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宁
我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在告诉我们读书应该慢慢读,细细品。
慢慢读,是说读一篇美文,一本好书,要一边读,一边想。要想一想,文章在写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又是怎么来写的。有些经典的语句、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能够背下来更好。
细细品,是说读一篇美文,一本好书,还要做到一边读,一边进行勾画、批注。哪里写得好,哪里觉得有所思、有所得,哪里觉得有疑惑……这些都可以在书页的空白处简单圈画、记录。还可以做点摘抄,写写提要,甚至记录自己对这篇文章,这本书的看法、评价。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先人读书的宝贵经验。毛泽东主席读《二十四史》,就曾写下了大量的批注。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对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进行了点评。金圣叹点评版的《水浒传》流传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推崇,一直是畅销书籍。
学习先人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就要注意在平時读书的时候,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四年级的时候,语文书里曾经特别提到过做批注的方法,我们来回顾一下。
读书时做做记号,可以帮助你理解书的内容,收到加深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还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积累资料,便于今后查找、运用。
当然,除了这些做记号的方式,我们还可以有属于自己的标记。欢迎你将自己在读书时所做的勾画、批注拍照发给我们,共同交流。
不动笔墨不读书,除了读书做记号以外,我们还可以写写读后感。一本好书,一定会给读者带来很多丰富的感受。你们最近看过哪些课外读物,有哪些内容想和同学们分享呢?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这种感受记下来,并和大家交流,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更大的进步。
那么,读完一本书我们怎么去写读后感呢?读后感,关键是从什么角度去写“感”。在这里,我们教大家从“内容情节”“人物形象”“词句品析”几个方面去抒发自己的感受。
比如,作家丁立梅读了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就对诗中描绘的故事展开了想象。
一场大雪,搓棉扯絮般地飘着,已飘了一整天了,白了苍山白了小屋。小屋的男主人,狩猎去了,他顶着风雪晚归。肩上扛着长矛,应该挑着一两只野兔,算是丰收了。他咯吱咯吱踩着积雪,放眼处都是雪啊,一片白茫茫。却在白茫茫里,远远望见,一点灯光,如暗夜里的一颗星。那是守候着他的家人,没睡呢。他知道,家人会给他端上一碗热热的汤。他的心里,是怎样一暖,脚步不由得加快。
近了,近了,褐色的柴门,在白雪地里,变得显眼极了。还有那卧着的大黄狗,听到主人的脚步声,它老远就欢叫着迎上去。柴门“吱哑”一声开了,屋内的人,已站到门口,笑吟吟道:“回来了?”然后接过他的长矛和猎物去,一边帮他拍打着身上的积雪。一个世界的冰寒,被搅动出一团的温馨来。
——《看雪》
对内容情节的遐想,让我们进入了文字之中,与书中的世界交流,与文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在《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也非常喜欢鲁滨逊这个人物。我想象中的鲁滨逊是这个样子的:身着羊皮短衣短裤,腰间别一把小锯、一把斧子,肩上挂着弹药袋子,背上背一个筐子,挂一支鸟枪,头顶撑一把又丑又笨的羊皮伞……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像鲁滨逊那样的人,一个探索者,一个发明家,一个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人。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这就是小作者在读了《鲁滨逊漂流记》后,对主人公的形象的想象。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内容的不断丰富,书中的人物形象在我们眼中也会不断丰满起来。这些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定会触动我们的心弦,我们可以用笔记下此时此刻的内心感动。
文章用词的精妙之处也是我们应该驻足揣摩的。这样的揣摩,会让我们学到更多遣词造句的本领。
一切艺术品都忌做作,最美的字句都要出之自然,好像天衣无缝,才经得起时间考验而能传世久远。比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但写长江中赤壁的夜景,历历在目,而且也写尽了一切兼有幽远、崇高与寒意的夜景;同时两句话说得多么平易,真叫做“天籁”!
——《傅雷家书》
作家傅雷,读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八个字,细细揣摩之后,拍案叫绝。为什么这八个字好呢?因为这八个字浑然天成,韵味无穷。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我们拿起笔,开始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