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娴 农惠娟 刘旭
[摘要]目的观察并讨论采取聚焦模式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行为影响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5月一2016年9月来本院治疗的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展开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常规健康宣教护理,观察组患者实行聚焦模式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经过各自护理后的NOSIE-30评分、WHOQOL-100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干预前NOSIE-30评分、WHOQOL-10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经过各自组护理后,观察组在社会能力、个人卫生、社会兴趣的因子评分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迟缓、临床表现、激动、抑郁的评分上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OSIE-30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WHOQOL-100评分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聚焦模式护理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依从性,缓解病情发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加大临床的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聚焦模式;慢性精神分裂症;认知行为;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3-19-04
聚焦解决模式由steve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是在作为一种短期心理治疗技术在MilWallkee(密尔沃基)家庭治疗中心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而起,最早应用于临床心理咨询的治疗上。如今聚焦模式已被普遍应用于临床的护理干预中,并作为一项先进的现代化护理模式被国际临床护理领域认可与关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病程周期长、治疗难度大、病情易反复发作等特点,加之一直以来传统社会观念对精神病患者的偏见,许多患者即便康复后依然无法获得家庭与社会的认可。聚焦模式有着通过积极心理学进行治疗的护理背景,更加关注重视患者,是能够激发患者潜能的康复护理干预模式。本院对应用聚焦模式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行为影响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9月来本院治疗的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展开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经伦理委员会通过,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年龄18~60岁;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排除重大躯体疾病。两组间年龄、性别及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临床常规健康宣教护理,针对患者自身病情向其告知精神疾病的病因、临床特征、治疗依据、药物类别、预防复发等注意的事项及进行出院指导。观察组采用聚焦模式:(1)描述问题:通过主管护师和主治医师对患者实施病情评估,在和患者沟通中,重视对患者的引导,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对事物的认知程度,记录患者的自我感受,在此基础上制定可行性的健康宣教办法。如患者若害怕出院后无法找到工作时,护理人员则可以适当地去引导患者如“你过去是如何找到现在这份工作?”。(2)创建目标:在患者发现问题后,护理人员鼓励和引导患者按照自身思维创设可纠正的目标,以确保目标的可行性,如“假如你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打算怎么去做好这份工作?”(3)探查例外:在明确目标后,护理人员和患者共同讨论一些问题的偶尔性,并让患者进一步思考过去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4)信息反馈:制定目标后,在实现目标的阶段,护理人员和患者一道对过程加以反馈,并激发患者获得好成绩的意识。(5)评价:鼓励患者的进步表现,并协助其往更好的方面发展。每3天与患者交谈1次,30mi/次,护理人员记录交谈内容,诸如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自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布置作业等一般性程序。
1.3疗效评价
住院患者护士观察量表(NOSIE-30)由30个项目组成,包括7个方面:迟缓、临床表现、激动、抑郁、社会能力、个人卫生、社会兴趣。每方面采取5级评分,前四项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状态越差,后三项分数越高表明患者恢复越好。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采用百分制评分进行疗效评价,包括4个方面:心理状态、生理状态、环境状态、社会支持。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NOSIE-30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在经过各自组护理后,观察组在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能力的因子评分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迟缓、激动、临床表现、抑郁的评分上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OSIE-30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wHOQOL-100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在经过各自组护理后,观察组在心理状态、生理状态、环境状态、社会支持的因子评分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通过有效的临床健康宣教,可显著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并提升其对所患疾病的认识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传统意义上的健康宣教基本上都是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开展,患者往往都是单一地接受和应对疾病表现,更加被动、顺从且没有树立起和精神分裂症这一特殊疾病抗争的决心。实施聚焦模式开展健康宣教,不能将解决问题的项目视为临床护理的重要内容,应更加关注患者后期的复原力、力量感以及幸福指数。这一护理模式是将重心从关注影响患者的健康问题,变成如何让患者通过自身条件去创设解决方案。在护理人员的积极引导下,让患者自己提出问题,依据患者自身情况设计出适合患者自身的护理改进目标,真正做到了化被动为主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经过各自组护理后,观察组在社会能力、个人卫生、社会兴趣的因子评分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迟缓、临床表现、激动、抑郁等状态的评分上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解决问题的个人能力上,采取聚焦解决模式的患者评分明显高于接受常规护理模式的患者。而且护理人员都以聆听为主,这会令患者处于主导地位,以患者为中心,使其自尊心受到满足,这也符合现代护理模式中“人本理念”的治疗原则,体现了健康宣教的效果。
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主要是指独立于个体的感受而真实存在,能够取得的社会支持;主观支持主要是指个体对支持的主观感受,即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支持利用度是指患者积极利用社会支持的水平。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可靠的社会支持能够有助于患者很快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实行聚焦模式后,其社会客观支持利用度明显优于一般的常规护理模式,患者能够化被动为主动,懂得尽可能地用诸多资源寻求帮助。毋庸置疑,治疗及护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最大目的便是让患者能够迅速地融入社会。同样不容回避的是,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在主观支持(患者对支持的感受)中变化可能不会太显著,究其原因在于这一疾病患者的社交圈更为狭窄、社会关系更为复杂,缺乏情感体验,满意程度不高。随着聚焦解决护理模式的深入,其护理模式的优越性更加显现出来,患者更易放下戒心,在和护理人员保持有效交流的基础上,更利于护理人员知晓患者实际情况。在护理人员的积极引导下,重新激发患者的社会兴趣,使其更加愿意回归社会,本研究显示,患者在护理后社会兴趣评分明显增加。
社会支持的引导本质上是压力和健康的桥梁,出色的应对方式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精神上的紧张情况,有助于个体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得以良好地调整心理状态、保护精神健康。分析认为,应对方式的不同对患者应激反应水平的程度也有极大影响。通过聚焦模式护理干预,患者可以获得更为积极的应对方式。回避是注意力转移,也可以解释为是一种可靠的应对方式,然而如长时间的回避不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康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病程周期长、治疗难度大、病情易反复发作等特点,在实施聚焦模式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更有必要为患者采取更为恰当的心理干预,通过协同患者的家属共同制定家庭护理模式,关注患者病情发展及记录好患者的基础信息,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对患者的精神安慰工作,调节患者心理状态,降低其緊张情绪。综上所述,聚焦模式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可靠,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