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7-05-31 14:53蒋映洪何晓庆卿捷
魅力中国 2016年28期
关键词:大学生问题对策

蒋映洪++何晓庆++卿捷

摘 要:大学生只有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的基础上,才会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逐渐将个人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社会的理性认识,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由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不高、认同逻辑混乱、认同思维不清等原因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中出现认识表面化、被动化和去实践化的问题。只有加强正面引导,帮助大学生厘清认同逻辑、理顺认同思维,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问题 对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立足于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凝练出来的。作为社会意识,它对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规制作用。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首先需要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本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并不能简单通过直白地转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来实现,而是需要从细微处着手,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大学生日用而不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本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认识主体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客观认知和对其所描述内容的价值认同。

(一)价值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

价值认同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对某种价值的承认和内在认可,以此形成自己的价值定位。价值观认同是个体对一定价值的观念和看法,是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个体对某种价值认同以后,就会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行为等产生影响。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能对自身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个体在决定是否接纳一种事物和意识的时候,总是会先对这一事物和意识进行评估——它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对自己有什么价值?只有个体认为这一事物或意识对自己具有一定意义和价值,才会接纳和认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价值认同反映了某一时期人们共同的价值期许,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面临的普遍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各领域建设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社会的关注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政治能够更加民主化,社会能够更加平等、公正、法治化,环境能够更加自由、和谐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上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上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此,从内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地迎合了人们的共同价值期许,反映了个人和社会应有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为人们面临的普遍问题指明了解决方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体而言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二)是个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的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实际上是个体对社会意识的认同。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个体对于社会意识的认识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不是没有条件的,而是需要社会意识描述的目标能够满足个体的某种物质或精神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一方面是让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所了解,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通过价值认同达到对个人意识的规约,使个体在被满足某种物质或精神需要的过程中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逐渐将作为社会意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将个人意识上升与社会意识。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宣传和教育,很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通过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逐步提升。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仍有很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够,甚至出现认识偏差。归纳起来,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表面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立足于中国实际、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方面表达了当前人们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期许。其本身具有语言表述通俗易懂、不同层面内容相互衔接、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理论阐述深刻等特征。大学生要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首先应该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现实背景、内容以及认同的意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并不全面、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不深刻,很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情况,特对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情况看,很少有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历史脉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意义也理解得不全面。具体数据见下图:

从上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一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还不够了解:有37.2%的被调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了解不全面,还有10.4%的被调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完全不了解。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被调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表示怀疑和不信任:有4.3%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没有积极影响,还有13.4%的人不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是否有积极影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的价值,有8.5%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够带领我们走向富强,还有26.8%的大学生不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能够带领我们走向富强。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被动化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应该是自觉自愿的。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堂教学中,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客体。但是,客体是应该具有主体性作用的,而不应该将客体置于教授者和教学内容的对立面。当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是出于取得考试成绩、获取学分的目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在大学生群体中还存在着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洗脑”的课程的想法,因此从情感上抵触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22.9%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高校的各类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不大,还有2.7%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起到作用;只有54%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31%的人认为自己还没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15%的人认为自己树立的是其它价值观。

(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去实践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实践中逐渐提炼出来的,其目的是要用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无论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来看,还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和意义来看,他本身都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应该是接地气的。但是,大学生在认识的过程中,往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束之高阁,将它看成是大而空的纯理论,忽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根据调查,大学生身边还存在很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现象,如:利用虚假材料申请奖助学金、编造虚假理由欺骗老师请假。在被调查大学生中,只有38.5%的人认为身边同学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有34.5%的人认为身边同学没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还有27%的人表示不清楚。

三、制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原因

从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来看,绝大部分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是课堂和电视网络媒体。有74.4%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很大或较大,有25.6%的被调查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不大或者没有作用。从调查结果来看,制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主要分为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三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不高

价值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前提。从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来看,有82.3%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具有积极影响,有4.3%的人认为没有,还有13.4%的人不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是否有积极影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的价值,有64.7%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带领我们走向富强,有8.5%的人认为不会,还有26.8%的大学生不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能够带领我们走向富强。这反应出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缺乏认同。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会对社会存在产生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也应该是解决大学生生活学习疑惑的过程。当前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很多问题和困惑,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公正、诚信,而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又普遍存在着利用虚假证明材料申请奖助学金、编造虚假理由欺骗老师请假等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平等、法治,而大学生又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到大量贪腐和个别政府工作人员知法犯法的案例,等等。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相悖的现象的大量存在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对课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表现出冷漠。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逻辑混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个人意识对社会意识产生影响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是社会意识对个人意识规约的过程。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主要的途径是课堂,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堂教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教学内容枯燥、教育形式过于直接、缺乏情感领悟。

据学生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很少会带着学生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背景、依据、历史沿革以及现实意义。因此,从认识的逻辑层面来讲,对于绝大部分非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开端是突兀的。这就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入、不透彻,直接制约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其次,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形式往往过于直接,急功近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以后,就要求大学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其实是忽视了大学生的认识规律,忽略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本身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的理论成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岁月积淀,作为当前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它应该起到文化熏陶、滋养心灵的作用,而不能简单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大学生的行为准则。

再次,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情感领悟的引导。从教学目标来讲,知识目标只是教学的最基本目标,最高目标应该是情感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情感目标实现情况并不理想。在教学中,反面教材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正面教材能够为学生传播正能量。为了引起学生的课堂兴趣,一些老师在举例的过程中没能掌握好正反面教材的比重,对于反面案例缺乏正面引导,这容易导致学生对国家、对社会产生不正确认识,甚至对国家、社会失望,导致大学生缺乏对国家、社会、他人积极向上的情感领悟。

(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思维重理论轻实践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还是有所了解的,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却只有一小部分同学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群体有自己的特点,既不能仅仅从内容层面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告知”学生,也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单地视作大学生行为准则,更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作满足大学生某种物质需要的媒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一方面是大学生对国家、社会、他人进行情感领悟,这种情感领悟不能是纯主观的,而应该是立足于社会现实、立足于历史的比较、立足于国际社会的横向和纵向比较的。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践性要求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通过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对策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实质上是大学生在肯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个人感性认识上升到社会理性认识的过程。这就要关注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帮助大学生厘清认同逻辑、理顺认同思維,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一)立足个体,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同样适用这一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当前时代我国民众面临的共同问题,大学生也同样面临着这些问题。只有立足大学生个体,通过解答大学生的疑惑、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另一方面,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讲,需要加强经济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巩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经济基础。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让大学生充分体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国家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从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二)优化课堂教学,厘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逻辑

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途径。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却并不理想。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系统地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背景、历史渊源以及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实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或者突兀地让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帮助大学生厘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逻辑,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的深度,也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领悟。

(三)理顺思维,引导大学生通过实践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从而避免仅仅依靠个人感性认识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评判。通过实践,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弥补课堂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不足,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从而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由于内外部原因,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还有待提升。这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关心广大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升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需要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将个人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社会层面的理性认识;此外,从大学生自身来讲,需要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加强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情感体悟,也通过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曾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制约因素及其破解[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

[2]刘建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种区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2).

[3]曾狄,李忠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2).

备注:

本文系四川师范大学资助课题成果,项目编号:DXZD1602。

作者简介:

蒋映洪(1971—),男,四川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研究员

何晓庆(1988—),女,四川旅游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大学生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走,找对策去!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