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芳
关键词:月华裙、形制、色彩,李渔、面料
摘要:明清之际在苏州和扬州一代流行一种女子裙装叫做月华裙,明清文人李渔、叶梦珠在文献中均有记述主要是以颜色为命名的依据。本文根据博物馆馆藏实物的研究与分析,将月华裙的形制区分为为百褶阑干月华裙、鱼鳞月华裙以及凤尾月华裙等,在色彩上从月华裙的面料、里料、纹样、装饰辅助进行分析研究,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明清之际的汉族女裙的留存和发展。
引言
明清之际在苏州和扬州一代流行一种女子裙装叫做月华裙,早在明朝时期有一个叫做冯应京的文人在《月令广义·八月令》中就有记载:“月之有华常出於中秋夜次,或十四、十六,又或见于十三、十七、十八夜。月华之状如锦云捧珠,五色鲜荧,磊落匝月,如刺绣无异。华盛之时,其月如金盆枯赤,而光彩不朗,移时始散。盖常见之而非异瑞,小说误以月晕为华,盖未见也。”明末清初的文人叶梦珠在《阅世编》中提到一种女性裙子的款式“有十幅者,腰间各褶用一色,色皆淡雅,前后正幅,轻描细绘,风动色如月华,飘扬绚烂,因以为名。然守礼之家,亦不甚效之”。同时期的剧作家李渔在他的著作《闲情偶寄》中提到吴门新式,又有所谓“月华裙者,一裥之中,五色俱备,犹皎洁月之现华光也。”李渔还认为月华裙“人工物料,十倍常裙,暴殄天物,不待言矣,而又不甚美观。盖下体之服宜淡不宜浓,宜纯不宜杂。”可见明清之际月华裙服饰的流行以多见诸于文字之中,本文旨在通过解析明清月华裙的形制与色彩,来进一步了解明清之际的汉族女裙的留存。
1.明清月华裙形制解析
叶梦珠和李渔二人所定义的月华裙是多褶裥和多色拼接而成的,由于色彩艳丽、用料繁多、耗工费时,属于奢靡之物所以“守礼之家,亦不甚效之”。可见,月华裙在明清日常女性生活穿着中扮演着华丽奢侈的角色。两种说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叶梦珠认为月华裙是“十幅,腰间每褶一色”,李渔认为是“一裥之间,五色俱备”。根据对江南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以及东华大学博物馆馆藏月华裙实物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研究发现,由于月华裙属于拼色工艺,每幅褶纱向的方向都是垂直于群底边的,可见叶梦珠是指的月华裙褶内有十幅彩布,每幅一褶,每褶一种颜色,现存月华裙实物最接近他的定义。李渔说述“一裥之间”,是指月华裙两胁处至少裁五幅裙幅,一幅一种颜色,并且五种颜色俱备。所以综合来说李、叶二人所指的月华裙是一类拼色多幅多褶的女裙,根据二人所述月华裙均是多色之裙,“月白”与“月华”则当作以区分。“月白”一色,近似浅蓝色,是用月色形容服装颜色。“月华”之名在明清时代多指月光照射到云层上,呈现在月亮周围的彩色光环。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八月令》中记载的月华之色应是月晕形成的多色而不是月色本身的颜色,月华之色多有变动大概也是为了形容月华裙行走起来色彩变动的比喻。
月华裙从李渔和叶梦珠的记述中可以看到主要是以颜色为命名的依据。根据博物馆馆藏实物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将其区分为百褶阑干月华裙、鱼鳞月华裙以及凤尾月华裙等形制。
1.1百褶阑干月华裙的形制
黄能馥先生在清代服饰史的书写中认为“阑干裙(也称栏杆裙)形式与百褶裙相同,两侧打大褶,每褶间镶阑干边。裙门及下摆镶大边,色与阑干边相同。”国外研究阑干裙,认为它是较为正式裙子,根据图案龙凤与花卉,又分为正式裙子与半正式裙子按照形制与图案分成正式裙子、正式婚裙、半正式的裙子和戏剧裙子。正式裙子是马面有龙凤图案的阑干裙,正式婚裙是专指有龙凤图案的红色阑干裙,半正式的裙子是鱼鳞裙、百褶裙、月华裙这类形式变化更自由的裙子,戏剧裙子则更接近与凤尾裙。阑干月华裙的形制属于阑干裙中比较非正式的自由变化更丰富的裙种。右图1。1为人物刺绣阑干月华裙。马面两侧分别为十幅,每幅之间用色不同,明亮色系会夹杂深色或复色,如月白配桶红、草绿配粉红、深紫配浅黄、粉紫配灰绿、橘黄配天蓝,这其中甚至有两对对比色:每幅之间有如意云头配条幅作分隔阑干分布在裙摆下半段,这条月华裙款式同时具有阑干裙和月华裙的特征,可简称阑干月华裙。另外,十条不同颜色的裙幅上还各压五褶,形制更为复杂,也可称百褶阑干月华裙。
1.2鱼鳞月华裙形制
咸丰、同治年间《清代北京竹枝词·时样裙》中赞到:“凤尾如何久不闻?皮棉单夹费纷纭,而今无论何时节,都着鱼鳞百褶裙。”可见华丽的凤尾裙流行过后,清末开始流行鱼鳞裙。鱼鳞裙在百褶裙的基础上创新针法,达到多褶裙形制的高峰,比百褶裙更加精巧。黄能馥认为“鱼鳞褶的产生是因百褶裙的细褶口久容易散乱,才用细丝线将百褶交又串联,若将其轻轻册开,则这幅展开如鱼鳞,故名鱼鳞裙”。鱼鳞月华裙(此裙形制上为鱼鳞裙,色彩上为月华裙)。图1.2五彩提花绸镶花边鱼鳞月华裙,采用五彩绸拼接而成月华裙,形制上是鱼鳞裙,可称为五彩提花绸镶花边鱼鳞月华裙。正面为十幅不同颜色的面料拼接而成,每幅之间用色不同,明亮色系夹杂深色或复色。马面采用紫粉色与翠绿色,内门幅均用浅蓝色,最接近翠绿色的门幅的褶裥颜色是紫粉色,最接近紫粉色门幅的褶裥颜色是翠绿色,两两呼应,巧如当今流行的撞色搭配。
1.3凤尾月华裙的形制
“凤尾裙”一词在清代乾隆时期开始有记载,凤尾裙最早记载见于《扬州画舫录》卷九“凤尾裙”是乾隆初年扬州一种民间时装,“裙式以缎裁剪作条,每条绣花,两畔镶以金线,碎逗成裙,谓之凤尾。”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有符合这种描述的凤尾裙收藏。它由一条腰頭、若干条相互分离的裙幅“凤尾”组成。凤尾裙也可被分类到戏装中,因为不能完全遮体,不可单穿,应在内搭配马面裙。现代学者黄能馥总结所见凤尾裙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在裙腰间下缀绣花条凤尾。第二种是在裙子外面加饰绣花条凤尾,每条凤尾下端垂小铃当。第三种是上衣与下裙相连,肩附云肩,下身为裙子,裙子外面加饰绣花条凤尾,每条凤尾下端垂小铃当。这第三种凤尾裙,在戏曲服装中称为“舞衣”,在生活服装中也作为新娘的婚礼服用。凤尾月华裙的形制是在阑干裙的基础上用剑形或如意云头的彩条来分隔、加固褶裥还有接续着阑干的活动凤尾,这种月华裙是最为华丽的女裙。目前在国内尚没有见过,只在一些图书记载没有图片来证实堪称一大遗憾。
2.明清月华裙的色彩解析
明清时期的纺织品色彩齐全,配色丰富。从色种上说、红、青、黄、白、黑、茶、藕、金、银、灰……品种多样,并且每一种色还有色阶变化,各色具备。凤尾裙形似绮丽的凤凰尾巴,用色大胆、富有创造力:浓烈艳丽的、清新素雅的,真挚沉稳的……丰富程度令人惊讶。它在传统“五行五色”的影响下,配合其特有的形制,形成了独特的色彩搭配技艺:如掌握裙装的主色调,善用刺绣的晕色技艺、中性色的勾边技艺等。通过对月华裙的色彩分析,结合凤尾裙的结构特点,将其色彩构成归纳为面料用色、里料用色、纹样装饰用色、工艺辅助用色四个大部分。各部分相互搭配、衬托,组成完整的色彩画面。
2.1月华裙的面料用色
面料色彩决定了整条裙子的色调。我国传统色彩观念以“金、木、水、火、土五德相生”为法则,分别对应白、青、玄、赤、黄五种颜色。通过还原月华裙实物的颜色搭配,发现月华裙总体上呈现赤、青、玄、白四种主色调。赤色为主的月华裙常出现的颜色包括:大红色、朱红色、玫粉色、粉色、橙色等,呈现出暖色调。青色包括蓝色和绿色,蓝色又有藏蓝色、天蓝色、浅蓝色,绿色又包括深绿色、翠绿色、浅绿色等等,所以青色为主的月华裙呈现冷色调。会发现这些丰富的颜色都控制在一个大的统一色调中。“万绿丛中一点红”、“五彩彰施,必有主色:以一色为主,而他色辅之。”
从这些配色的口诀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人民具有色彩搭配的主次意识,并在月华裙的色彩搭配上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在月华裙的面料配色中,制作者常使用色相接近饱和的赤、青为基调,配合使用间色做为陪衬:同时十分善于同类色、对比色的使用和配制,达到艳丽明快而又雅致沉稳的艺术效果。
图2.1所示的月华裙,整条裙以橙红色为主调,使用了朱红色、枚红色、橙色、粉色、浅黄色等同类色烘托丰富主色调,并辅以浅蓝色、浅绿色为对比色达到视觉上的平衡。而以黑、白两种主色为基调的凤尾裙,面料色彩则很少使用同类色与对比色进行搭配,多采用小面积的有彩色进行点缀。如图2.2。近处看来,面料色彩由裙腰和裙幅面料色彩一同组成,且二者相互配合。例如当裙幅大面积地处于一种色调时,裙腰时而选用对比色加以平衡,使暖色更暖、冷色更冷,颜色更加艳丽:裙幅、裙腰也时常选用相同色调,追求画面的和谐统一。
2.2月华裙的里料用色
中国古代女子多注重礼仪,步幅小而轻。所以虽然月华裙装饰繁复,但在穿着时只有轻微的摇曳,里料展露较少外。在装饰和实用之间更加注重实用性能。在色彩上颜色搭配较少,一般多以红色系和蓝色系在两种颜色之间。大部分凤尾裙的裙幅里料颜色统一,当风吹起裙摆时,里料时而会微微展露在外。讲究细心的人家也会在配色上下些许功夫,月华裙里料采用多色的青色调的衬里,有的凤尾裙则运用明亮的黄色真丝并伴有暗纹的面料作为里料等等。
2.3月华裙的纹样装饰用色
月华裙的纹样装饰用色主要是指月华裙中刺绣纹样用色和吊穗、璎珞等装饰物用色两个方面。刺绣纹样的色彩以题材真实色彩为基础,加入主观的再创造,通过抽象、夸张、简化等手法,形成新的色彩效果,所谓“色彩有定,用色无定”。刺绣纹样的色彩调和,依据光的变化,光变色异。大部分凤尾裙的刺绣都会表现出物体随光线不同而产生色彩变化的现象。精致写实的凤尾裙绣品大多会使用色晕的手法,细致的表现物体色彩的浓淡、层次和节奏。如图2.3所示的莲花纹样,花心至花瓣的色彩就由浓至淡、由深至浅:又如图2.3所示的佛手瓜纹样,用色晕的手法完成了佛手瓜由红至绿的色彩过渡。色晕手法的使用加强了同色系间色彩的节奏、韵律,渐次减弱了强烈色彩间的对比关系,使色彩变的和谐、欢快、富有层次。此外,纹样的色彩常根据面料的色彩而调整,呈现相互衬托的状态。例如面料底色的颜色深,纹样的颜色则多使用浅色:底色的颜色浅,则纹样的颜色多使用相对深的颜色,可以看出,制作者在制作過程中会有意识的将纹样色彩与绣片底色加以区分,无论从明度、色相、饱和度上都会有意的、适当的突出刺绣纹样,让其起到非常好的装饰作用。
2.4月华裙的装饰辅助用色
吊穗、飘带、铃当等金属饰物,除装饰作用外,还有固定凤尾边缘及尖角、检验对女人仪态是否端庄的作用。这些装饰物的色彩多倾向于艳丽明亮的彩色系,并多取色凤尾月华裙中的刺绣用色,色彩艳丽而不突兀。铃铛、穗子垂在裙下,随裙摆的摇动而摇曳,曼妙多姿,飒飒作响。如图2.4有凤尾的月华裙运用色晕技法的刺绣纹样工艺辅助用色主要指绣片、缎带的镶、滚、贴、盘、嵌等工艺的处理用色。辅助工艺多使用在各条凤尾或绣片的边缘,勾勒出圆润流畅的绣片形态。它多和月华裙的面料用色形成对比,主次分明、富有变化并具有韵律感。滚边多选用黑色、金色、银色、灰色等中性色系,强调绣片轮廓,使丰富的颜色统率在一种颜色之中,让整条裙装色泽丰富而又不失统一、调和的形式,镶边的色彩较为丰富,材料多选用条状花边。清中晚期是运用花边镶边最广泛的时期,那时的花边花色丰富,宽窄各异。不但可以丰富裙饰的色彩,衔接滚边与刺绣部分的色彩,层层叠叠的镶边还可以营造秩序美感,减少制衣时间,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
3.结论
传统的月华裙作为明清时代汉族女性的流行服饰为我们现代的服装设计留下了很多的元素,通过研究和提取这些传统元素可以为我们带来不同时间、空间下的碰撞与火花,激发我们更多的联想与创意。传承传统文化精粹。本文对月华裙的理论研究是希望能够指导和应用月华裙的设计元素及文化内涵与现代设计理念、方法相结合,使其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希望月华裙的元素可以在未来的服饰舞台上继续焕发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