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明+姜影+马红
【摘要】2016年3月16号两会的落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描述到,中国经济将以6%-7%的中高速速度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集体将继续需要高层次人才建设,在这样一个发展战略之下,我国仍急需高层次的人才加入到中国的建设之中。但在这样一个国情之下,仍有许多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人数直线上升趋势。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
课题编号:BY2016FDZX06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67-01
一、充分认识到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复杂性
1.学生主观方面,学生意识不到位
升学考试导致了错过了最佳求职的机会。该类人员主要是专升本、考研人员以及考公务员的人员构成。由于大部分的精力投放在准备升学以及省考、国考之中,无暇在这一段时间内找工作,而成绩公布后时间太晚令毕业生们失去了就业的机会。考试失利或者考试通过不去读书或者工作。错过了最佳的就业机会。
另外一部分毕业生从主观上回避职场,不愿意就业从而选择“啃老一族”或者选择在社会上“漂泊”,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这类毕业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且家庭条件比较优越,自认为机会较多,患得患失,好高骛远,无法在仰望星空中脚踏实地。另一少数人为家庭条件比较差的毕业生,由于家长的溺爱以及自己的好逸恶劳,沉迷于娱乐,加上沾染不良的社会风气,造成就业的主观能动性不足。
2.高校角度,高校“主人翁”意识发挥不足
高校是作为毕业生与就业单位联系的主要桥梁,作为高校,目前来说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工作落实不到位。高校是未就业毕业生救助的主体,然而高校对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后续工作开展的不够全面、不积极、不积极的调研,从而无法积极的了解到学生们毕业后的反馈情况,从而无法对未就业高校离校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支持以及提供各种资源。
3.社会方面,“人文關怀”不到位
首先,用人单位对于未就业高校离校毕业生的“歧视”,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去招聘此类学生,认为其能力不足,对往届的毕业生“另眼相看”,造成许多学生失去机会。
其次,社会的宣传不够到位,宣传的效果丢失了原本的意义,近三分之二的毕业生不知道高校的未就业毕业生的援助政策,虽然国家已经颁布了此类政策,但是并没有宣传到位,导致了国家政策成了“一纸空文”,无法落实。
二、学生客观问题
部分毕业生期望过高,期望能够一步到位。通常此类毕业生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较强,继而对于用人单位过于挑剔,崇尚能够先自主择业再就业模式,最终在一次又一次的抉择中错过了最佳的就业机会。
在求职中缺乏技巧。此类毕业生有的并不缺乏能力,而是对于自己细节不注重,草率的投上简历,没有在简历中突出与求职岗位匹配的的信息。或者在面试中过于紧张,无法表现出自己的真实实力。通过多次的求职,仍然无法就业,在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有较大的挫败感,成为了离校未就业一族。
三、高校在毕业生离校未就业情况中的责任担当
作为高校,应该要对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情况进行了解,收集毕业学生的就业信息,时刻关注学生们的情况。对于困难学生进行帮助,并作出专业的就业指导,提供就业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尽快的融入社会。同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1.毕业生就业观念
对于升学考试,希望能够“一步到位”的毕业生进行指导,减弱其精英情节等各方面因素,使其认清自己的能力,摆正其就业的关键,减少偏差。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安排升学考试和应聘求职的时间,对两件事情都有所偏重。审视夺度,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在最大方面实现自己的目标,获取自己的人生价值,完成自己的理想。在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上,学生是这个问题的核心,必须要改正学生的消极、不正确的就业态度。学生在校期间,要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的力度,可以加大就业指导课的课时。同时,可以举办模拟招聘会等活动,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们能够提前了解招聘的情况,做好充足的准备。
2.高校要加强对学生们的就业服务
高校对于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反馈信息能力较差,应当建立全面的跟踪回访制度,收集离校毕业生们个人就业数据并建立数据库。要想有积极的回馈,收集信息时要全面,不仅要记录毕业生们的手机号码,还要留其QQ号、微信号以及家庭成员的联系方式,每个学期回访的同时确认其有无变换联系方式,并每3个月都和学生进行一次沟通,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以及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其个人能力,为融入职场打下基础。高校可以将建立好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库提供给人力资源部门,防止人才的流失以及学生可以接受到学校和政府的双重帮助。
3.高校要对毕业生提供社会适应指导
作为医学院,对于技能不够完善的学生可以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做好角色转换的平衡工作,可以对其提供回炉学习的机会,比如可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安排再研修的医院。比如泉州黎明职业大学,从2003年便开始实行未就业毕业生招回制度,通过跟踪调查未就业毕业生详细名单,由各系负责通知这些毕业生,询问他们要不要回校培训或重新推荐就业单位。如果他们愿意“回炉”,学校将针对其弱点与不足,免费提供就业技能方面的个性化培训,并再次推荐上岗,直至他们就业[3]。
4.提供自主创业服务
梦在远方,对于能力极强的学生要对其提供政策鼓励。有那么一群毕业生,心中有创业的想法,作为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要积极的推动其创业的创新精神,给予其提供一些政策的咨询渠道,做好创业的规培课程以及尽可能的提供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帮助,向有关部门做好登记、贷款的准备,争取最大的扶持政策,帮助毕业生们创业,积极推动毕业生们用自己的创意闯出自己的天地。
5.重点帮扶困难离校毕业生
联系政府,对于家庭及其困难、残疾、灾区家庭的学生进行重点帮扶,重点帮助。可以根据高校,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在此同时可以帮其联系就业单位,积极落实国家离校毕业生未就业的政策,授之以渔。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校级、省级或者国家级的助学资金,保障其学生生涯中的生计,对于此类学生,政府也应积极的进行帮助。
6.加强劳动权益保护
由于人力资源市场中有一定的流动性,情况比较复杂,必须出具相关政策,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保护制度,严格监管招聘过程中的一些欺诈、走后门的情况,纠正学历、性别、身高的歧视,加强劳动保护的权益。
参考文献:
[1]邓晖.就业观、教育观、用人观都该转了[N].光明日报.2013-6-14.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3]李文静.未就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7).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张晓明,男,讲师,滨州医学院康复医学院团总支书记。
第一作者:姜影,女,滨州医学院康复医学院专职教师。
第二作者:马红,女,滨州医学院康复医学院专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