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科学城需要突出科学引领功能,全面提升智慧、健康、绿色、平台“四大创新集群”能级,配套“五个创新突破”的制度创新。
张江以“中国硅谷”和“中国药谷”为己任,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为支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特别将以制度创新为推手,以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为突破,提升智慧经济、健康经济、绿色经济、平台经济“四大创新集群”。
张江科学城把握信息技术革命时代人工智能和制造融合、制造和服务融合、科技文化和内容融合的发展趋势,上海光源、量子卓越中心、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等科学大设施成为智慧经济创新的源泉;展讯、锐迪科、格科微、中芯国际、华虹宏力、中微半导体等集成电路产业链领军企业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移动互联网提供国际领先的“中国芯”;量子卫星、ABB、金松机器人、道生医疗、傅利叶、安翰、钛米、弗徕威、智位等大设施和机器人领军、领先企业的集聚,使张江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地;国家集成电路基地、国家软件基地、国家文化创意基地、国家传感器基地等形成集聚效应,为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培育智慧创造集群。张江科学城重点扶持“人工智能+芯片关键技术+先进制造”“新技术应用+总设计总集成+个性化定制”“网络视听+文化内容”的新模式,培育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网络信息安全和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网络视听、文化内容、机器人、3D打印等重点领域,在核心技术高端研发、关键设备和新材料研制上重点突破,并在文化与资本和市场的结合上重点促进,扶持百亿级的领军企业,形成营业收入千亿级的智慧经济集群。
这一系列创新举措将助力张江科学城成为人工智能自主创新和示范应用的国家核心基地,与美国硅谷、中国台湾新竹相并列的新一代国际集成电路核心基地,成为全国名列前茅的文化创意核心基地,成为智慧经济的发源地。
‘张江科学城的创新驱动模式在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都可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但距全球领先的科学城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新一代生物技术的多领域渗透应用,促进了新产品和新行业的形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光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神经细胞研究所等科学大设施和国家创新平台集聚,组成了中国健康经济创新的“国家队”和国家综合实验室;绿谷集团、和记黄埔、中信国健、微创医疗等自主创新企业成长壮大,成为健康经济的引擎企业;质子重离子医院、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引领一批个性化医疗的健康服务企业,拉长了健康经济的产业链;中医四诊仪、外骨骼机器人、胶囊胃镜机器人等医疗机器人产品在张江的研制成功,医疗大数据平台和精准医疗平台的立项,为医疗器械产业的智能化起到了示范作用;罗氏制药、辉瑞制药、礼来、美敦力、西门子医疗等跨国研发总部的入驻,吉凯基因、和元生物、斯丹赛、德赛诊断、泰思特、科医联创、华大基因、美吉生物、金域医学等一批精准医疗创新链上领先机构的集聚,使张江“药谷”和“医谷”成为创新度最高、创新资源最丰富、产业集群最聚合的国家级生物医药基地。张江生物医药高端自主创新成果占全国的1/3,张江生物医药产值占全市半壁江山。
张江科学城要充分发挥张江“药谷”和“医谷”健康产业基地在新药研制和健康服务管理上的创新优势和产业先发优势,重点扶持新药研发、精准医疗、转化医学、远程医疗、智慧医疗、临床医疗、医药研发外包(CRO)、医药生产外包(CMO)等新模式,促进新药创制、现代天然药、人工智能医疗器械、高端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健身产业和旅游医疗、医养结合等产业化发展,形成营业收入千亿级的大健康经济集群。
张江在低碳和新能源发展上起步较晚,但起点很高。在理想能源、亚申科技、益科博、凯世通、舜宇海逸、弥亚微电子等“千人计划”企业带动下,在通用电气、霍尼韦尔、西门子、施耐德等500强企业的入驻和功能发挥下,浦东新区特别是张江的绿色经济在创新高端设备研制和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方面,都发挥了引领作用。
对此,张江科学城应该把握新一代低碳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联动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其在新能源研发和装备、清洁煤、智能微电网和环保节能等领域的创新引领作用,进一步扩大集聚效应,加强示范应用和产业化,重点扶持合同能源管理、分布式能源等新模式,引领具有低碳、生态、循环、节约特色的“绿色经济”的集群化发展。
张江科学城将以AR、VR、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示范应用为契机,把握上海自贸区跨境电商、跨境支付、跨境金融的机遇,重点扶持“网络交易+增值服务+互联网金融+跨境交易”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其在大宗商品交易、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和互联网金融、网络文化教育、网络医疗服务等方面的集群效应,使张江科学城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创新力最优、集群化最强、集成度最大、整合资源最便利的平台经济高地。
未来几年,张江科学城要围绕上海“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培育一批辐射全国、跨境交易的万亿级乃至十万亿级交易规模的大平台。
围绕“四大创新集群”,张江科学城要落实自贸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大国家战略的联动融合,打造“双自联动”升级版,发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张江科学城“一心一城”联动的优势,在机制、体制改革上配套“五个创新突破”。
“四新”经济是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4.0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低碳技术、智造技术和人工智能等。
“四大创新集群”建筑在“四新”经济集聚发展的基础上,在工业4.0和人工智能背景下,张江科学城着力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低碳技术、智造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自主创新和转化应用,以企业为主体,营造与创新引领产业链接、与市场应用相适应的软环境,形成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聚合发展和集群效应。
促进“四新”经济发展,要以改革传统体制、机制的运作模式为抓手,以开放创新相融合的体制、机制为优势,面向全球集聚科学设施、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资本、科技金融等创新要素,营造有利于创新集群发展的软环境,特别是要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布局资金链。在“四新”经济与资本要素的对接上,张江科学城要创造性地发展科技金融。现有的科技金融平台、基金、银政合作等模式虽然扩大了供应渠道,但在与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对接上存在体制、机制障碍。为此,张江科学城需借鉴美国硅谷和北京中关村、深圳等地区推进科技金融的经验,把改革创新的重心调整到科技金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具体来说,张江科学城应拓展“四个供给”:
一是“张江信用”供给。张江科学城应推广以信用评级为引导的“投、贷、保、补、奖”融资链,对接信用评级良好的中小微科技企业,适应科技企业轻资产和高回报的特点。
二是“投贷联动”供给。张江科学城应以科技金融链对接创新产业链,加强天使投资与银行贷款的结合,充分发挥浦发硅谷银行投贷联动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科技孵化器为载体促进科技金融和孵化创业的联动,加强融资租赁与科技成果中试的对接,加强政府采购和保理融资与科技成果商业化示范应用的对接,加强战略投资、银行信贷、股权融资、上市融资与大规模产业化的对接。
三是“跨境融资”供给。张江科学城应充分利用自贸区金融开放政策,提供离岸融资对接离岸创业的融资需求,提供张江科学城地产基金和产业基金的多元化融资,促进境外投资资金和境内创业企业的供需对接。
四是“自贸账户”供给。张江高科率先与中国银行合作,成功运作自贸区扩区后FT账户首单4亿元人民币贷款业务和首笔FT项下4 000万美元贷款,为自贸区扩区后企业打通境内外投融资渠道做了示范。未来,张江科学城还需要进一步拓展自贸账户与人才“双创”的对接,结合自贸区资本项目的开放试点,为人才“双创”提供国际投融资服务。
创新驱动并非要素驱动,而是人才驱动,要更多地依靠高质量的人才团队,发展创新驱动的人才经济。作为上海市和浦东新区人才理论研究基地,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建议张江科学城应在产城融合建设中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政策和人才生活配套,以“四个待遇”集聚天下英才“四支团队”。
一是创新型创业领军人才的“国民待遇”。张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和院士等国际级、国家级人才的集聚之地,特别是由上千名“千人计划”“百人计划”人才为生力军的创新型企业家队伍,他们既是创新资源的整合者,也是模式创新的引领者。我们要通过中国绿卡的便利化办理和国民待遇的落实,进一步推进外国人就业、居住和出入境签证手续的“多证联办”改革,加大对外籍人员创新创业和就业的支持。
二是来沪创新创业人才群体的“市民待遇”。张江共集聚来沪创新创业者十多万人,有企业家、科学家、高端技能人才,他们的需求主要是以户口为核心的同等市民待遇。
三是高端研发人才的“市场待遇”。张江已集聚5.38万硕士和博士以上的研发创新人才。随着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加快建设,张江科学城还将吸引更多的国家级创新人才到大科学设施和科研机构的事业单位,除了事业留人,还应重点突破人才市场化水准的薪酬待遇需求与科研事业单位薪酬改革的配套问题,加强对高端研发人才成果转化的股权激励和分配改革。
四是年轻的工程师和技能人才的“生活待遇”。张江共吸引了超过20万的年轻技术人才,他们的平均年龄是33岁,其需求主要集中在人才公寓、子女入学和医疗服务等生活配套上。张江科学城既要推广北京中关村、深圳前海等人才特区建设经验,也要借鉴雄安新区的人才特殊政策,拓展浦东新区自身的先行先试效应,以股权激励的财税政策支持激励创新创业人才,以扩大供给人才公寓新机制留住外来无房人才,以凭园区企业工作证保障子女入学新机制稳定园区外来婚后人才,以支持“四新”企业为主体的实训机构培训技能人才,以医疗服务国际化和市场化新机制提供医疗健康服务,最终形成海纳百川的人才集聚效应,支撑“四大创新集群”的创新发展。
张江科学城要充分把握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扩大开放机遇,开展科技创新领域扩大开放的功能性试点,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打造具有自由贸易特色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具体探索试点包括:探索离岸创业基地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探索与国际对接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制度;探索跨境科创平台和保税监管平台的先行先试;探索对新模式、新业态企业实行负面清单的市场准入制度;探索支持外籍人才兴办科技型内资企业;探索深化集成电路产业链全程保税监管试点;探索促进跨国公司研发总部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发挥更好的溢出效应。
张江科学城智慧经济、健康经济、绿色经济、平台经济“四大创新集群”的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还应向整个浦东新区乃至上海拓展,优化浦东新区和全市的创新经济布局。上海要按照高标准、高要求,抓好张江、金桥、世博、临港、迪士尼周边等重点区域的顶层设计,使“智慧、健康、绿色、平台”成为浦东新区,乃至上海“十三五”期间的产业转型新导向、创新发展新格局、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要达到这个目的,上海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以大科学设施和大平台为创新源泉,加快张江“药谷”和“医谷”的联动效应,形成大健康产业集聚区,积极建设技术转移集聚区。二是通过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新兴技术转化功能,在张江核心园、金桥科技园、陆家嘴花木区域、世博地区、迪士尼周边,布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产业,形成平台经济集聚区。三是在张江、陆家嘴推进科学城和金融城“双城联动”,创建科技金融中心聚集区。四是在张江、金桥、临港和空港等重点区域,规划布局绿色经济、智能制造的创新研制和产业化基地。
协同创新是张江科学城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的必要途径。要达到这个目标,张江科学城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推进跨国协同研发创新。张江集聚的跨国研发机构约占全国的1/5,是独特的创新资源,要支持跨国研发机构与自主创新研发机构的协同创新,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精准医疗、大飞机、集成电路高端芯片和装备制造等领域,推进与诺华、罗氏、通用电气、IBM等跨国研发中心的协同创新。二是强化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创新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配套,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三是探索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上海要支持张江的大科学中心、龙头企业和科技专业服务机构向长三角辐射,实行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使重大项目和重大创新平台的服务功能辐射到长三角,带动上海乃至长三角区域的“四新”经济,特别是智慧经济、健康经济、绿色经济和平台经济的集群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