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贵昌
摘要: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泰国作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重要起点和连接中亚辐射非洲、欧洲的重要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承担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此前,中国与泰国已经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机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两国在金融合作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制约双方金融合作的障碍。因此,要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更加密切中泰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必须强化中泰金融合作与交流。
关键词:“一带一路”;金融合作;金融支持;人民币清算;风险监管
[中图分类号] D822.3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479(2017)01-0036-07
一、 基本评述: “一带一路”合作的基本框架
“一带一路” 贯穿欧亚非大陆, 东边连着亚太经济圈, 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 被认为是 “世界上最长, 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途经中国→中亚→俄罗斯→欧洲(波罗的海);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沿海港口→南海→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南海→南太平洋。
“一带一路”建设中将重点依托沿线的中心城市,以这些中心城市为支撑,发挥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带动沿线城市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并由此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一体化生产、贸易、流通的经济区域,“一带一路”建设的启动将形成沿线国家开放合作的新格局,使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达到一个新水平,实现沿线各国“政治互信更加深入、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人文交流更加广泛”的美好愿望。
二、分析判斷:“一带一路”合作的国际区域经济协同效应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效果
“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纵贯7000多千米,覆盖人口接近30亿①。这条通道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是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发展成形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世界两大经济圈,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成将使这两大经济圈从此告别彼此之间地理上的界限,成为世界上“最长和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心线由连云港经国内多个省区到新疆出国门经过中亚,最后到达欧洲。中亚5国工业发展水平高,有完备的化学工业、轻工业、冶金工业和矿产开发的基础,农业较为发达;西亚是全球重要的石油资源储备区,该区域石油储量占全世界的50%以上,丰富的能源资源使西亚和中亚国家具备了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但是由于该区域深居内陆,气候恶劣,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以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如何有效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是中亚、西亚国家及其民众的诉求,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基础。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优化沿线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依托中巴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经济走廊等国际运输大通道的建设,将极大弥补沿线国家地理位置上的限制,遵循“相对优势”原理,推动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这些国家转移,实现多国经济合作上的优势互补,着力提升这些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
(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积极经济效应
海上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海上通道,到今天这条海路仍然为中国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21世纪的经济是海洋经济。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支撑,中国90%的贸易是由海上实现的,中国与世界已经通过海洋形成了紧密的贸易合作关系,形成了互利互惠的利益共同体②。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可以将沿线国家串联起来,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培养新兴的海洋经济,加强海洋合作,促进沿线国家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开拓港口、海运物流和临港产业的发展。中国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契机,调整本国的产业结构,消化优势产能。提高本国经济中高科技应用比重,实现产业升级,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推进国家战略纵深发展,维护能源安全,联合沿线国家打破多年来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互惠互利,共同赢得国际贸易主动权和话语权。
三、发展机会: “一带一路” 建设背景下中国与泰国金融合作的历史性机遇
(一)双边贸易规模的迅速发展为中泰金融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自1975年7月中国与泰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都非常重视双边关系的发展。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相继签订一系列贸易协议,两国贸易合作日益深化。
进入21世纪,中泰双方经贸关系更上一层楼,两国相继实行了对双边贸易90%以上的商品“零关税”的政策①。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正式列入政府工作日程,中泰双边贸易也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东风,2004年6月,泰国成为东盟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2013年10月11~1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泰国,双方签署了《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计划到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②。
1975年,中泰双边贸易在泰国外贸总额中仅占0.45%的比重,双边贸易额仅为0.0339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泰国出口0.0301亿美元,自泰国进口0.0038亿美元。2003年,中泰双边贸易首次突破了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17.74亿美元。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成为继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自由贸易区后第三个世界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与泰国的经济贸易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增长率高达38.43%。到2013年,中泰双边贸易额在泰国外贸总额中所占比例达到了13.61%,中国超过日本成为泰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③。有关情况请见图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不仅为中泰两国提供了更高层次合作的平台,也为中泰经贸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中国是泰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中泰之间贸易合作的发展将为双方之间更高层次的金融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双边大额投资项目客观上需要中泰金融合作与支持
2014年12月,中国与泰国政府签订协议,共同建设从泰国东北部廊开府到罗勇府玛塔卜县工业区的双轨铁路,铁路全长873千米,途经曼谷。中泰铁路关系到中国与东南亚互连互通的重要问题,向北连接老挝万象、直达中国昆明,向南则通向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成为泛亚铁路规划的重要一环。中泰铁路合作包括4条线路:曼谷→坎桂、坎桂→玛塔卜、坎桂→呵叻→廊开,形成一个“人”字形,横贯泰国曼谷以北的南北国土。中国方面预计该项目将耗资5000亿泰铢(约合人民币897.5亿元)④。
泰国“克拉运河计划”是指在泰国克拉地峡处挖掘一条沟通泰国湾与安达曼海的运河。若开凿该运河,则船只不必穿过马六甲海峡、绕道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可直接由印度洋进入泰国湾。克拉运河开通后,东盟贸易区和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将不再通过马六甲海峡,克拉运河相对于原有的马六甲航线,直线缩短一千多千米的航程,这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流货运节约了大量的航运成本和时间成本,但是该计划耗资巨大,工程费将高达250亿美元,单凭泰国自身力量难以承担,而中国作为运河建成后的较大受益方,泰国希望中国参与建设的愿望强烈。
(三)两国合作进程的推进为中泰建立货币互换协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泰国国家旅游局昆明办事处的信息,2015年中国赴泰国旅游游客高达3000万余人次,同比增长91.62%,创造了中国游客赴泰旅游的新纪录。据旅游行业分析及市场研究报告的不完全统计,2015年1~7月,中国赴泰国人数高达1750万人次,由此带动了8144.4亿泰铢的产值①。泰国风景秀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已成为中国游客出境旅游的最佳选择之一。此外,由于泰国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较好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选择赴泰国投资发展。泰国是东南亚地区的地理中心,同时也是東南亚的原材料、劳动力、交通及物流中心,目前已有华为集团、海尔电器、中集集团、中国检验认证有限公司、美的集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TCL集团相继在泰国投资建厂,中国已成为泰国第二大投资来源国,仅次于日本。中国企业在泰国的投资领域主要有橡胶制品、农产品矿物、陶瓷制品、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相关领域。
正是由于近年来中国对泰国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和中国赴泰国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传统的以美元结算模式已越来越成为阻碍中泰之间合作与交流的“瓶颈”,因此,中泰之间签定规模适度的货币互换协议是突破“瓶颈”的重要选择,不仅有利于双边金融合作、促进两国贸易和投资合作,而且有利于共同维护地区金融稳定。
(四)两国合作战略共识为中泰互设金融机构开辟了通道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也在多方面开展了与泰国金融机构的合作,早在2006年10月8日,中泰两国中央银行共同签署了两国《跨境银行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2008年6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泰国反洗钱署签署《金融情报交流合作谅解备忘录》,加强两国在反洗钱领域的合作;2011年12月22日,两国中央银行共同签署了700亿元人民币(3200亿泰铢)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有效期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延期。双方商业性金融机构很早就进入了对方的国家并开展业务,1994年中国银行首先在曼谷开设分行;2012年1月18日,中国银行曼谷分行开设拉差达分行;2016年1月15日,中国银行在泰国开设了班纳分行和达拉泰分行。2010年4月,中国工商银行通过邀约收购的方式收购了ACL银行,进入泰国市场并于同年7月正式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泰国)股份有限公司。泰国银行也在中国设立了支行,1986年,盘谷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之后在上海、北京、厦门、深圳、重庆设立分行,并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支行。泰国第三大商业银行——泰华农民银行与中国银联合作,开通受理银联卡业务,并在香港、深圳设有分行,在北京、上海和昆明设有办事处。2016年2月24日, 银联国际与泰国最大的4家商业银行——盘谷银行、泰京银行、开泰银行、汇商银行在曼谷共同宣布,以银联技术标准建设的泰国本地转接网络TPN(Thai Payment Network)正式上线。
四、现实问题: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与泰国金融合作面临的挑战
(一)中泰两国贸易发展不平衡对双方金融合作的挑战
1. 泰国贸易逆差扩大。长期以来,中国主要向泰国进口农产品、矿产品等初级产品,对泰国输出制造业产品,泰国在两国的贸易中资金对中国出现净流出,这导致双边贸易格局严重失调,近几年逆差金额更有越来越大的趋势,泰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和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不利地位,不利于中泰两国长期贸易合作和健康发展。
2. 泰国对华出口贸易层次较低。2011~2013年,泰国对中国出口的橡胶、大米、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占泰国对华出口商品的比重分别为35.95%、33.58%、35.19%。而制造业产品所占比重分别为28.27%、27.92%、21.32%②,远低于相同产品在泰国总出口额的平均水平。而中国向泰国输出了大量工业制成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对泰国国内同类型产品形成了巨大的排挤效应。由于泰国在对华贸易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所以双方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一直处于较低的层次,比较明显的是中泰双边贸易中还大量使用第三方货币支付,人民币结算占中泰两国间结算总额的比重还不到1%。这不仅不利于中资企业规避汇率风险,也增加了交易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中资企业在泰国开拓市场的热情,削弱了双方金融合作的基础。
(二)双边大额投资项目的差异性对中泰金融合作的挑战
2014年11月,泰国国家立法一会批准了中泰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第一期项目计划2015年10月动工,泰国计划3年内完成铁路建设,中泰铁路合作将给泰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实惠。中泰铁路建成运营之后,从中国昆明到泰国曼谷的往返铁路票价约为每人3600泰铢(约合700元人民币),相当于飞机票价的一半或三分之一,货运费用相当于航空费用的九分之一。每年或将为泰国增加200万的中国游客,为泰国农产品出口进一步提供便利,使泰国成为东盟的交通枢纽。中泰铁路中方预计耗资5000亿泰铢,由于耗资巨大,泰国政府希望中国在铁路建设中增加在土建工程、列车和操作系统方面的投资,泰国甚至提出用100万吨大米支付购买高铁技术①。
在中泰铁路建设中,中国将承担大部分的投资项目,中泰铁路项目的资金有多个来源,譬如:财政预算、泰国金融机构的借款和国际贷款等,其中国际贷款主要来自中国进出口银行,泰方开出的条件是借款利率不得超过泰国国内的利率,因此存在中泰两国之间不平等情况,甚至存在不合理的资金需求,成为中泰两国金融合作的障碍。中泰铁路为双方带来的都是福祉,为此,中国与泰国应多加强金融合作,通过建立铁路基金、发行国债和股票的方式筹集资金,采取平等的方式筹资资金。
(三)人民币跨区域清算规模的扩大对中泰建立货币互换协议的挑战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宣布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人民币正式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五大国际货币之一,其定值份额上升为第三位。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具有战略意义,中国推动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使用人民币,与多个经济体签署人民币为主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视人民币具备了贸易支付、官方储备等更为重要的国际货币职能,提升了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提高了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比率。人民币成为国际主要支付和储备货币后,将极大地冲击现有中泰之间建立的一系列的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将更多地作为支付货币出现在中泰之间日常的贸易支付中。中泰之间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作用力将会减小。
(四)中泰互设金融机构对两国金融风险监管的挑战
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与泰国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不断推进和加深,中泰两国都适当地放开了本国的部分金融服务市场,中泰两国的金融机构也加紧进入对方国家,但这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对对方国家金融监管体系的挑战。由于中泰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社会制度不同,金融监管的标准也不同,从经济总量来说,泰国2013年的GDP为3871.56亿美元,位列亚洲国家GDP排名第10名,在东南亚排在印度尼西亚之后②。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亚洲国家GDP中排名第一,从经济发展模式来说,泰国依靠农业发展其工业,走“新兴农业工业化”发展道路,泰国利用其农业发达的优势,一直把农业视为其优先发展的对象,而现阶段中国正从过去“高投入、低产出”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现在以出口为导向、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
两国的金融机构也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比如双方使用的会计准则不同,双方计量的货币不同,使用的汇率也不同,这样就增加了金融监管当局对对方金融机构监管的难度。在国际金融动荡的情况下,货币结算成本的增加不仅会造成汇率变动损失,还可能带来难以控制的金融风险。
五、决策参考:“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推进中国与泰国金融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寻求贸易优势互补路径,为提升金融合作层次创造条件
2013年,中国与泰国的外贸总额在泰国外贸总额中占比为13.61%,首次超过日本成为泰国的第一大外贸伙伴①,但是中泰仍然存在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贸易结合度不平衡等问题。譬如:泰国对中国出口贸易层次较低,多为初级产品,中国对泰国出口竞争性商品较多等,对此,中国应该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优势积极扩大从泰国进口,满足国内市场对泰国農副产品和基本原材料不断增长的需求,优化贸易结构,减少竞争性产品的出口,增加双方优势和互补商品的往来。根据自然资源禀赋论,由于中泰两国在地理位置、气候和自然资源蕴藏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两国在国际分工中从事不同的生产身份,存在不同的产品生产格局。
泰国地处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劳动力价格低廉。许多大企业已将此前位于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工厂转移至周边的国家,譬如耐克等体育用品公司、丰田和福特等汽车公司,这些企业利用泰国投资环境好转、基础设施完备、地价低廉等优势积极开拓泰国市场,此外作为传统产业的农业虽然仍在泰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优势,但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已经发展起来,出口产品也从以前以农产品为主逐步转为以工业品为主,主要出口产品为汽车零配件、初级塑料、成衣鞋、大米和橡胶等。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泰国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工业机械、电子产品、建筑材料、钢铁和集成电路等,这些产品是中国的优势产业,并且也正在积极寻找国外市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泰两国将有更多的机会发挥各自比较产业优势,向对方国家输出对方所需的商品物资。中泰两国的优势产业互补将扭转两国对外贸易中的不公平地位,减少摩擦,并扩大两国金融合作的范围和层次,为两国在其他方面的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鼓励泰国企业到中国投资,为中泰双方构建金融合作平台
长期以来,泰国企业对中国法律、市场和经济体制的了解不多,因而很少涉足中国市场或涉足领域较少。在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应积极吸引泰国企业到中国开拓市场,创业投资。这不仅符合泰国企业的利益,也符合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格局。
现阶段中国到泰国投资的企业几乎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主要集中在通讯、汽车和农业、矿产品等产业,为泰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收入和就业机会,但是反观泰国企业到中国进行投资的很少,主要集中于正大等几个大的国际跨国公司中, 更多的企业则是一些主要投资在服装加工等一些低端产业的小型企业。双方的投资规模极其不对称。
对此,中国应该放宽外资投资的限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区别于中资企业的优惠税率。在用地和能源方面,所在地政府应当给予充分的优惠和帮助。只有更多地鼓励泰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双方建立平等的投资格局,才有机会建立以两国企业为基础的金融合作平台,从而更好地服务两国的投资主体和企业经营。
(三)妥善解决人民币跨区域结算的分歧,完善中泰货币互换机制
随着中国与泰国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入,两国之间人民币跨境结算总额在双边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2011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泰国银行在曼谷签署了中泰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无疑为两国日益发展的经贸关系带来了活力,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700亿元人民币与3200亿泰铢的货币互换规模所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泰国对中国出口的总量占到了泰国总出口量的11%,但其中90%的交易仍然以美元为交易载体,大量地使用第三方货币不仅加大了货币兑换成本,也使两国企业面临极大的汇率风险。据泰国《世界日报》报道,2014年中泰贸易总额为726亿美元,如果按照2014年末美元对人民币汇率6.119计算,700亿元人民币的互换规模约为115亿美元,仅为中泰2014年贸易总额的15.84%②。因此,双边货币互换的作用极为有限。这其中既包括一些泰国企业本身对相关政策不了解的主观因素,也包括譬如美元作为世界核心的支付货币、大多数国家储备货币、泰铢与美元汇差差距较小等客观因素,对此,中泰两国间应该扩大货币领域本地区金融市场的合作,泰国政府应积极宣传中泰两国之间的货币互换合作,并对与中国企业的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给予优惠和帮助,中泰两国政府应鼓励跨境贸易和投资使用对方国家货币支付和结算,建立区域结算体系,通过立法或政府协议的方式推进人民币结算试点。
(四)构建中泰双方合作监管机制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监管体系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对外的利益蛋糕也将越做越大,随之而来的是风险的扩大。“一带一路”建设将使原先东南亚和中国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取得的经济一体化成绩更上一层楼,同时,随着而来的是发生经济危机和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也在增加。如何抵御金融风险是中泰两国目前急需解决的棘手问题,建设区域性的金融监管体系、防止金融危机的冲击已经成为确保“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对此,中泰两国金融监管当局应该重点考虑以下合作问题的磋商。
首先,联合制定研究符合两国经济、金融发展现状的标准和规则,并在日常经营中监督金融监管职能的落实。
其次,中泰两国应建立早期的危机预警机制,关注两国金融机构的盈利情况和资金流动性,及时发现早期的危机苗头,防微杜渐。
再次,中泰两国应联合建立一个金融监管的常设机构,可以对中泰两国间的经济往来和金融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并提供两国金融监管当局的交流场所,增加交流,达成共识,减少分歧。
最后,应建立相关金融危机的应急处置预案,避免在危机发生时陷于被动的境地,减小危机的破坏程度或尽可能地避免危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作为中国在欧亚大陆和海洋周边推行的整体性国际合作思路,有着特殊的现实背景。一是中国经济发展较快,自身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客观上需要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进行东、中、西部的合理布局,以实现经济实力向战略影响力的转化,必然促使中国开拓进取,拓展新的市场增长空间,需要对改革开放36年来对外开放格局进行新的认识与布局,以扩大开放的领域、以优化开放结构的方式构建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二是泰国处于东南亚地区的中心位置,是“海上东盟”和“陆上东盟”的交汇点。凭借着独特的优势,泰国正在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抓紧布局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貿易区的建立为中泰经贸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了两地产业结构的优化重组升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提高港口和设施的建设水平,而泰国港口交通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可以利用泰国面向南亚、西亚甚至非洲的区位优势,通过海洋与沿岸国家形成紧密的贸易合作关系,成为利益共同体。三是双方合作进入东盟乃至大湄公河次区域市场,并辐射印度洋甚至远至非洲。中国与泰国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双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进行广泛的贸易合作,其背后必然是强大的金融支持,金融合作是中泰双方一切经济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借助双方的金融合作可以带动双边经贸、农产品、装备制造、基础设施、人员往来等一系列的合作进程。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必能实现中泰双方共享双赢成果。
参考文献:
1. 黄河、陈美芳:《中国企业在泰国直接投资现状及政治风险研究》,《地方财政研究》2015 年第11期。
2. 李彦:《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中泰金融合作研究》,《金融教育研究》2014年第4期。
3. 黄良波:《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的进展》,《东南亚纵横》2008 年第5期。
4. Arai, Kocher(2000),“Framework for Regional Monetary Stabilization in East Asia,”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Prospects for Reional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onetary Affairs, Tokyo.
5.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prospects for regional monetary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Volume 16,Issue 1,March 2005,pp.91~110.
(责任编辑:张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