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被鲁迅归于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小说以摇铃的走方郎中老残为主人公,记述了他在山东游历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目前,学术界对该小说的研究者多聚焦于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即揭“清官”之恶,兼论作者刘鹗的生平和政治思想。在对人物形象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姑和逸云身上,重点分析她们对于程朱理学的反抗。但是,评论家们很少注意到小说中的女性人物身上所表现出的自我觉醒及其对自由追求的一面,而这一点在今天看来恰好是小说的价值所在。
一、吴氏、魏氏——烈妇、孝女的典型
吴氏的悲剧是老残在山东潮州游历时所闻的。于朝栋一家被强盗抢劫,上报官府后,引起强盗不满,为了报复,强盗栽赃陷害于家。“清官”玉贤为显示其威望,未详查即冤害于家父子。吴氏在其公公、大伯子、丈夫被抓進衙门之后,积极为他们奔走申诉,“她天天到站笼前来灌点参汤,灌了就去哭,哭了就去求人,响头不知磕了几千”?譹?訛。但在那个时代,一个弱女子用尽全力还是未能挽回结局,吴氏在公公于朝栋死后将其“尸首领回,亲视含殓,换了孝服”,将大伯子于学诗和丈夫于学礼的后事嘱托给了自己的父亲。她对丈夫说:“你慢慢的走,我替你先到地下收拾房子去”,便自刎而死。吴氏的死无疑是对玉贤的控诉,吴氏为夫自尽,是真节烈,是夫权社会值得旌表的妇女典型。
魏氏的惨剧是因其发现了大姑子与吴二浪子的奸情,惨遭吴二浪子和大姑子陷害,致使其背上“与人通奸,用毒药谋害一家十三口性命”的冤屈,刚弼听信一家之词,对父女俩严刑拷打,逼其认罪。由于不忍父亲受折磨,魏氏一人承担了所有罪过。
吴氏、魏氏是典型的夫权社会的牺牲品,她们是晚清动荡社会下大多数女性的悲剧代表,也是自古以来一直承受伦理绑架的女性代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屡屡上演这种悲剧:女性或自愿,或被迫,以殉道成全伦理道德,毫无自由可言。虽有少数女性抗争过,但大多数女性并无自我意识,缺乏独立的人格,只是依附男性价值观而存在,刘鹗通过这两个被世人称赞的形象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二、姑——理学的反抗者
姑是《老残游记》中最为出彩的人物之一,也是承载刘鹗思想最多的人物形象。为了表现姑的美,刘鹗不惜笔墨,每次出场从服饰到容貌、从言行到举止,无不细细描绘,字字赞赏。刘鹗在第八回原评中对姑的出场,有如下一段文字提示:“这女子人耶?鬼耶?仙耶?魅耶?我甚盼望下一回早日出书矣。”作者给姑如此高的赞赏,主要是因为姑身上所表现出的对程朱理学“灭人欲”的反抗精神。它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姑的装饰;二、姑的言谈举止;三、姑的艺术修养。
姑刚出场时“穿了一身布服,二蓝褂子,青布裙儿”,后来又换了“一件淡绿印花布棉袄,青布大脚裤子”,最后又换了“一件花布小袄,小脚裤子,露出那六寸金莲,著一双灵芝头”。从姑的衣着变化来看,每个场合都换置合体的服饰和妆容,不失大家闺秀的风范,又活泼多变,或端庄贤淑,或嫣然妩媚,或聪明俊俏。除了衣着,其室内树根的坐具、古藤的几案、枯槎独睡榻子、黄竹箱子、草订的书,这些看似简单的摆设和天然、古香古色的家具,无不透露出姑对自由和自我的追求。虽说这种装饰显得过于含蓄,但其言谈举止则明显地表露了她的心迹。
姑虽处深山,但言行举止落落大方,在申子平这个陌生男子面前表现得自然得体。她将封建社会规定的“男女授受不亲”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抛至一边,与申子平谈经论道、评论时事,毫无忸怩之态。为说明宋儒理学“之种种欺人,口难磬述”,揭破其“去人欲存天理”的自欺欺人的本质,姑“嫣然一笑,秋波流媚,向子平睇了一眼”,子平“不由神魂飘荡”。姑又伸出一只“白如玉,软如棉的手,握住子平的手”,问子平此时能否理解宋儒之谓“好德不好色”之虚伪和不近人情。姑现身说法揭开宋儒理学自欺欺人的虚伪面纱。她的这种行为,与中国古代社会对女子的“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的传统要求相去甚远。姑这一形象一度遭到一些人的质疑,曾有论者指出:“这一段话全是胡扯,在当时不可能有这样的女性,除非她是一个不正派的女子。”?譺?訛实则不然,由于《老残游记》出现在新旧交替时期,当时的社会风气已经发生了变化,已有一部分女性开始从崔氏、魏氏的那种蒙昧中走出来,开始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追求自由的实践。除了对理学禁欲的独特理解之外,姑对儒释道三家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凡道分两层;一个叫道面子,一个叫道里子。道里子都是相同的,道面子就各有分别了。”“其同处在诱人为善,引人处在大公。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她极力反对汉儒拘守章句、宋儒将孔孟之道变小、朱陆同室操戈,认为是“失其本心”,强调“殊途不妨同归,异曲不妨同工”,这是一种十分进步的思想。公而忘私,国家才会繁荣昌盛;一心谋私,国家就会陷于混乱。此见解发前人之所未发,无怪乎申子平目瞪口呆、五体投地。从姑的言谈中可见她并不囿于闺中,而是涉猎广泛、思想深刻,不仅精通儒道之学,还透彻分析时弊。此外,姑的艺术修养极高,无论是鼓瑟、吹角,还是弹奏箜篌,均令闻者“身心俱忘,如醉如梦”。
由此观之,无论是在服饰、言谈举止上,还是在艺术修养上,姑都是一种完美的存在,她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姑身上体现了新旧交替时期女子自主意识的萌芽,以及妇女争取自身地位和自由的开始。姑对传统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鞭笞,对“发乎情,止于礼”的反叛,意味着崔氏、魏氏时代的逝去,女子自由、自我时代的到来。
三、逸云——自由的实践者
如果说姑是理学的反叛者,是追求自由的开始,那么逸云就是这种自由的实践者。逸云是泰山上斗姥宫的尼姑,斗姥宫的姑子多是娼妓身份,以尼姑之名倚门卖笑,所以其身份实际上是极为低贱的。然而逸云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斗姥宫的异类。逸云对自由的追求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开始是对爱情的追求;在爱情追求而不得之后,追求心灵的超脱,彻悟佛法;最后选择远游,追寻生命的自由。
在对待爱情方面,逸云遵循自己的内心,大胆追求,毫不忸怩。在对任三爷日思夜想、辗转反侧之后,便大胆地把任三爷拉到自己的闺房,用动作和神态表白了自己的心迹。由于任家老太太的阻挠,逸云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心理之旅。但是她并未向命运妥协,而是坦然地追求爱情,先后做出“任么我都不要了”——“不如跟任三爷逃走了罢”——“让任三爷做第二个人去”——“径嫁了三爷”的决定,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无不显示出逸云对爱情把握和选择的主动性,在权衡利弊后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直到最后“把那些胡思乱想一扫帚扫清了,从此改为逸云”。逸云主动放弃爱情实际上是自由的一种体现,她已经走出“爱情是唯一,只要爱情,不要其他”的传统观念,并没有像杜丽娘、林黛玉那样失去自我,而是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佛。另外,逸云的这段爱情故事是《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的第四回合第五回由逸云自己讲述出来的,不仅在对待爱情方面,逸云真心诚意、直接自然,而其在给德夫人、环翠讲述时也无做作之感,直率袒露、毫不隐藏。
遗稿第五回中,逸云坦白:“近来我的主意把我自己分作两个人:一个叫做住世的逸云,既做了斗姥宫的姑子,凡我应做的事都做。不管什么人,要我说话就说话,要我陪酒就陪酒,要搂就搂,要抱就抱,都无不可,只是陪他睡觉做不到;又一个我呢,叫做出世的逸云,终日里但凡闲暇的时候,就去同那儒释道三教的圣人顽耍,或者看看天地日月变的把戏,很够开心的了。”由此观之,逸云已追寻到心灵的自由,正如佛法所言,逸云已然达到了“无我相”的地步,她可以自由地来去于人世之间,其个人之爱被众生之爱所取代,达到“无不爱之人,只是不管他是男是女”的境界。逸云的超凡脱俗不仅让德夫人和环翠佩服得五体投地,老残和慧生也自愧不如,将其誉为空谷幽兰、高人。德夫人本意将她配给慧生做偏房的主意也就此打消,慧生也不愿用妾的名义亵渎如此奇女子。
本以为逸云会剃辫子的时候,逸云却打算赎身远游。这是更深一层次的自由——命运的自由。逸云为自己赎身,去广袤的天地游行,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命运。远游是件艰难的事情,无遮雨之地、无饱腹之食、無车马可乘,一个女子选择将身心放置在广袤的苍穹之下,将身体和心灵自由合一,这真正达到了庄子逍遥游的境界。
由此可见,逸云是姑尝试寻求自由的发展,她虽然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是不愿委身为妾。她最终选择了能让身心获得自由的“道”,从而实现了生命的真正自由。在她的影响下,环翠坚决拜她为师,发愿与其一起追求自由。
四、环翠——自由的跟随者
环翠的命运经历了四次转折,先前她是地主的女儿。她家住在黄河边,黄河经常决口闹水患,“清官”庄抚台十分着急,庄抚台愚昧无知,听信了一个“才子”的主意,在不告知民众转移的情况下悄悄废埝,结果造成众多无辜百姓的伤亡。环翠也因此家破人亡,沦为妓女。这不仅是环翠的个人不幸,也是众多封建女子的命运。她们手无缚鸡之力,在遇到家道中落或家破人亡时,唯一的方法便是卖身为妓,“她们作为‘人的地位,权利和尊严已被男性社会剥夺殆尽,她们只是作为一种娱乐工具、一种商品而流通于男权世界,任凭男人买卖、支配和玩弄”?譻?訛。
这个阶段的环翠还处于蒙昧阶段,只一味地认命和服从。以至于伙计说:“叫你吃菜,你还不明白吗?”环翠只能点头道:“知道了。”虽然为生计不得不卖身为妓,但是她并未堕落。当翠花熟稔地招待着黄人瑞和老残时,环翠不是呆立着就是保持沉默,以至于她常常被“妈妈”打得全身都是伤痕。当黄人瑞让环翠解开衣裳,让老残看她被毒打的伤痕时,环翠羞臊得哭起来。可以看出,环翠虽不得已做了妓女,但内心是纯洁的。环翠又是率真善良的,翠花向老残说起环翠的家世时,环翠想起自己的苦难命运而伤心哭泣。当她听到要她帮忙把黄人瑞肚里的闷气也一起哭出来时,环翠被逗乐了,从这里可以看出环翠身上率真可爱的一面。另外环翠善良有爱,无论是家破人亡还是卖身为妓,或是为老残妾,甚至和逸云诚心习佛,她都时刻惦记着自己的小弟。环翠并非毫无思想的女子,她对事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第十三回她大发议论:“我在二十里铺的时候……约不过两个意思:体面些的人总无非说自己才气怎么大,天下人都不认识他,次一等呢,就无非说那个姐儿长得那么好,同他怎样的恩爱。”这是一种没有经过掩饰、浅显直白的语言。对于她来说,虽没有多少书本知识可供评说,但她是一块未琢的璞玉,不仅有一颗依然剔透的水晶心,而且在见解上超越了一般的文人,显得聪颖、可爱。
虽然环翠的身体不自由,但是其心灵是自由的,并未因自己的悲惨境遇而蒙上尘垢,而是保持着自己的本性。当翠环在黄人瑞和老残的帮助下逃出妓院,成为老残的姨太太后,环翠和老残过了一段身心自由的时光,等她见到逸云,与之相处几天后,她完全被逸云的精神世界所吸引,虽然前途未卜,但她毫不犹豫地追随逸云而去。
环翠追求自由和姑、逸云不同,她是在经历过小姐、妓女、姨太太之后,最后成为尼姑,她的追求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在遇到逸云之前,这种追求只是通过不妥协和善良的脾性表现出来,是处在一种潜在的朦胧状态。在受到逸云话语的启发之后,便立即将这种潜在的追求付诸行动,可以说环翠是自由的追寻者。这种追寻经历了从最初的身体自由,到心灵自由,再到命运自由的变化过程。她的人生经历是前三种人物追求自由的集中体现,因为传统的道德观沦落风尘,在对封建思想的反抗下渐次觉醒,直到在逸云的帮助下完全实现自身自由。
从以上人物的命运中可以看出,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新的思想已开始在女性身上发生影响,部分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她们开始摆脱封建理学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身心自由。《老残游记》中对四类女子的刻画,反映了作家对社会风气变化的敏锐把握。但作家的思想反抗并不彻底,首先,老残的友人黄人瑞想救环翠于水深火热之中,但不敢向外界承认,只好说服老残娶了环翠。因为黄人瑞怕环翠的妓女身份会影响他的大好前程,这意味着他在内心深处对妓女存在着歧视。其次,在刚开始娶环翠时,老残心里是不大愿意的:“却说老残被人瑞逼成好事,心里有点不痛快,想要报复”,同样表明老残在内心深处对妓女的反感。最后德夫人向逸云请教,逸云将“夫唱妇随”赐予她,这体现的仍然是一种传统道德观。由此可见,刘鹗的思想解放并不彻底,他并未完全摆脱封建伦理观的束缚。
虽然《老残游记》在思想观念存在某种局限性,但是其积极意义不容忽视,作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及女性解放思想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开启了五四思想启蒙的先河。所以夏志清先生说:“刘鹗大力抨击清官酷吏,坚决否定一千年来的理学思想、‘吃人礼教的传统,关心民间疾苦,更同情不幸女子的遭遇——单凭其人道主义之精神,实已和胡适、鲁迅、周作人这一代人站在同一阵线。”?譼?訛
作 者:谭敏,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
编 辑:赵红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
名作欣赏·中旬刊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