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侠
党内称谓,看似小事,实则不然,是党内政治生态健康与否的一枚透视镜。《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要求,“坚持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党内一律称同志。”“同志”一词在《准则》里予以明确规定,可以说是还党内称谓其本来的味道。
“同志”一词在我国古语中已有踪迹可循。《礼记》记载:“同窗为朋,同志为友”。其内涵如左丘明《国语·晋语四》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顾名思义,“同志”的本义即是志趣相投的人。到了近现代,“同志”成为政党内部成员之间的称呼,既表示志同道合,又表明相互之间平等的地位。如孙中山在总理遗嘱中发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著名口号。将“同志”作为党内称谓,我们在建党之时就明确了。党的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受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同志”成为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表达彼此间共同理想信念的最庄严称谓。
但是,曾几何时,不少地方,不同场合,党政机关也好,企事业单位也罢,各种非“同志”的称呼开始蔓延,变得庸俗化、江湖气、低级趣味起来。比如,明明在党内的职务是党委(党组)书记,却非要有人将其称为“老板”“老大”,甚至直呼“一号”。如此称谓,呼者心有媚上,听者无比受用,甚至转而报之一句“哥们”“兄弟”,以示对下属之“亲热”。这样的称谓,潜藏着使公权力走向异化、私人化的隐患,将共同服务于人民的党内同志关系逐渐演化成雇佣关系、交换关系、金钱关系、人身依附关系等等。这样的党内称谓久而久之,疏离了党内平等的同志关系,破坏了党内政治生态,损害了人民公仆形象,更给党内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铺好了温床,做下了铺垫。所以,这种变味的党内称谓,真正要不得。
党内称谓对于怀有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共产党人来说,其实有着丰富的政治内涵。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尊敬和爱戴,在党内的文件中开始出现职务称呼。针对此现象,1959年8月,毛泽东就党内称谓问题提出,“建议:一律称某某同志。”1965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要求“今后對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互称同志”。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份专门就党内称谓问题而作出的正式规定。1984年4月,武汉冶金设备制造厂职工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信中直接称呼邓小平为“小平同志”,并且还有一句话:“小平同志:我这样的称呼,若有不妥之处,请给予责备。”邓小平批示道:“头一次看到这样的称呼,我很喜欢!”可见,党内互称“同志”,表达的是共产党人之间平等的身份关系认定。“党内一律称同志”,既是党在革命战争中继承下来的优良传统,更是当前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规矩、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
党内政治生态要山清水秀,首先就要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行动起来,真正落实《准则》。因此,要让党内称谓得以回归“正味”,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干事创业上,“撸起袖子加油干”,做好人民的公仆,“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责任编辑:孙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