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摘 要: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原有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观念模式。但由于大学生受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网络非理性宣泄行為多有发生。面对这一现象,可以从高校管理的角度,引导大学生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网络宣泄。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非理性网络宣泄;成因;应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1-0170-02
Abstract: New media with its particular function and fascination strongly appeals to college students who accept new thing easily. It has become the main channel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obta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ir previous form of communication, way of life, way of thinking and values. Network irrational behavior in colleges becomes a frequent occurrence due to their own factors, school factors and family factors. Faced with this phenomenon, we can instruct students to use a reasonable way to network cathar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Keywords: 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irrational behavior; factors; solutions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之后,网络为各类社会机构和个人发布信息、表达观点提供了一个平台。正是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匿名性,许多大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将一些非理性情绪在网络中宣泄出来,以舒散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达到心理平衡。因此,分析大学生非理性网络宣泄行为,对大学生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體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1]。新媒体具有如下特征: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二、大学生非理性网络宣泄渠道
一是各类门户网站。比如腾讯网、网易、凤凰网等;二是高校网站;三是微博;四是微信。在社交类网站用户活跃度不断下降的趋势下,微信正逐渐超越QQ、微博等,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网络学习和社交工具;五是QQ空间。QQ空间是表达心情或感想的一个版块,跟微博类似,它迎合了很多网民快节奏的生活需求,以其低门槛、草根性、即时通讯、裂变式传播、字符小容量等鲜明特点,赢得了大学生网民的青睐;六是贴吧、论坛。贴吧和论坛有一定的主题性,而且管理比较宽松,网民有很大的随意性,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七是网络直播平台。2016年被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泛生活类直播开始流行,直播内容在法律条框内相对自由。中国传媒大学做过一项调查,调查显示,25%的在校大学生有参与过直播。
三、大学生非理性网络宣泄的成因
(一)虚拟网络提供了可能性
虚拟网络给大学生网上自由发表言论提供了条件,它具有不同于传统播媒介的显著特点。
1. 虚拟网络具有开放性
不管是谁都可以在网上传播信息,并且不需要任何物质条件和资格。随着各种博客、论坛、社交APP,微信、直播平台的蓬勃发展,使普通人也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可以有效的传播,这样使得人们在网络上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
2. 虚拟网络还具有匿名性
报纸、电视等这些传统媒体都是需要实名表达,根本不可能存在匿名表达的情况。然而在网络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上,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不用担心被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
(二)大学生个人因素
1. 学业压力
大学生的课程表面上看似容易,课业负担也比较轻,但是要想取得好成绩也并不容易,再加上近年来大学生的考试和评分制度在不断改革,如果疏忽大意也很容易造成考试不及格、重修的局面,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取消学位和勒令退学。另外对于那些想考研究生的同学来说还面临着一种压力,那就是近年来考研热不断升温,竞争日益加剧。为了争夺有限的研究生名额,考研大军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2. 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来讲必不可少。但是由于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应试教育、家庭因素和网络因素等诸多原因,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很多困惑,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会给他们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由于承受不了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许多大学生往往选择虚拟网络中寻找慰藉或者发泄自己的情绪和不满,甚至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3. 情感困惑和危机
据一项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 有超过60%的大学生为情感问题所困惑。大学生处于成人初期,虽然已经脱离了孩子的群体,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其典型的心理表现为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易采取极端立场[2]。尤其在戀爱情感问题的处理上,恋爱多元化,恋爱目的不纯粹,内心承受失恋的能力较弱等成为“90后”大学生恋爱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现状[3]。面对情感困惑和危机,大学生更愿意选择网上进行内心情感的诉说。
4. 就业压力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來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而网络成为他们发泄压力最佳途径之一。
(三)学校责任
由于在学业、人际关系、就业、情感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新生代大学生往往求助于网络来发泄情绪和不满,网络中大学生非理性发泄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对于学校而言,对大学生群体进入网络世界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理论研究,导致大学生缺少理性宣泄的方法指导。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困惑时,具体实施者由于场地,知识水平,经验等方面的不足,效果欠缺,往往不能及时解决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问题,才导致大学生缺少理性宣泄渠道转而在网络中非理性宣泄。另外,学校也缺乏网络思想教育和对网络舆情的监控,不能及时有效制止大学生的非理性网络行为。
(四)家庭责任
大学生非理性网络宣泄问题的出现不仅仅跟学校教育有关,家庭教育不重视也是重要因素。一方面,部分家长认为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对子女上网缺乏监控和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忙于工作,缺乏跟子女的沟通交流,对于子女面临的学业、心理、情感等问题,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这些大学生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爱和温暖,只好在网络世界里寻找相应需求的宣泄,更甚者通过非理性宣泄替代。另外,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专家指出,很多独生子女具有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对这一群体家庭教育不当也是导致大学生非理性网络宣泄问题频发的又一诱因。
四、高校管理中应对大学生非理性网络宣泄的措施
造成大学生非理性网络宣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大学生的网络非理性行为大多数是自发的,盲从的,缺乏正确引导。站在高校管理的角度,本文重点从高校、任课教师和辅导员三个层次进行正确引导。
高校要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舆情收集途径,能够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深入班级,深入社团,深入宿舍,特别是那些问题多,矛盾尖锐的地方,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状况,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发展趋势。对学生的意见和要求进行理性分析,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有针对性地改造和指导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另外,高校要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反映意见、表达诉求、解决争议等的途径和方法,畅通学生诉求表达渠道,比如举办学生论坛、畅通学生热线、增设学生意见箱、建立学生倾诉室等等。对于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高校没有必要回避这些问题,可以发挥高校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积极讨论,使他们能够合理表达个人诉求和意见。高校还应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教育学生不能在互联网上随意发表言论,让学生了解网络道德规范,并明白应通过正当的渠道和合法的程序表达诉求,从而引导他们理性看待问题。
大学任课教师,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法律基础三门公共课的教师,可以发挥课堂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课堂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开设“大学生非理性网络行为专题讲座”,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提倡文明上网,加强自律,提高网上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增加有关如何正确认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如何科学正确地利用网络的内容,引导大学生透过网络现象正确认识网络本质;在法律基础课程中讲解我国互联网方面的一些法律法规,普及网络法律法规,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合法言行。
加强网络思想教育。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面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尤其是非理性舆论,高校辅导员应该与时俱进,把网络空间也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高校辅导员应主动出击,及时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空间要理性发言,不随意散播和转发谣言。其次,对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干预,进而帮助解决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屮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另外,高校辅导员应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择业教育相结合,让大学生了解就业择业政策法规,及时地了解与解答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现顺利就业,预防因就业问题而导致的大学生非理性的网络情绪宣泄和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新媒体/6206.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98.
[3]刘一达,李婷婷.“90后”大学生恋爱现状及特点分析[J].青年科学,2012(10).
[4]张朋艳.大学生网络负面情绪分析及对策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3.
[5]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朱莉.网络非理性宣泄的舆论引导和管理[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