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螟是为害玉米的主要害虫,是影响玉米增产和增收的主要因素之一,了解和掌握玉米螟的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制约因素以及防治方法,可以有效地指导玉米生产,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关键词:玉米螟;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3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10.037
我国广泛分布的玉米螟优势种是亚洲玉米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在玉米产区,亚洲玉米螟是为害玉米最重要的害虫,该害虫食性杂、分布广、危害重,可取食玉米、高粱、谷子、小麦、水稻、棉花等几十种农作物及野生植物。吉林省是玉米生产大省,玉米螟是为害玉米的主要害虫,正常发生年份,可造成玉米损失7%~10%,大发生可达20%以上,严重发生地块可达50%。
1 为害症状
玉米螟初龄幼蟲“潜藏”蛀食嫩叶形成针孔花叶,三龄后蛀食形成排孔,并开始转移蛀入茎秆,为害雄穗、花丝及雌穗,受害玉米长势衰弱,雌穗发育不良,影响结实。会造成茎秆折断,穗上折、穗下折、折蓼、穗柄折。玉米螟为害可诱发和加重玉米穗(粒)腐病籽粒中霉菌毒素,如伏马毒素、黄曲霉毒素等含量大。
2 发生规律
玉米螟在东北发生1~2代,吉林省东部半山区一年一代,中部平原区一年发生二代,西部半干旱区已经发展到2.5代,甚至到了3代,但不能越冬。从近年的田间系统调查表明,吉林省中部地区发生的亚洲玉米螟几乎全部为二代,世代数已发生了变化。吉林省中部亚洲玉米螟的田间落卵期有两个高峰期,分别为6月10日至7月20日的一代卵期和7月30日至8月30日的二代卵期。玉米螟代数增加,主要由于气候变暖,有效积温增加以及玉米主推品种生育期延长和特用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有利于玉米螟取食和发育。
3 制约因素
3.1越冬种群数
高质量的越冬幼虫数量是玉米螟大发生的基础。一般百株越冬虫量在50头以下为轻发生年,50~100头为中等发生年,百株100头以上为重发生年。化蛹前的百秆越冬虫数是影响玉米螟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3.2降水
春季玉米螟幼虫复苏后到化蛹前的降水对玉米螟的影响很大,为发生程度预测的重要因子。复苏的玉米螟必须咬嚼潮湿秸秆或直接饮水才能正常化蛹。玉米螟直接饮水的实现依赖于自然降水,相对湿度的大小对玉米螟的发生并不重要,但长期的高湿可以增大玉米秸秆中的含水量,越冬幼虫靠咬嚼潮湿的秸秆而间接接触水。
3.3天敌
影响玉米螟种群数量的主要寄生天敌有螟虫长距茧蜂、玉米螟厉寄蝇、线虫、微孢子虫、白僵菌和细菌。玉米螟的主要捕食性天敌有黄缘步甲、赤胸步甲、日本大蠼螋。玉米螟受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相当大,天敌种群数量变动对玉米螟的大发生有较大影响。
3.4品种抗虫性
玉米主推品种的抗螟性强弱,不仅与其自身的螟害程度密切相关,而且直接影响玉米螟的存活和发生量,在相同的卵量或虫口密度下,感虫品种幼虫成活率高、玉米受害重,抗虫品种幼虫成活率低,受害轻。利用玉米螟的抗性是综合防治措施的重要一环,可减少化学防治面积。因此一个地区主推玉米品种抗性强弱是影响玉米螟发生量的重要因子。
4 防治方法
4.1农业防治
一是降低越冬虫源基数,在越冬幼虫化蛹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主要越冬寄主的秸秆进行处理,如沤肥或用作饲料、燃料等,可消灭大量越冬虫源,减轻第一代螟虫为害;二是因地制宜进行耕作改制。玉米田种植匍匐型绿豆,可明显提高玉米螟卵赤眼蜂的自然寄生率,被害玉米植株明显减少。
4.2生物防治
4.2.1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 封垛时间:在玉米螟化蛹前15~20天。西部地区5月1~15日或提前,东部5月15~30日或提前。封垛方法:先计算玉米秸秆体积,按每立方米喷白僵菌粉(30亿活孢子以上/克)100克计算,在喷粉前向喷粉器药箱内加入白僵菌防治粉,将喷粉机的喷粉管插入玉米秸秆垛内,启动喷粉机3~5秒左右喷粉,每立方米1点,直至全垛喷完为止,将整个秸秆垛四围用机动喷粉机彻底、全面喷洒一遍。
4.2.2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释放时间: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天为第一次释放赤眼蜂时期。吉林省西部在6月20日左右,为第一次放蜂期,间隔5~7天为第二次放蜂期,共释放2次。释放量:每亩1.5万头。第一次0.7万头,第二次0.8万头。释放设置:每亩设置1个释放点。从放蜂田的边垄开始数第20条垄为第一个放蜂垄,顺第一放蜂垄向里走13米为第一个释放点,再沿垄向前走26米为第二个释放点,以此类推到地头,再由第一个放垄向下间隔40条垄为第二个放蜂垄,按上述方法以此类推。释放方法:在放蜂点,选一棵玉米植株中部叶片,将叶片中间撕开一半,向下卷成筒状,然后用秫秸皮或针线别(缝)在圆筒内即可。
4.2.3 应用BT乳剂(苏云金杆菌)防治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每亩用每克含100亿以上孢子的BT乳剂(苏云金杆菌)200毫升,按药、水、干细砂比率0.4∶1∶10配成颗粒剂或对水喷雾。
4.3化学防治
近年来,应用康宽+噻虫嗪+吡虫啉于玉米大喇叭口期喷施,既可防治玉米螟,又可防治玉米蚜;如果同期喷施咪唑嘧菌酯、醚菌酯+苯环唑类,还可以同时防治大斑病。也可在玉米呈喇叭口时,每公顷用1.3%呋喃丹颗粒剂7.5~11.25公斤丢心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3.75公斤对细沙75~105公斤丢心叶,防治效果明显。
4.4物理防治
一是根据害虫的趋光性和行为采用杀虫灯诱杀玉米螟越冬代成虫。对于亚洲玉米螟,在越冬代成虫羽化期间,一般在6月中旬左右,在村屯秸秆集中处设置杀虫灯诱杀越冬代成虫,防治效果显著;二是利用性诱剂诱杀和迷向技术防治。将性诱剂或诱捕器设置在玉米螟栖息和交尾场所迷向干扰脚位或诱杀玉米螟成虫。一般采用性诱捕器诱杀玉米螟,田间蛀孔数可减少77.2%~86.9%。
作者简介:李洪兵,中专学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