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奇
位于河北省北部的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曾是“千里松林”,却也曾经是“茫茫荒原”。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林场人以敢教荒漠变绿海的斗志,用血汗和智慧践行忠诚于党、奋斗为民的誓言,在美丽高岭上铸起一座永远的綠色丰碑,形成了“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精神跨越历史时空,闪耀着三种“颜色”,它也是塞罕坝人最光彩照人、浸润心灵的色彩。
一、红色忠诚照亮使命初心
今天的塞罕坝,视觉是绿色的,而精神是红色的。红色忠诚是“理想坚定骨头硬”的满腔赤诚。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塞罕坝人的理想就是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信念就是一定要让荒原披上绿装。
为了这个理想,年仅19岁的孟继芝在坝上护林被冻僵从而永远失去了双腿;曾经6个正值年少的女同学放弃高考,立志将青春献给塞罕坝的壮丽事业;技术副场长张启恩在造林中致残,一生与拐杖和轮椅为伴……
昔日“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茫茫荒原变成苍翠林海,不变的却是塞罕坝人对党和人民的满腔赤诚。如今,林场有80后、90后职工将近300人。比起林一代、林二代,虽说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林三代们仍然需要在冰天雪地、蚊叮虫咬的深山里作业,需要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和苦闷。但是,塞罕坝的年轻人很少辞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深受老一代务林人影响,都把这片林子当作终生的事业,都把完成好党交给的任务当作人生的追求。
二、绿色追求绽放人间奇迹
塞罕坝人身上的精神底蕴,缘自朴实无华、执著坚定的绿色追求,一代代林场人躬耕不息,奋斗接力,创造了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这种绿色追求,坚定了让沙漠成绿洲、变荒原为林海的决心意志。创业之初缺粮少房,交通闭塞,冬季大雪封山没有粮食,党员骨干就带领职工边植树边种地,造林不成功就组织开展技术攻坚,外调苗木不能用就建苗圃育苗……
如今,塞罕坝每年释放氧气55万吨,为京津地区输送相当于近10个西湖的蓄水量。几代塞罕坝人以“使命至上”的崇高追求,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答卷。这种绿色追求,催生了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不懈奋斗。塞罕坝精神展现的是一种坚守,一任接着一任干,任任都有新贡献,一张蓝图绘到底。他们以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万顷林海,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现在的80%,使塞罕坝长成了华北地区人工林规模最大、长势最好、生态环境最优、经济效益较高的绿色明珠。这种绿色追求,成就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塞罕坝林场确立了京津生态屏障、森林资源宝库、生态旅游胜地、和谐富庶家园的发展定位,实施生态立场、营林强场、产业富场、人才兴场、文化靓场的五大发展战略。通过努力,实现了山上山下双轨办公、山里山外两地生活的工作生活目标。完成了七星湖湿地公园、木兰秋文化园、塞罕塔等建设工程,成为环京津地区最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三、金色担当闪耀党性光辉
金色担当来自冲锋在前的表率。塞罕坝林场的共产党人就是一块块闪耀党性光辉的“金子”。他们是砥柱中流的时代先锋,也是创造绿色奇迹的不竭动力。塞罕坝生存条件恶劣,年均积雪长达7个月,党员干部和群众一块吃黑莜面、喝冰雪水、住马架子、睡地窨子。首任场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把家从承德、北京等城市搬到了塞罕坝,带领林场员工吃住在山上,大干两天两夜栽树;为解决造林成活率低的难题,老书记王尚海跑遍了塞罕坝却无暇顾及家人,小儿子发高烧引发小儿麻痹落下终生残疾……塞罕坝的党员干部把责任扛在肩上,树立了为事业担当、为人民造福的好样子。
金色担当来自攻坚克难的创业劲头。塞罕坝曾经突遇特大雨凇灾害,20万亩树木被毁,也曾经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12万亩树木旱死。在超乎寻常的困难面前,塞罕坝人迎难而上、改进技术,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人称“特号锅炉”的张启恩工作起来不要命,带领技术人员研究改进了广为应用的全光育苗法、三锹半植苗法;技术员李兴源刻苦钻研三年,成功引种了耐寒耐旱的樟子松,成为塞罕坝的第二大树种。金色担当来自无怨无悔的责任操守。坚守了11年望海楼的老两口刘军与齐淑艳,每天的工作就是登高、望、记录、汇报,每隔15分钟就要望一次,一天望96次,一年28000多次,上百万亩的塞罕坝林场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林场原副场长王凤明为抢救一位清理水井的遇险工人不幸以身殉职。塞罕坝林场三代人用生命和崇高谱写了可歌可泣、催人泪下的奉献华章。
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历史的如椽巨笔,为我们留下了“塞罕坝”这段充满正能量的记录,在美丽高岭上铸起了一座永远的绿色丰碑。
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以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