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兴
互联网时代的产品,最重要的是“场景”想象,就像最近的热播剧《人民的名义》,把人们带入了“反腐场景”,反腐话题通过电视剧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电视剧营造的“反腐场景”中,有一组人物颇为有趣。这是剧情刻写的两张脸谱:一张是“达康书记”,代表了官员,显得有趣、接地气;一张是“老检察长”陈岩石,代表了党员,自始至终彰显出朴实与真诚。艺术形象来源于生活,有人找到了陈岩石的原型。在云南,一位95岁的老人被公认为反腐斗士、“包公”,他就是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杨维骏,曾长期举报云南省委原书记白恩培并最终致其落马。
倔强,是杨维骏老人最明显的标签。以2010年著名的“公车上访”事件为例,88岁的杨维骏坐着政府配备的专车,带着两辆面包车、12名失地农民驶入省政协,一时名扬天下。他的家一度成了“信访室”,像极了电视剧中的“第二检察院”。
“对我而言,活着,就是对腐败分子最大的震慑了。”杨维骏老人这句颇有底气的话,代表了一个人承载社会价值的能力。正如杨维骏所言,一人反腐“不孤独,我有广大的群众,我有中央,我的奋战是积极的”。如果没有自上而下的思想建党、制度治党,如果没有自下而上的不退让、不妥协,反腐斗争很难立竿见影,更谈不上纯洁党员干部队伍、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当人们为老人扛起反腐败大旗的行为称道时,不禁要问:反腐败斗争究竟较量着什么?
直接看,反腐败斗争是权力的合法与非法之间的较量,是管住权力不被滥用、约束权力合理使用的过程;站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角度,反腐败斗争也是倡导依法用权、惩戒非法用权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之所以赢得人心,不仅仅是因“打虎拍蝇”让人称快,更在于跟得上的制度建设,尤其是法治建设,让权力在法律框架内运行,为反腐提供法治保障。
深入看,反腐败斗争是公与私、廉与贪、正与邪的价值观较量。就像杨维骏老人,心中始终秉持着正义、廉洁的价值理念,才能勇于同腐败行为抗争到底。实际上,理念和价值上的清廉是最大的清廉,理念和价值上的堕落是最大的堕落。这种价值观较量,对党员干部来说,是小到一杯酒、一顿饭要不要随便吃请,大到一个招呼、一個审批能不能任性而为;对普通群众来说,就是碰到违纪违法行为,敢不敢留存证据、积极举报。
如何用廉洁的价值观引领清正的社会价值,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直面的一场战斗。反腐败斗争,除了抓贪官、惩不法的“明战”,还有在价值观领域内的“暗战”,没有局外人,也没有旁观者。净化政治生态的土壤,“不敢腐”成效显著,“不能腐”有制度制约,继续向“不想腐”的方向迈进,需要制度建设上再跨越,思想改造上再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传导何种价值、谁来传导价值、如何传导价值,成了极为关键的命题。也只有在价值引领上更胜一筹,在反腐败的价值观较量上不断用力,才能迸发出最强劲的正能量。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反腐败斗争行进至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人心战、价值战。中国的前行,需要有勇气和能力扫清四散的障碍、收拾失落的人心。不忘为什么而出发,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才是真正的“人民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