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要:《马丁·蓋尔归来》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的代表作,书中讲述了16世纪法国农村一个假冒她人丈夫的骗子最终受到法庭惩罚的故事。该书被誉为“后现代史学”和微观史学早期的三部典范之作之一。本文梳理了学术界对该书的不同解读,对作者和书本的内容作了简单的介绍,也概括总结了该书的特色,并就自己的读后心得作一下交流。
关键词:马丁·盖尔 娜塔莉 微观史
中图分类号:I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07-02
一、文献综述
《马丁·盖尔归来》作为“后现代史学”和微观史学早期的三部典范之作之一,引起史学界的极大关注,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该书进行了解读。李新亮在“历史想象和文学虚构——读《马丁·盖尔归来》”一文中比较了历史想象和文学虚构的区别;张强在“性别表演视域下历史的重构——《马丁·盖尔归来》中女性身份的重塑”中探讨了在父权制度和性别等级制度下,女性身份也可以重塑;陈兵在“微观史特征浅析——以《马丁·盖尔归来》中贝特朗为例”分析了微观史的特点。此外还有纪燕玲的“初触微观史读《马丁·盖尔归来》有感”、吕文江的“真假马丁——《马丁·盖尔的归来》读后”等一系列文章。他们着眼点不同,对《马丁·盖尔归来》作了不同角度的解读。
二、作者简介
作者戴维斯1928年出生于美国底特律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祖籍均为东欧的犹太人。她先后在女子大学史密斯学院、拉德克拉夫学院和密歇根大学学习,最终于1959年获博士学位。在布朗大学工作了4年后,1963年,她跟随丈夫前往多伦多大学任教,先后在政治经济系和历史系工作,至1971年离开,被聘为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在1977年离开伯克利之前,戴维斯接触到让·德克拉斯法官的著作,这本书激起了她浓厚的兴趣,由此,她先是作为顾问参与了《马丁·盖尔归来》电影的制作,然后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写了同名著作,1982年推出了法文版,1983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刊行了英文版,中文译本于 2009 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次出版。
戴维斯一生著作等身,先是在欧美核心史学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颇有分量的社会文化史论文,这些论文奠定了她作为社会文化史学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后是写就了一系列著作:《档案中的虚构》《边缘女人》与《16世纪法国的礼物》等,她还与法国年鉴派女史家阿勒特·法日主编了多卷本的《妇女史》的第三卷《文艺复兴与启蒙时期的吊诡》。2006年,她以望八高龄出版了《骗子游历记》一书。她早期从事社会史研究,接着转向人类学影响较为明显的社会文化史,后期则在历史编纂学上,进行了民族志、微观史学、历史叙事等几个方面的实践,《马丁·盖尔归来》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她的主要著作被翻译成法、德、葡、意、日等多种文字,她的名声超出了英语和法语世界,成为拥有国际声誉的学者。
三、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一个16世纪法国农村假冒他人丈夫的骗子最终受到法庭惩罚的故事展开。在16世纪40年代的朗格多克,一个富裕的农民抛妻别子,舍下家业,一去多年,杳无音信。后来他回家了——或者说人人都以为他回来了——然而,在三四年美满的婚姻生活后,妻子却说她被一个冒名顶替的骗子给蒙骗了,于是将他送上了审判席。到最后一刻,就在那位男人几乎让法庭相信他就是马丁·盖尔时,真正的马丁·盖尔出现了。书中除了前言、导论、尾声之外共有十二章。我认为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的内容。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到第四章的内容。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到第八章的内容。第四部分包括第九章的内容。最后一部分包括第十章到第十二章的内容。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记叙了达盖尔一家从亨戴的巴斯克乡村搬到了阿尔蒂加,并与当地富有的德罗尔斯家联姻的故事。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叙述了故事中三个主人公马丁·盖尔、贝特朗·德罗尔斯和阿诺·迪蒂尔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征。
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到第八章,成功扮演了马丁·盖尔的迪蒂尔因与叔叔皮埃尔的纠纷身份暴露,被送上审判席,是本书故事的高潮部分。
第四部分包括第九章,真的马丁·盖尔归来,迪蒂尔接受应有的惩罚,至此,故事结束。
最后一部分包括第十章到第十二章,作者分析这个故事的来源,包括让·德科拉斯的《难忘的判决》、纪尧姆·勒叙厄尔的《图卢兹冒牌马丁的奇妙的故事》和米歇尔·德·蒙田的《论瘸子》以及与此相关的时代背景。
四、本书特色
《马丁·盖尔归来》与意大利史学家金兹伯格的《奶酪与蛆虫》和法国史学家勒华拉杜里的《蒙塔尤》一起被称为西方微观史和新文化史研究的典范。它何以能获得如此高的地位?研读完本书后,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就是该书的魅力所在。
(一)史料运用
作者娜塔莉是20世纪的美国人,书中所写故事发生在16世纪的法国乡村,作者的史料来源主要是曾经审理此案的法官让·德科拉斯的《难忘的判决》和纪尧姆·勒叙厄尔的《离奇的故事》,并参考了曾经旁听过案件审理的文人米歇尔·德·蒙田的文章,这是间接的二手资料。此外,因为研究对象早已离开人世,田野考察没有办法进行,作者根据具体的时空背景和史料中的蛛丝马迹,去推断其可能性,尽量从本地或附近村子的资料中找出线索,如别人的婚书是如何写的?当地的年轻人是如何对待开花不结果的婚姻的?例如书中作者推断达盖尔一家搬家的原因,依据的就是16世纪二三十年代巴斯克乡村长期受战争威胁、在1524年又瘟疫横行和当地人的性格特征。作者将零碎的史料进行拼接并加入自己的历史想象为我们重构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历史故事。
(二)语言风格
作者娜塔莉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叙事直观、生动,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讲述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同时行文中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也得益于作者加入的想象。例如:“……他配着剑,穿着西班牙一个最有权势的家族的制服,穿梭于这座拥挤的城市。他是否曾为那个他离开的村子有过一丝悔意?或者,是否曾将他的往事告诉忏悔神父呢?”在书中作者配了大量的插图,这为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故事本身提供了帮助。此外,作者用词严谨,在不确定的事情的叙述上用了大量的“也许”“应该”“可能”等词汇,如:“他可能从未想过,这会让他犯下严重的叛国罪”。作者一改以往历史作品的枯燥乏味,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思路。
(三)叙事手法
作者娜塔莉在书中采用文学的叙事方式,融史料于故事之中,对故事中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活动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从一个普通人离奇的故事出发,由特殊到一般揭示出历史的普遍性,我们可以窥见16世纪的法国乡村下层农民的生活面貌,包括他们的家庭生活、婚姻状况、风俗习惯和土地制度等。此外,作者采用多条线索相结合的叙事方法,包括马丁·盖尔的故事本身、法官讲述的马丁·盖尔和读者对马丁·盖尔故事的反馈。其中,故事中又包括了多个叙事线条,有达盖尔家的迁徙史和贝特朗的成长史等。
(四)人物塑造
作者娜塔莉在故事中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其中着墨最多的就是女主角貝特朗·德罗尔斯,从她生活在乡村中的富裕家庭讲起,到独立的性格特征的刻画,再到对待真假马丁的行事态度上,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巧妙的在男权社会中周旋的女性形象。表面上看她亦步亦趋,恪守妇道,但作者频繁地给出暗示,如果没有贝特朗的配合,迪蒂尔不太可能成功扮演马丁,她懂得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社会规范进行协商,以此获得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作者分析贝特朗的行为时还结合了当时的新教背景,在作者看来贝特朗是一个在男权社会中敢于抗争的,且具有独立人格的富有智慧的男女性别秩序的挑战者。除了对贝特朗的塑造外,作者也生动地刻画出了马丁·盖尔自卑、怯弱、不负责任的形象和阿诺·迪蒂尔聪明、虚伪、但又对贝特朗真心呵护的形象。
(五)史学价值
作者戴维斯的微观史学精神体现在整个故事中,从故事一开始马丁·盖尔的离家出走到阿诺·迪蒂尔的冒名顶替再到整个事情真相被披露,我们可以从书中每个人物身上看到16世纪法国乡村社会中家庭内部之间的关系和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正是微观史学从小人物命运背后去揭示历史大事件的做法。其次,这个传奇性的故事能够长久流传,不只是因为故事表面有趣,更在于作者在故事的叙述中运用了历史想象。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历史不是一连串的事实,是历史学家对真实的追求。我们知道历史的本质是基于真实的记录,其次才是如何记录,如果不能保证完全真实,我们就要做到尽可能“真实”地阐释历史,而作者戴维斯就是在遵循历史本体性的基础上,发挥历史想象来完成的这一著作。
五、结语
《马丁·盖尔归来》一书是作者在参与制作了同名电影后深感电影的不足,不能够真实地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后写出的历史著作,对比同名的影片,虽然也生动地展现了16世纪法国乡村的社会生活的画面,但在一些事件的背后所的历史大背景是影片中所忽略掉的,例如马丁·盖尔出走的原因、阿诺·迪蒂尔能够以假乱真的原因、阿尔蒂加的社会经济状况等。《马丁·盖尔归来》一书作为微观史研究的代表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一个碌碌无为的小人物马丁·盖尔的故事,反映出16世纪法国乡村农民生活的面貌,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为我们研究微观史开辟了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美)娜塔莉·泽蒙·戴维斯.马丁·盖尔归来[M].刘永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纪燕玲.初触微观史——读《马丁·盖尔归来》有感[J].文史博览(理论),2014.
[3]李新亮.历史想象和文学虚构——读《马丁·盖尔归来》[J].前沿,2003(8).
[4]李星星,李琰容.《马丁·盖尔归来》中女性主义解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6(18).
[5]张强.性别表演视域下历史的重构——《马丁·盖尔归来》中女性身份的重塑[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9(1).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