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爱君
[摘要]新德育课程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形式,那么哪些活动是合理、有效的?设计这些活动应注意些什么?怎样提高活动的实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并研究。
[关键词]新德育;课程;活动性;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7802
新德育課程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之中,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形式,那么哪些活动是合理、有效的?设计这些活动应注意些什么?怎样提高活动的实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并研究。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浅显认识。
一、师生做好充分的活动准备
新德育课程要回归儿童的生活,要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目的,这就给教师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深入地了解学生
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主张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注意深入并充分地了解学生,探明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个性差异。以我执教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看电视》为例。在备课时,我了解到:在双休日家长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大都把孩子关在家里,孩子则用看电视来打发时间,不管内容是不是适合自己看,只要电视演,孩子就看。在摸清生活实际的基础上,我设计一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会选择电视节目,并从电视节目中学习知识。让学生明白在看电视时,要有节制,要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双休日。使教学真正做到了关注儿童生活,引领儿童生活。
2.教师依据教学目标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活动内容
山人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作为面向全国的教材,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地区的特点。在使用教材时,教师须根据本地的实情,以及儿童的需要,以课标为准绳,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如:五年级上册 “方便面的来历”这一主题活动,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走进食品加工”、“珍惜劳动成果”等活动内容。 目的是通过参观、访问、讨论,了解方便面的加工过程,感受工业劳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体验工业生产的复杂性,体会人们工作的辛苦,尊重他人的劳动等。我们这儿是主要的产棉区,大多数的学生家里有几亩棉田,学校附近有纺织厂和服装加工厂。结合本地实际,在选择活动内容时,我把教材中主要了解小麦的来历变为主要了解棉花的来历,把参观食品加工厂变为参观纺织厂和服装加工厂。虽说活动名称不同,但活动实质是一样的。
3.教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能力水平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
课标倡导在品生、品社课主题活动组织中,教师要根据主题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适当选择活动方式。
一般地讲,低年级学生的活动要生动活泼、富有童心童趣。中高年级,教师所采用的活动方式可以逐渐增加难度。如三年级《垃圾带来的烦恼》一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可指导学生进行相关调查活动。课堂教学则以课前调查活动为基础来展开,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汇报、信息汇总、分析交流,使得活动更加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
二、课中教师加强对活动过程的组织和引导
新课标要求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一谈指导者,有的教师就认为要教学生怎么做,而忽略了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一谈到合作者又放任自流,甚至一节课教师该讲的不讲,该导的不导。我觉得教师的指导作用应该加强而不是减弱。
1.组织学生有效参与活动
课前,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的活动方案有时很好,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参与的面不广,学生不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活动,课堂秩序混乱等。这些都会影响活动效果,甚至导致活动失败。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和加强对活动实施过程的组织和调控,在实施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方法及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引导和调控,保证活动质量。
2.引领学生提升活动认识
活动经验缺乏总结和提升,那么这些体验和经验只是感性的、零散的。这样,活动承载的意义和价值就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所理解与内化,由此也会降低活动的教育效果。 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活动的体验进行分享、交流,帮助学生提炼活动内在及深层的意义。如,教《交通安全每一天》一课,在学生了解了交通事故的危害后,我先引导小组讨论我们应怎样做,然后组织全班交流,这样就及时地把学生个体的零散的经验扩大成了群体的系统的经验。随后我又根据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给学生选播《中小学交通安全常识讲座》中的片断,拓宽学生的认识领域。
三、重视课外延伸活动
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再回到生活中去。为了实现品德教学向生活的再次回归,我们品德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的课外延伸活动。
1.适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教师要克服学生“只听不动”、“只说不做”、“只在课堂上学理论,不到生活中去实践”的不足,让他们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亲身体验,通过渐进的活动来强化行为训练,将书本中的道德观念与学生的实践行为形成有机地结合,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行为进行自我教育,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学完《交通安全每一天》后,针对低年级同学还不懂如何遵守交通规则,高年级部分同学不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我在班内发起了“安全教育月”主题系列活动。从此,校园内外开始活跃着一批“安全监督员”的身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一方面向低年级学生宣传交通安全常识,一方面留心观察校园内外的种种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能劝阻制止的就劝阻制止,劝阻不听的就用文字、照片等形式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整理、归纳,把自己的发现与思考写成广播稿,并在校园宣传窗上发出给全体学生的倡议书。这一切,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良好道德和理想人格的形成无疑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注意自身形象,做好“身教”
少年儿童具有很强的向师性,这就使担负品德教学任务的老师的“身教”显得更为重要。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无论任何时候始终以饱满的情绪、整洁的外表、端庄的举止、优美的语言面对学生。如教完《交通安全每一天》后,学生们知道了自己该如何做。但是如果学生看到了老师闯红灯,老师平日的一切说教,一切监督措施在这一刻都会化为零。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自身形象,做好“身教”。
当然,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品德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素质,同时它还需要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各方面的支持。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