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转相传授”看导生制在现代中小学中的新应用

2017-05-31 16:23岳曲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贝尔

岳曲

摘要:中国现阶段的导生制主要沿袭了西方“贝尔—兰卡斯特”制的做法,将其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校管理;但根据中国古代“转相传授”的思想,导生制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本文拟从中国古代“转相传授”的思想与实践出发,论述导生制在现代中小学应用的新可能。

关键词:导生制;“贝尔—兰卡斯特”制;“转相传授”

我国现阶段应用的导生制主要来源于英国18世纪的“贝尔—兰卡斯特”制,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人们主要将其作为一种奖惩的手段;但若分析中国古代的“转相传授”(中国古代对于导生制的说法)的意义和价值,则远不止增加效率这么简单,其背后倡导共学尊师、平等开放的思想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借鉴中国古代“转相传授”的教学传统,我们可以丰富和发展现阶段我国导生制的应用形式,而不仅仅将其固化在一种学校管理手段的刻板印象上。

一、现阶段导生制应用的局限

“贝尔—兰卡斯特”制最初在英国创立,其主要目的在于应对教师和教学资源短缺的现状,主要的形式是由教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辅导低年级的学生。在导生辅导的过程中,创立者充分引入了竞争的模式,会对导生和学生进行评比和奖惩,这种做法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如今,我国实行的导生制主要来源于西方的导生制,因而其优势和弊端也不禁相同,提高效率、方便管理的优点得到传承,但其局限也愈发明显:

1.在大学中使用较多,中小学使用较少 导生制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在大学中的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为课程、行政事务和学生活动三种形式。其中最为我们熟知的应该是在行政事务上的应用,也就是班级的辅导员,现在很多大学都会有教师在大三大四或者研究生中选择优秀的学生作为新生班级的辅导员,负责班级的行政事务及团结等等;在学生活动中的应用则表现为学生会和各种社团的形式,这也是一种组织管理的手段;最与教学相关的就是在课程中的应用,主要是在研究生阶段,每门课程会配备一位助教,一般由高年级的研究生或博士生担任,但这些助教主要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不是授课的角色。

由此可见,即便是在大学中,导生制的应用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它主要成为了一种组织管理的手段,而不是一种教学形式;而在广大的中小学,导生制仅仅是在一些学校以实验的性质偶有出现,并没有得到应用和推广。

2.导生遴选方式单一 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中小学,现阶段我国导生制的选择方式都趋于固定和单一,那就是由教师根据年龄或成绩选择导生。这样做固然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保证导生与教师的默契程度较高,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

(1)导生的选择标准不科学客观。由于导生的选择主要是教师个人的看法,往往缺少统一的标准,即便是很多大学的导生选择包含竞选、演讲等环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缺少明确的测评标准。而这样缺少标准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比如公平问题,进而影响效果。如果导生制要在中小学中应用,必须要有客观科学的标准,避免仅仅由教师选择,减少主观性;同时也要避免唯成绩论,从而使得导生的评选成为学生竞争的一种方式。

(2)导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矛盾,影响效果。很多学校在辅导员、学生干部竞选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引起了很多学生之间的矛盾,究其原因,就是导生的评选缺乏明确的标准,过程不够公平透明。很多学校的导生选择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标准也仅仅是学业成绩,但一些学生事务是否需要以成绩为标准?学生干部应该更懂得老师的心意还是学生的心意?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在选拔导生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民主公正,这样才能让导生制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更是如此,应该让导生成为促进班级共同进步的推动者,而不是引发学生矛盾的因素。

3.将导生制作为一种奖惩的工具 很多学校将成为导生作为一种奖励学生的手段,并将导生指导的效果作为一种绩效,与双方的各种利益挂钩,这就使得导生制失去了其本來的意义,而仅仅成为一种组织管理的手段,甚至会引发反效果。很多学生为了竞争成为导生,采取不正当的方式,甚至引发了学生矛盾;而成功的学生则将其作为资本和砝码,而不是为同学服务;没有成功的同学则逐渐失去信心,失去热情。实际上,导生制的意义在于促进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是为了营造一种乐学群学的氛围的。所以教师不可以把导生制作为一种奖惩工具,甚至与物质奖励、排名等挂钩,以此将学生分出三六九等,加固学生的等级制。

二、中国古代关于“转相传授”的思想和实践

现代导生制的应用产生诸多局限和弊端的原因就在于人们窄化了导生制的意义和价值,忽视了导生制在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时的巨大作用。事实上,中国古代就有“转相传授”这种形式,它促进了学生间的共学互助,提高了教学质量,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形式。

1.中国古代关于导生制新应用的思想依据 相较于西方导生制的系统性,中国古代的“转相传授”的教学方法背后则有更多的思想内涵,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短缺、经费短缺的危机,更是为了共同进步、培养学生乐学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

(1)《学记》中的理论依据。《学记》作为我国古代第一篇教育文章,对学校管理组织形式、学制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在《学记》庞杂的论述中多次提到了共学、群学的好处,而导生制作为共学的一种形式,其实践形式不仅符合“敬业乐群”的思想,更能践行“教学相长”的理论。

①“教学相长”。关于“教学相长”的含义历来莫衷一是,有的人认为,“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反过来学生也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又有人认为,“教学相长”是指学生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教给其他人的同时也可以加深自己对该知识的理解,这也就为“导生制”提供了理论依据;还有人认为“教学相长”是指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成长,认为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观念,给自己充电,使自己不断成长,才能更好的教学。其实这三种说法都有道理,但第二种说法最能契合导生制的内涵,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清晰地教授给其他人,他自己对于该知识的理解也就更加到位了。

这就為导生制的应用提供了新的依据,它不仅可以帮助一些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而且学习速度较快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巩固自身对于该知识的理解。换言之,“转相传授”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学生在这种共学的过程中彼此促进、共同成长。

②“敬业乐群”。根据《学记》描述,“敬业乐群”是其教学考核的目标及评价标准,也就是说学生需要培养“敬业乐群”的精神,而导生制就是实现“敬业乐群”的途径之一。学生在彼此学习、互为师长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尊师重道,共学乐群的意义。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转相传授”的意义就在于学生之间在互相教授的过程中可以互相纠正原有的错误观念,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而在互相纠错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形成分享与合作的精神。

(2)《论语》中的思想解读

①“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中写道:“子贡问曰:‘孔文子何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由此可见,在学习过程中,不一定只有老师才可以教学,甚至不一定只有年长、名气大的人才可以教学,只要他有一点知识是你不知道的,你就可以向他学习。这也就为我们现代实行导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选取导生的时候不一定是由教师遴选高年级的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来任职导生,在同伴之间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彼此都可以成为对方的导生,导生可以不固定,也可以成绩不好。在这样灵活的任用导生的过程,学生之间可以建立彼此尊重、平等的关系,一些同学可以建立自信和学习兴趣,整个团体也可以形成共同学习进步的氛围。这就提醒教师不要讲导生制固化为一种学生管理的手段或是激励手段,而将其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在教学中灵活的应用。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可以成为导生制新应用的依据:以往导生制的应用多是作为班级管理的手段在全班中应用,但其实,“三人行,必有我师”,即便是在小组学习中,导生制也可以有用武之地。在小群体中使用导生制不仅有助于增强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弱化导生的地位,形成平等共学的关系。从这一角度来看,导生制其实可以作为小组学习的一种形式,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灵活的使用导生制,以帮助学生学习。

(3)《师说》中的思想阐释。《师说》一文的中心思想就在于强调好学求知的精神,无论年龄长幼、从师长短、出身好坏,只要他有一方面强于自己,就应以其为师、互相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一段就指出,无论对方年龄、出身是否高于自己,只要他有过人之处,我们就要虚心向其学习。

《师说》的行文思想为我们现代应用导生制拓宽了思路,在应用导生制时我们不一定要固定导生的人选,导生也不一定要年长或是学习好,只要某一个学生有一方面特长,他都可以成为导生;而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增长了知识和能力,团体也可以形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尊师重教的氛围。

《师说》的思想也为导生制的实行提供了另一方面的依据:很多时候,由于教师距离学生的心理年龄较远、教授的学生过多等原因,容易忽视学生的前概念,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但学生之间由于年龄相近、心理相似,在讲授过程中往往更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效果更好。因而“圣人无常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只要他能够让其他人学习到新的知识和能力,他就可以成为导生。

除了以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想之外,导生制新应用的思想依据还有很多,这些传统思想都为导生制的新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具体内容见下表:

所有这些传统思想都提示我们:导生制不仅仅是一种管理班级、增加效率的手段,更是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尊师重道,共同成长的教学新形式。

2.中国古代应用“转相传授”的新启发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曾经使用过“转相传授”这种教学方法,例如《论语·里仁篇第四》中就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由此可见,孔子在教学收徒时也曾有转相传授的现象。而《论语·宪问第十四》中也写道:“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由此可见,孔子的高足弟子常常会将孔子的思想解释给其他学生。但真正在史书中明确记载“转相传授”这种教学形式则是在汉代,最早见于《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这段话中的“弟子传以次相授业”就是指“转相传授”。在中国古代,“转相传授”只在汉代盛极一时,后日渐衰落,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古代私塾中多,多以个别教学为主,需要使用“转相传授”这种方法的大型书院或教师寥寥无几,但这些有限的实践过程却也延伸了现代导生制的内涵,比如孔子的学生曾子其实并不是孔门中年龄最长、学习最好的,但因为其一些见解独到,领会了老师孔子的意思,因而在《论语》中也收录了曾子的很多话语。同样,汉代经学大师郑玄也接受了“转相传授”这种教育,在马融门下三年,郑玄都不得见到老师马融,但这并没有使他的学业止步不前,郑玄最终仍旧成为汉代经学大师。可见,学习并不一定要经由老师来完成,只要虚心好学,谁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

古时关于“转相传授”的教学传统对我们现代导生制有很多启发,比起西方导生制的固化和刻板,中国传统的“转相传授”更为灵活,这就提示我们,在现阶段应用导生制时不仅可以借鉴西方导生制的制度,而且可以传承中国“转相传授”的思想和实践的内涵,将导生制的应用延展为一种教学方式,进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全面发展。

三、导生制新的可能性

根据我国古代“转相传授”的思想及实践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导生制不仅是一种组织管理形式,更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灵活的应用导生制这种教学形式,将会起到锻炼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合作等多种效果。

1.在中小學灵活使用导生制 首先我们应明确的是,导生制是可以在中小学中应用的,而且在中小学中应用导生制是有意义的,其意义主要在于:

(1)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毋庸置疑的是,学生之间彼此为师可以增进其对于知识的理解。教师由于会出现忽视学生错误概念的情况,或因为时间不足等原因,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全部知识,而有一部分学习较快的学生将知识讲授给其他学生,可以让学习较慢的学生有时间跟上学习的步伐;同时,已经学会的学生也可以在为他人讲授的过程中增进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如果学生对学习存在错误的认识,相较于由教师发现,学生之间共学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现彼此思维上的问题;很多学生可能对一些知识似懂非懂,而如果他能够清晰的将这一知识教授给别人,那么他就真正理解了这一知识。

另外,成为导生也可以督促学生学习,为了能更清楚的说明某一知识,学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学习这一知识。同时,学生更容易向导生提出质疑,因而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增进对问题的理解。

(2)有利于在班级里形成共学互助的氛围。学生之间互为老师,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的精神。比起单独学习的竞争关系,学生彼此教授知识、切磋论道,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形成更好的班级氛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导生不应该固定,而应该时常更换,彼此学习,避免在学生中间形成等级制;但同时,导生的更换又不能过于频繁,要有一定的章程,以保证学习的效果。

(3)节省教师的时间,帮助教师成长。教师利用学生之间的讲授,可以减轻自己的教学压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在倾听学生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以学生为师,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盲点,更好的帮助教师自身的成长。

为了发挥导生制的以上三个优点,而不仅仅是将其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我们应该打破原有导生制应用的局限,从中国古代的教学传统中汲取经验,拓展导生制应用的新可能,即将导生制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手段,从而锻炼学生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大胆应用导生制,应用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课前任命,课堂临时选择或分组教学等。课前任命的形式可以最大限度上保证教学效果,让学生提前回去自行备课,并在课堂上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也可以增加课堂的自由度,选择的学生也不一定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只要给予其充足的准备时间,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上台尝试,增加其自信心;但这种方式耗时较长,且要求教师的随时监控,很难多次使用,而且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慎重考虑,筛选活动内容。课堂上临时选择这种方式最为灵活,在课堂上、练习中可以随时使用,也可在课后使用,对满足更多学生的需要具有积极意义;但效果有时难以保证。分组教学,每组任命导生来长时学习,可以形成较好的互学、共学的氛围,促进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但容易在学生中形成等级,耗时较长,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心理建设,过程中也要随时调控。

总之,使用导生制不代表教师可以放任自由,这一过程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跟努力,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能力、自信心和积极性,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

2.应用导生制时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导生制的新应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以逸待劳,为了真正发挥导生制的作用,一下问题是教师必须注意避免的:

(1)不应将导生制作为一种奖惩机制。很多教师将导生制作为一种奖励机制,对导生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导生之间甚至会有比赛,这种方式固然会激励学生的热情,但这样做的不利影响显然更大。首先,将导生作为一种头衔和奖励可能会引起学生之间的不良竞争;其次,这种方法会将学生会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利于学生之间友好的相处,也会打击一部分学生的自信心;最后,过分强调竞争不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因而导生制作为共学的一种形式,其实是为了培养敬业乐群、不耻下问的精神,导生制不是一种奖励,而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共同进步的手段。

(2)推选导生的方法应更客观、灵活。制约导生制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就是导生这个角色,导生的能力、态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因而科学有效的选出最合适的导生人选,是教师使用导生制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其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客观、灵活。客观性是保证导生能够服众的重要条件,只有遴选的过程客观公正,导生才能更好的展开工作,得到众人的配合;而灵活则是为了避免导生人选的固话、避免标准的单一,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导生制的精髓就在于集众人之所长,互相帮助,共同成长。为了使导生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效用,让导生的人选最为恰当,在遴选导生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不以成绩作为推选导生制的唯一依据。现阶段的中小学中,很多教师仍旧存在“唯分数论”的思想,因而导生制变成了他们奖励好学生的一种方法,选择导生的时候也会以成绩作为主要的标准,这不仅会打击一些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关系,甚至会使导生制产生反作用。事实上,在遴选导生的过程中,态度和责任感才应该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师甚至可以通过让一些学生成为导生来增进其自信心和责任感。笔者的观点是,当两个学生都理解了这一知识时,成绩较弱的同学更应该成为导生,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该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加固该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而一些偏科的学生也可以成为导生的人选,以发挥他们的特长;另外,在某些问题上有新观点或新思路的同学也是导生的重要人选,这样也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选择导生的标准可以不固定,但一定要注意适切性,不能仅仅以成绩作为衡量依据,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②导生不固定,“学无长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教学就是要“长善救失”,学习应该是一个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过程。但以往的导生制往往任命一个导生包揽所有的工作,将导生变成了一种新的领导,使得导生任务量过重,学生也有抵触情绪。实际上,导生可以有很多位,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作用都可以选择不同的导生,而导生和学生之间也应该是可以互换的,学会了的学生也可以变成导生,导生有问题的时候也可以是学生,在这种灵活的转换中,导生便不再是一种地位和身份,而是一种职责和一份责任。所以,导生的人选不能固定,只有灵活的转换导生的身份,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形成良好的氛围。

③教师遴选和学生推选相结合。以往的导生往往是由教师选择,但很多时候其实学生更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所以不妨采用教师和学生共同选择的方式。教师可以给出人选,但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导生,就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学生自主选择,可以使得导生最符合学生的需要,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是采用导生制的教师心中时刻谨记的原则,导生制并不是教师方便管理的手段,而是学生增进学习的帮手。

若是仅仅将导生制追溯到西方的“贝尔—兰卡斯特制”,导生制的应用形式和意义都会被固化,这种固化甚至会使导生制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但若是从“转相传授”的角度看导生制,则会延展它的意义和价值,也使得导生制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在应用导生制时需要将其作为一种促进共学互助的手段,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应用导生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导生制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高时良.学籍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

[2]潜苗金译注.学记[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11.

[3]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0.

[4]皮锡瑞.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8.8.

[5] 贺亚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小先生制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6] 王盛峰. 基于导生制的微格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7]翟葆奎.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8] 钱厚斌.导生制探析[J].大家,2010.27.

[9] 严冬菊.初探导生制教学模式[J].陕西教育(教学),2005.10.

猜你喜欢
贝尔
被公司“强行庆生” 美国男子获赔45万美元
On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School
2019年诺贝尔颁奖
两只羊的故事(下)
贝尔熊的新朋友
聪明人不看答案
利用规律计算,你会吗?
我怎样毁了我的一生
卡贝尔工业总部大楼
贝尔米兹的“鬼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