它也能激起学生兴趣。

二、以读赏言

诵读赏言,即从语言(字、词、句)中找趣味点。文言文语句精炼、内涵深刻,除此之外,还可以欣赏它的趣。古今异义词中有许多有趣点:如《塞翁失马》可抓住“亡”字,假设文中的“亡”就是现在所指“死亡”的意思,那么下文的“其马将胡骏马而归”的情节又怎么来呢?可见文中的“亡”,不是“死亡”的意思,而表示“逃跑”的意思。又如“引”字,通过对引字左右两个部分的形状与含义的分析,明确“拉”的意思,又如“吊”字,用现代汉语“吊唁”、“吊丧”中的意思可推出本文中“安慰”的意思。通过这些趣味点引导学生关注词与句的联系、字的形与义之间的联系、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等特点,从而更好地欣赏文言中所蕴含的巨大的生命力和无穷的乐趣。文章内容也有许多趣味点,都可以在诵读中得到体会,又如学习《马说》时让学生讨论“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通过讨论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有一些美文如《小石潭记》,老师可以让学生当小导游,按作者的游览路线,找出文中优美、简洁的文言词句,并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介绍小石潭的优美景致,这样不但能满足学生爱表现的心理,还能在诵读中趣味学习轻松快乐地掌握文言文的知识。

三、以读起疑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老师提问的主要目的是为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修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问题设计得是否巧妙有极大的关系。精彩的问题不光对于理解课文有一种提纲挈领的作用,能激发学生兴趣,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还能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老师提问:贯穿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是哪两个字呢?从中看出人物的什么特点?学生在诵读中相互交流、争论,得到“思”和“善”,这一“思”一“善”是解读文本的纽带,“思”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善”同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形象。教授《记承天寺夜游》老师提问:作者月夜赏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翻书说:庭下如积水空明。一个学生大声反驳说:那是写水。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对,一个“如”字可以看出不是写水,是写月光像水。这样的发言得到了全体学生的认同。老师接着问:那水中藻、荇又作何解?一学生说:院中种的植物呗,另一生说:是竹子、柏树,也有一些同学说:月光的照射,竹叶和柏枝的影子。师问:看见这幅“月下竹柏图”揣想一下作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说开心、平静、坦然都有。另一个学生说:不对,应该是不平静,清澈的月色、明亮的月光的确使人感到宁静,但作者被贬异乡,心里怎么会宁静呢!问题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时,又有学生提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澡、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中“如”字能否去掉?作者用了“如”字,说明他早就知道庭下是“月色”而非“积水”,而后文为什么要用“盖”表示“恍然大悟”呢?学生的提问让我吃惊、感叹,也激起学生的兴趣。老师精彩的提问给学生的体验是鲜活而灵动的,在课堂上,教师更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诵读,在诵读中发现问题,这样课堂上就会生成无数个精彩有趣智慧点。

四、以读呈美

文言文课堂教学要紧抓文言文自身具有的美的因素,以读呈美,使学生在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中获得精神愉悦和艺术享受,从而激发和张扬学生阅读的兴趣、激情和灵性,也可提高文言文学习质量。用多媒体把文言文中的“美”直观地呈现出来,既形象鲜明、生动,易于理解、记忆和激发兴趣,又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如《三峡》课前放一段三峡的美景录像,学生被那美丽的景色、清幽的环境感染,感受到三峡磅礴的气势、诱人的魅力,甚至会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顺势诵读课文,学生定会被优美的语言所吸引、震撼,甚至陶醉。用风景名胜中的“四大名楼”导入《岳阳楼记》,给学生以强烈的真观感受,为学生整体感悟文章作好铺垫,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记承天寺夜游》课前播放钢琴曲《Kiss the rain》,营造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根据课文局部的描述采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给学生营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在呈现美感的同时也呈现了阅读情趣,调动了学生的高昂的学习情绪。

五、以读促写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习的基本目的和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和应用能力,即让学生能诵读懂别人的文章,促使写出自己的文章。文言文教学,对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的诵读能力无疑是主要目标,但又不是学习目标的全部,培养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借鉴写作方法,也是应有的内容。所以,教学文言文,不能停留在落实字词句上,而应在掌握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研讨表现形式,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学了《小石潭记》后,让学生分景点诵读后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如果政府要开发小石潭旅游景区,请你作为设计师来设计景点,你会怎样设计?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亮了:“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望溪亭”……争先恐后的发言,掀起了课堂阅读教学的高潮。学习《陋室铭》后,通过不断朗读,让学生读出韵味后可仿寫如《学习铭》等文章,使学生在教材所折射的璀璨的思想火花熏陶中升华自己的品质,让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于古人一道共筑道德之堤,共悟人生之真谛,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诵读,在诵读中积累语汇、在诵读中领悟文意、在诵读中质疑思辨、在诵读中陶冶情操。诵读不仅能轻松处理教材、十分快捷切入教学内容,还能激活课堂,感悟趣味活跃学生思维,有时即使老师不讲,学生也能自明,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思远.《出入文本,读出厚度——文言文备课例谈》,语文教育通讯,2017.2.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学生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