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观点、立场和方法

2017-05-30 10:48敬海新
知与行 2017年10期
关键词:讲话观点方法

敬海新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改革开放、实干兴邦、群众路线、反腐倡廉等内容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内容涉及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等领域,他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 构成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要掌握系列重要讲话的精髓和实质,就要理解和把握系列重要讲话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全面把握系列重要讲话的思想观点要坚持三个维度:一是历史维度,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要历史地看待其继承推进;二是发展维度,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思想观点,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要发展地评价其开放创新;三是系统维度,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形成了以中国梦为目标、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战略设计、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目的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要系统地把握其整个体系。要深刻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就要准确把握系列重要讲话的立场,深刻认识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所体现的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和实践第一的立场;就要努力掌握系列重要讲话的方法,努力掌握讲话中所蕴含的正确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用于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关键词]习近平;讲话;观点;方法

[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7)10-0012-05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改革开放、实干兴邦、群众路线、反腐倡廉等内容发表了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进程,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关键是要深刻读懂讲话的丰富内容,理解讲话所蕴含的立场,努力掌握讲话中的正确方法。

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观点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一个包括纲领、目标、保障、主题、动力等在内的有机联系的理论体系,我们要全面地、系统地、发展地分析把握。同时,也要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去解读,准确把握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贡献、理论创新和对实践创新的推动。

(一)总纲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关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政治问题,是贯穿系列重要讲话的主线,也是总书记全部重要讲话的聚焦点、着力點和落脚点。2016年7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核”是什么?2013年1月5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同志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坚持原则发表重要讲话,他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1]。他认为,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否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就会变质,就会丢掉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内核。习近平同志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在两个领域:在经济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在政治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二)目标: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蓝图

中国梦是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后提出的重要思想,围绕中国梦,他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这些内容包括:中国梦的政治历史背景;中国梦的内涵、本质和特征;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历史途径;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梦与世界梦的联系等。中国梦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中国梦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新蓝图的勾画;中国梦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的宏伟规划;中国梦为解决现实问题提出思路。习近平同志认为,中国梦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所以最能汇聚人心、达成共识。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上的一个历史关键时期,中国梦的提出有利于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激昂士气、砥砺壮志。

(三)主题: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奠定中国模式的基础。习近平同志认为,经济建设仍然是党的中心工作,发展仍是中国当前的最主要任务,“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他用“新常态”来概括当前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同时针对社会上对“新常态”概念的曲解、误解乃至滥用,进行了澄清,认为理解新常态要把握三个方面:其一,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其二,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要往里装;其三,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二是以政治建设坚定中国道路的自信。坚持政治制度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坚持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尚法用法的氛围;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用制度来管事管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发展。三是以文化建设提升中国发展的底蕴。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切实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四是以社会建设彰显中國发展的价值。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奋斗目标。努力做好民生各项事业,打赢扶贫攻坚战。五是以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发展的质量。提出辩证的、系统的生态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生态红线的底线观,生态红利的民生观等思想。总结习近平同志五位一体的建设思想,在经济上强调“稳”,在政治上强调“硬”,在文化上强调“导”,在社会上强调“聚”,在生态上强调“美”。

(四)保障:以党的建设构筑坚强的领导核心

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是坚定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补好精神上的“钙”,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显著;二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着力培育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党的组织建设取得新进展;三是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坚决打好打赢作风建设游击战和阵地战;四是老虎苍蝇一起抓,以零容忍态度反对腐败,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显著成绩;五是积极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大大提高了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五)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显著的特征,当前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全党上下要坚定改革信心,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习近平同志以勇毅跨越千难万险,以改革塑造时代最鲜明的特质。他分别在2013年12月30日、2014年1月24日、2月27日、3月15日担任关乎我国发展命运的关键领域改革的领导角色,即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和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最强有力的顶层设计。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判定新形势下改革成败的“四个有利于”的标准,即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四个有利于”新改革标准的提出进一步廓清了改革的方向,也提供了一种判定改革成败的重要依据和方法论。

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立场

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地,人们的思想行为总是被一定立场所主导。立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持的态度,立场直接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价值评价。对同一事物的感受评价情意不同的背后正是立场作用的结果。习近平同志认为,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2]。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立场包括:

(一)国家利益至上

一是体现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比利时的布鲁日欧洲学院面对西方政要发表演讲指出,中国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正是源自于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以及独特的基本国情。要坚持制度自信,就要在政治制度模式上,“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3] 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发表了著名的“鞋子论”。他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一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二是体现在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坚定决心。他在APEC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中国绝不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指望中国吞下损害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的想法只能是痴心妄想和痴人说梦。三是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抱负雄心。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起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他首提中国梦,把中国梦概括为“两个一百年”并表达了实现伟大梦想的坚定信心,即坚信,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和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一定能够变为现实[4]。

(二)以人民为中心

突出表现为亲民爱民,也是总书记理想人格的理论品质和政治情怀的集中体现。一要心中装有人民。他在《之江新语——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中谈道:“一个党员,如果与群众距离远了,就与党拉开了距离;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5]139二要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他在《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群众》一文中用了三个典故:“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以百姓之心为心”,表达了总书记对老百姓的拳拳之心和眷顾之情,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施政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举行座谈时指出:“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选择从政就不要在从政中发财,选择发财就去合法发财。”三要学会做群众工作。他认为,做好群众工作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

(三)实践第一

这体现了他彻底的唯物论立场和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践行。坚持实践第一,就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不兴伪事兴务实》中谈道:“牡丹花好空人目,枣花虽小结实成”[5]240。为政之道,贵在实干。他送给自己的格言是:“老实做人,扎实做事;不事张扬,只求实绩;勿忘人民,甘作奉献;鞠躬尽瘁,奋发有为。”坚持实践第一,一要讲实情。他在分析我们有些决策的针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原因时指出,根子还是在于调查研究少了一点儿。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要拜人民为师,虚心向人民求教。坚持实践第一,二要办实事。他指出:“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党的优良传统。他在《之江新语》中谈道:领导干部要想真正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一点“影”、留下一点“声”、留下一点印象,就要精心謀事、潜心干事,努力为人民群众多作贡献,而绝不能靠作秀、取宠、讨巧,博取一些廉价的掌声[5]25。2016年5月25日,他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越是困难大、矛盾多,越需要埋头苦干的真把式,雷厉风行的快把式,追求卓越的好把式,而不是坐而论道的假把式,拖拖拉拉的软把式,弄虚作假的歪把式。”坚持实践第一,三要求实效。他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有坚持不懈的韧劲,一件接着一件办,不要贪多嚼不烂,不要狗熊掰棒子,眼大肚子小。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不能虎头蛇尾。我们要一诺千金,说到就要做到。”

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方法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蕴含着科学的方法论,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比如,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搞试点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要讲究领导艺术,要学会十指弹琴,处理好三对时间关系,要善于抓典型等,为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方法指导。

(一)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把事情想好

就是坚持正确的思维方法,树立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一是培育战略思维把握全局立足长远。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处理国际问题要培养战略眼光,增强战略定力。二是培育辩证思维抓住本质把握规律。他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时,强调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阐述全面深化改革时,强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在看待国际问题时,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三是培育历史思维洞察逻辑顺应必然。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从历史中汲取执政营养,从历史中梳理发展规律。四是培育創新思维深化改革开拓创新。要破除迷信和墨守成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创新驱动是社会前进发展的动力: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五是培育底线思维掌握主动顺势而为。在实践工作中,要守住为人做官的底线,守住经济增长的底线,守住民生工作的底线,守住生态安全的底线,守住社会稳定的底線。

(二)掌握正确的领导方法,把领导当好

1.亲民乐民密切联系群众的方法。在正定,吃食堂“大锅饭”拉家常问寒暖;在广东,车队出行不封路不清场与市民相伴而行;在甘肃、在河北,喝凉水吃土豆盘腿唠嗑其乐融融。

2.自信笃定运筹帷幄举止若定。《凤凰大参考》在分析“习近平的领导力从何而来?”这个问题时指出,无论对内还是对外,他所展现的力量与智慧让人折服,领导力正日益令人瞩目。外界看到中国正希望建立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且有别于美国的外交、经济和军事影响力的网络。总书记在处理国内外重大问题时,充满坚毅、自信,充分彰显了一个大国领导人的风范和人格魅力。

3.刚柔并济宽严相济的处世之道。“刚”体现在作风硬朗,刚直不阿,颇具铁腕风格。在宁德清房治吏:“有时候拍桌子是必要的,拍桌子比不拍桌子好”;严格要求家人:“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告诫官员干部:“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整治党内作风:“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掀起反腐风暴:“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等等。“柔”体现在有情有义,性情率真,真诚坦然。自费为农民朋友治疗腿疾体现了不忘“一饭之恩”的重情重义;撰文深情怀念草根作家贾大山纪念和而不同的友谊;常念亲情重视孝道,以身示范,倡导好家风。他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作为国家领导人,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成为良好家风的楷模。

4.民主开明虚怀若谷善待批评。一方面,总书记特别强调增强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重大问题的决策需要首先建立在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他认为,要拜人民为师,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还需要充分发扬民主传统和民主作风,特别是在决策过程中民主更是必不可少的机制和环节,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容得下尖锐批评,从善如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把事情做好

1.调查研究的方法。习近平同志指出,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一项决策做出后,光靠从会议到会议、从文件到文件,是不行的,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好措施、好办法是从群众中来的。我们解决矛盾和问题,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群众为师,就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那么,调研的重点在哪儿?习近平同志指出,基层、群众、重要典型和困难的地方,更要成为调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2.持之以恒务求实效。他提倡在工作中要有一种钉钉子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感人事迹做出的重要指示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几代塞罕坝人面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无情现实,积极发扬了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精神,如今塞罕坝荒漠变青山,山清水秀,绿树成荫,成为林的海洋、河的源头,花的世界、鸟的天堂,这个生态奇迹无疑正是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钉钉子精神的最好诠释。

3.找准方向精准发力。他认为,改革一定要精准发力,在中央深改组第十五次会议上指出:“提高改革精确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在中央深改组第十七次会议上指出:“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2016年两会,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因此,打好扶贫攻坚战必须实行精准扶贫,扶贫政策必须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因贫困类型,而精准实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使党的扶贫政策真正惠及人民群众。

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就在于有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我们不仅要全面地、系统地、发展地把握讲话的主要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更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讲话中所蕴含的立场、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重大社会实践问题,积极发挥理论创新成果对实践创新的巨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EB/OL].人民网,2015-07-27.

[2]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7):17-24.

[3]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EB/OL].新华网,2013-10-08.

[4]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EB/OL].新华网,2012-11-29.

[5]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徐雪野〕

猜你喜欢
讲话观点方法
“注水”讲话
观点
国旗下的讲话
男朋友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