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世界的“言情家”

2017-05-31 19:25赵晓兰
环球人物 2017年9期
关键词:卧虎藏龙言情悲情

赵晓兰

如今人们知道王度庐,很多是因为大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这部影片是华语电影第一次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轰动世界影坛,原著作者王度庐也是由此才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有人说,千古文人侠客梦,每一位华人导演内心都藏着一个武侠梦。为何李安唯独选择了当时已经被人淡忘的王度庐来构建心中的梦想呢?也许是王度庐的文艺范儿,“武戏文唱”的写作路子,与这位影坛的儒者,达成了某种精神上的相契。

王度庐出生于1909年,成长于北京地安门附近一个底层的旗人家庭,父亲早逝,家里靠着母亲和姐姐替人帮佣维持生计。他的学业只上到旧制高等小学毕业,之后靠着勤奋的自学与孜孜不倦的写作而成才。

1938年,王度庐写下了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河岳游侠传》,在青岛某报纸连载。接着,他开启了著名的“鹤—铁”系列五部曲:《舞鹤鸣鸾记》《宝剑金钗记》《剑气珠光录》《卧虎藏龙传》《铁骑银瓶传》。这五部作品内容彼此独立,但其中的人物又相互牵连,讲述的正是大家所熟知的李慕白与俞秀莲、罗小虎与玉娇龙等人之间的情感与命运纠葛。

王度庐一手写武侠,另一手写言情,在抗战期间发表了《落絮飘香》等言情小说。这些作品在当时流传甚广,即便在沦陷区日寇的文网限制之下,仍然不胫而走。

抗战胜利后,王度庐又发表了《风雨双龙剑》《洛阳豪客》等十来部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来到大连工作,后来又调至沈阳任教。这一时期,在“左”的文艺风潮下,武侠、言情小说被切断了文脉,“王度庐”这个名字也在文坛消失,及至“文革”,他被送到农村,1977年病逝于铁岭。

王度庐的武侠小说笔法朴实,并没有对一些盖世神功的夸大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并非恣意任侠的超级英雄,而是具有世俗化、平民性的普通人,也会如寻常的红尘男女一样,深陷情感伦理等纠葛而不得解脱。很多时候,他笔下写的是少男少女,透露出的却是中年人的心境。难怪古龙如此评价:他从八九岁时读遍武侠小说,幼时最讨厌王度庐,但年纪一大,却发现王度庐成了自己最喜欢的武侠小说作家。

王度庐的故事总是带着悲情色彩,往往以悲剧結尾,让人感到不胜唏嘘和凄凉,因此他独成“悲剧侠情”一派。他的作品对后来的武侠小说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也很难产生金庸、梁羽生这样的武侠小说大家。

他的作品一直比较零散。北岳文艺出版社之前推出的《王度庐作品典藏大系·武侠卷第一辑》收录了“鹤—铁”系列五部曲。近期,出版社又推出了第二辑,收录王度庐的其他武侠小说,包含《金刚玉宝剑》《雍正与年羹尧》等作品。它们或为新发掘出的作品,或为之前不曾出版的完善足本,依据报纸连载原版文字,加之王度庐子女点校,精心打造。武侠迷们足以从中一窥这位悲情武侠宗师的创作风格,也可以领略到江湖儿女的侠骨柔肠。

猜你喜欢
卧虎藏龙言情悲情
钗头凤·痛悼爱妻
“言情”的概念史和“言情”故事的特征
鹧鸪天·赠乡贤熊校长
浅析《卧虎藏龙》中的人物性格
《写给失踪者的信》获言情作协大奖
“演卧虎藏龙2?一开始我是拒绝的”
读者来信
陈水扁“悲情奔丧”
《独家星劫》首发记者招待会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