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感与共鸣

2017-05-31 16:29李诗懿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历史理论教学

李诗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137-01

一、坚持理论教学的力度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

教师不是为了与学生互动而在教学中安排互动。如果刻意设计某些环节牵强地与学生互动,而对方却反应冷淡,处于“被互动”状态,就会势得其反,起不到互动应有的教学效果。

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而言,我们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是什么。教材“开篇的话”中讲到,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主要是认识中国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根据这一精神,我们的理解是,应站在宏观的历史发展的理论高度上,把握历史发展的主脉络,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突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及其结果对社会发展进步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讲述的重点并不在于某一历史事件的具体过程,而是通过梳理重大历史事件的主线来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经验教训,重在分析其原因、意义、作用及影响;尤其要结合世界近代史讲述中国近现代历史,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和视角审视和把握中国历史,使纲要课教学具有理论的深度和历史的广度。可见,理论教学的内容和力度是非常重要的。为了配合理论教学,我们对史实案例的择取宜粗不宜细,宜大不宜小,还要兼顾古今中外。

史益人智,资治通鉴,这是史学的功用所在。中国近现代史折射着国家的荣辱与兴衰,承载着民族的苦痛与悲情。它具有太丰富的内涵,负荷了太复杂的情感。这段历史让整个民族至今都在纠结与忐忑中,也使我们更加感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使命之重,责任之大!我们必须以历史的深度、广度和厚度来感染学生,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告诉学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不是以任何个人或集团的意志为转移的。孙中山先生曾言,“当今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人类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是卑微渺小的,以历史的深邃和伟岸来征服学生,使之折服、敬畏和震撼,这不仅是史学的魅力所在,也是学好这一课程的先决条件。我想,无论是专题教学还是案例教学,都应在历史发展脉络的统领下开展的。历史线索应是清晰完整的,历史面貌应是客观全面的,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割裂的。历史必须是连贯的,珍珠要用线穿起来才能成为项链。历史是严肃的,容不得任何的假设和戏说。历史是居庙堂之高的经世致用之学,不需要取悦于人,更不能将其庸俗化。坚守理论教学的底线不退缩,这是我们的一条基本原则。

二、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达到教学互动效果的重要因素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探究卓有成效的互动手段及采用适当的案例、路径、方法固然重要,但具备这些是不够的。教师自身的思想状态和人格魅力,是能否体现能动性和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我们不可能有效地改变学生,但可以有意识地改善自己。对此谈几点体会。

1.教師要对我们的校情和学情有基本了解。毋庸赘述,明确两点,一是学生已经成年,有行为能力,要承担责任,要接受有一定深度的理论教育,也要对其进行合乎成人标准的管理。二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行为习惯还处于相对低下的水平,针对这个层次的学生怎么办。既不能以重点院校的标准过高要求,打击积极性,挫伤自信心;也不能过于迎合迁就,这样做会降低他们对学业的要求和学习的品味。所以,一方面坚守理论教学和教学管理的底线,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适当拔高,安排一些讨论、演讲的互动,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要看扁了学生认为他们一无是处,也不要奢望经一番教化就点石成金,对此我们须保持淡定平和的心态。

2.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只要我们真心关爱学生,为学生着想,对于我们的严格要求和严肃批评,大多学生比较懂事,会接受和配合。能准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能轻松地与他们聊天谈心,能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些都会让他们感到特别温暖。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发扬北京精神,有爱国的热情,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对人对事有包容厚德的态度,与学生共勉。人的感情是相互的,你尊重、爱护学生,学生也会给予同样的回报。我们的学生是单纯可爱的。

3.注重提升个人修养,塑造人格魅力。对学生而言,教师就是公众人物,言行举止关系甚大。外要容止若思,言辞安定;内要似兰斯馨,如松之盛。这就需要我们学养深厚,阅历丰富,并富于激情。得体的仪容仪表,优雅的行为举止,既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他人,更能热爱生活热爱事业。有健康向上的爱好或特长,可以与学生找到共同的话题和谈资,与之分享和交流感受。比如,我们热爱体育运动,喜欢旅游探险;热爱艺术,有高雅的情趣和品味;爱好读书,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关注时政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善于思考,思想有深度;会恰当地运用网络和资讯,了解流行把握时尚,既不激进前卫,也不过时落伍。我们所崇尚的高品格的审美取向和符合主流趋势的价值观念,会引领他们追求积极健康、阳光自信的生活,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开朗的性格,独特的魅力,是与学生建立互爱互信的有利因素。对待学生,要温柔和蔼有亲和力,光明磊落有公信力,意志坚定有魄力,乐观豁达有活力,激情迸发有感召力。不论是沉稳持重型的,还是活泼开朗型的,幽默风趣最显魅力,最容易博得学生的好感。面对这样的老师,即使是严厉的批评,他也不会有抵触情绪。因为喜欢而接受你,因为信服而尊敬你,因此爱上这门课。95后的小朋友是不会喜欢不苟言笑的马列老头的,更反感不解风情的马列老太。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淡化年龄沟壑,弥合思想分歧,就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让他们愿意学好这门课。这样,互动就不是问题了,只要课程不太苍白乏味,不要刻板说教,不论何种形式的互动,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怀有对民族、国家炙烈深沉的情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负有沉重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这是一名史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必备的素质。在教学中,我们会大量引用史实作案例,每次讲到这些刻骨铭心的往事之时,都会伤情动容至潸然泪下,这种发自于心的真情流露特别能够打动学生。如果民族和国家命运多舛的历史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又怎么能够感动学生呢?我们自始至终都饱含着挚爱深情,并把它传递给学生,让爱国主义的情感在课堂上流淌,让学生因同感而共鸣,自然而然地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更会接受和认同我们灌输的理论和观念。这是思政理论教育的真谛,也是最高境界的互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最后,以著名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的名句作为我此篇体会的结束语: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猜你喜欢
历史理论教学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新历史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