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儿时,家在北方,一进腊月就闻到了年味。
这是一年里母亲最忙碌的时候。
腊月间,父亲买回布料。母亲白天要上班,衣服就连夜缝制,要保证除夕夜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外衣一律是新的,棉衣可就不能了,但要拆洗。天冷,拆洗的衣服不干,就在锅上烙干再缝。
农历二十三是小年,家里要祭灶,母亲还要扫房。她把我们都赶出去,把家什用旧报纸盖上,用头巾把头发包住,把鸡毛掸子绑在长竹竿上,然后把房顶、屋角的积尘掸得干干净净。最后,再把窗户擦得一尘不染,窗帘洗净换上,连锅碗瓢盆都用炉灰擦洗得锃明瓦亮。
农历二十八,母亲会发上一大盆白面做馒头。这馒头要做出种种吉祥的花样。团圆饼最复杂:一张大荷叶上有各种花鸟鱼虫,母亲一手包办;我会帮着母亲做猪头、寿桃、刺猬(这个时候叫胜虫)、蛇(叫长虫)……一锅锅蒸出来,放在一个大笸箩里。别的花样,我们随便取食,那个团圆饼,除夕夜是要上供桌的。
过年时,父亲有件重要的工作:做灯笼。父亲先用木料做出六角宫灯的骨架,然后,巧手的母亲用绢纱糊好,再用彩色皱纹纸做成花卉粘在檐头。灯笼面上还要贴上吉祥的纹样,挂上金灿灿的穗子。
除夕的下午开始“走油”。母亲大方地把一年攒下的油都倒在锅里,我们就帮着母亲搓麻花、抻油条……油烟滚滚,香味阵阵。
可走油的东西很多,除了油條、麻花,还有茄盒、豆腐……我最爱吃“鸡腿”,从夏天开始,母亲烧茄子时就把不能吃的蒂根留下来,把里边的硬骨去掉,晒干收起来。这时用热水洗去灰尘,泡软,再用各种调料拌匀浸泡,裹上面糊过油,形状就像鸡腿,滋味格外诱人。现在想来,那滋味里有一丝艰辛的酸涩。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格外醇香绵长……
大年三十包饺子,是过年最重要的事项,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多的讲究。印象最深的是剁馅,人们都希望自己家的剁馅声音是周围最响、时间最长的。这说明包的饺子多,象征着日子红火富有,也意味着“长久有余财”。记忆中,只有除夕这天,爸爸会帮妈妈剁肉馅。这时的父亲没有了平时的严肃,脸上微微笑著,多了几分温柔。
除夕夜,孩子们根本坐不下来吃饭,反正有的是好吃的,随便抓来吃更是香甜。女孩子都穿上了簇新的衣服,扎上各种颜色、花式的发带,提着小灯笼凑在一起,比着谁的灯笼好看,谁的发带漂亮。调皮的男孩子则揣了满兜子的小鞭、呲花,点着了,专往女孩子扎堆的地方扔,引来一阵阵惊叫。
交子前,妈妈煮好了饺子,摆好了供桌。整12点,爸爸带着哥哥点燃了迎神的鞭炮,家家户户都是如此。鞭炮声震耳欲聋,火药的香味在夜空中随着雪花弥漫。这之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
玩累的孩子们困得守不了夜,东倒西歪地睡去了。爸妈把我们安置好,绝忘不了在枕头下放好压岁钱,然后,疲惫的母亲也去休息了,只有父亲沏着一壶浓茶,守着我们,守着灯笼,守岁……
记忆中,这天夜里少有刺骨的风,常有大朵大朵的雪花静静地飘落,衬着家家户户门檐下各式各样红红的灯笼,感觉格外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