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明
教学背景: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虽然学生学了不少课文,但是他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却不尽人意。我认为:这与我们的阅读教学有很大关系。现在不少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基本上是以理解课文内容来组织教学的,即在内化内容上下功夫。只有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学生才能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习作中去。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著名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主要叙写了童年的萧红在园子里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祖父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拥有了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清新质朴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写,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及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突出的特点。
我觉得,阅读教学除了让学生理解本文的内容外,还应该关注文本语言,以教材为本,抓住课文不同的表达特点,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学生才能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习作中去。教师则应该高效率利用课堂40分钟,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这一资源,让学生习得方法,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片断:
【片断一】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
生:《我和祖父的园子》。
师:课前同学们都经过了丰富的预习,老师来看一看。这里有三组词,哪个孩子来读一读?
(出示:
①蜜蜂 蝴蝶 蜻蜓 蚂蚱
②倭瓜 黄瓜 玉米
③栽花 拔草 铲地 浇菜)
(生读词串)
师:读得非常正确。同学们,看一看这三组词串,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组:昆虫 第二组:植物 第三组:农活
师:你们发现了第一个规律真了不起。再读读课题,还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生:第一、二两排都是写园子里有什么,第三排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
师:同学们结合题目,很快就发现了课文的两条主线:“园子有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打开教材,看看课文中哪几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部分内容。拿笔出来快速地将课文分一分段。
(生反馈分段情况)
师:你们看,其实我们找出的课文的两条主线:“园子“和“我和祖父”可以从哪里直接发现?
生:可以从文章的题目上直接找到。
师:是的,题目往往就是一篇文章的文眼,通过它,你们可以快速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将这么长的文章分了段,这就是语文的能力。
(整理板书:
人:祖父
物:蜜蜂 蝴蝶 蜻蜓 蚂蚱 倭瓜 黄瓜 玉米
事:栽花 拔草 铲地 浇菜)
【设计意图】
在这个环节中,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四个层次的推进,以指导学生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首先,以三组词串为引领,激发学生的兴趣去发现其中的规律:三組词分别指动物、植物和农活。接着,引导学生把三组词串和文章的题目结合,理清教材的两条主线:园子里有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然后,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主线将课文进行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最后,揭示题目往往一篇文章的是文眼,通过它可以快速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脉络。我们写作时,便可以借鉴这样的方法去正确审题和架构文章的内容。
【片断二】
引导想象:看着小萧红“闹”得这样快乐,这样自由,你们想不想也像她一样在祖父的园子里“闹一闹”呢?如果你就是小萧红,还会怎么“闹”呢?仿照片断,用同样的句式来写:
祖父……,我就(也)……,其实(可)……
师:小“萧红”们,写好了吗?谁先来?
生:祖父摘果子,我就摘果子,可我却瞎摘。
师:怎么瞎摘的?像文中铲地时“瞎闹”一样,说具体些,好吗?
生:祖父摘果子,我就摘果子,可我并不把苹果放在筐里,而是三口两口把它私吞了。
师:在祖父面前不需要“私吞”,是光明正大地吞。
生:祖父摘菜,我也摘菜,一把抢过篮子,拼命地往篮子里放菜,也不管蔬菜长没长成熟。有些菜没长成熟,反而被我给摘了。
师:有些蔬菜没长成熟,被你给摘了。下一个!
生:祖父收玉米时,我也过来收。刚找一个大的,就欢呼雀跃,拿去喂小鸟了!
师:拿去喂小鸟了,有意思吧?祖父会不会打你屁股呀?不会的,祖父在笑呢!因为我们小“萧红”是这么的可爱、顽皮。
师:从这“闹”中我们能感受到小萧红在园子里的生活得非常(自由 快乐)。
【设计意图】
学生用文中反复的句式“祖父______,我就______”来概括了“我”跟着祖父做了哪些事情,然后抓住“我”的言行,体会三个具体写的场景中的快乐和自由。此处作者其实留有空白,更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于是,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仿照句式想象说话并写话。想象写话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展示,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还能深化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并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一、巧借教材课题,为学生习作审题和架构搭扶手
在高年级学生语文习作的过程中,学会审题和整体架构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脉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而我们许多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并不注重这种能力的培养,经常是将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却才放心地自认为是每个重难点都讲到了,没有遗漏知识点,殊不知这样的学习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问题而已。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让学生读题后进行质疑,然而许多时候只是一问了之,其实对我们来说不仅可以扣题质疑引出所要教学的内容,还可以筛选出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或者像“案例一”中所设计的,老师对学生可能的质疑进行归类整理,把学生提到的点状的、散状的知识汇聚在一起,以词串的方式引领,让学生结合课题,快速地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结构,再板书出来,无形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明白在写这类文章时要通过具体的人、物、事,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血有肉,耐人寻味。同时,这样的训练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命题作文的审题能力,当拿到题目时,就能对从哪几方面来写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走题、跑题。
二、巧借教材空白,为学生习作想象寻支撑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课文进行巧妙补白,既可拓展文本内涵,真正实现“用教材教”,又可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和利用。
作者常常会运用“空白”的手法,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思考。在课文中,有些地方写得很含蓄、很简练或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当读到文章的这些空白处时,通过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正如“案例二”中,其实小萧红在园子里“瞎闹”的趣事还有很多,在教学的过程中,便可以抓住这样的意犹未尽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进行想象补白的过程,既是学生由感悟和品味语言文字向真情流露情感转化的过程,又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学生在与文本自由对话的过程中,可享受到自主创造的快乐,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大概就是想象补白的魅力所在吧。
三、巧借教材片断,为学生仿写求提升
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词汇积累,可往往一下笔写作文时就不会运用了。正如“片断二”中,教师给出现成句式,让学生仿照课文“铲地”片断练习写话,有的学生就写出了这样正确但并不具体的句子:祖父摘果子,我就摘果子,可我却瞎摘。这时,教师进行指导,让学生把“怎么瞎摘的,像文中铲地时瞎闹一样,说具体些”,给学生指明了方向,学生知道了对比教材片断如何修饰自己的语言,便说出了那么多优美生动的句子。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仿写的质量便得到了提高。所以,在利用好教材内容的同时,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紧扣教材片断,适时点拨,才能使学生的说话水平得到提高。
阅读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通过阅读文本,学会习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及学生的习作水平。而现在有的教师的阅读教学很难实现与习作有效的衔接。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学生学习接触最多的内容,因此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的课题、空白、片断等,让学生在对文本熟悉和理解的基础上,给学生若干“扶手”,并启发学生想象,适时点拨,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在阅读教学训练中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