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珑
说到汉字和书法艺术的起源,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开始探索汉字的起源了。历史上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大体有三种:结绳记事说、仓颉造字说、起一成文说。文字学家一般认为,汉字大约形成于夏代,夏商之际形成了较完整的文字体系。现存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正是从它们起步的。
甲骨文因契刻在龟甲、兽骨之上,故而得名。它曾隐匿于世几千年,直到1899年清朝末年,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无意中在他所服用的中药里,发现一味叫“龙骨”的药上刻有类似文字的符号,才逐渐揭开甲骨文的神秘面纱。王懿荣也因为是鉴定甲骨文的第一人,所以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甲骨文存世数量少,但已经形成了比较严密的文字体系。在结构上,甲骨文的形体源于客观事物的图像,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笔画上,甲骨文因为多为刀刻,所以笔画多呈现尖起笔和尖收笔,中间段稍粗圆。除此之外,因為甲骨文的载体——兽骨的质地不一,所以笔画有粗有细,有锐笔,也有钝笔。
著名书法家潘主兰先生毕生致力于甲骨文的研究,创作了大量的甲骨文书法作品。他的这幅《题寿山石二绝》,运笔如刀,高雅古朴。甲骨文的结构保留着浓郁的图画性,显得活泼多变,如作品中第四行的前三个字;有的字又有强烈的对称性,显得严谨而有装饰意味,如作品第一行的前三个字。甲骨文书法作品的章法、文字大小错落有致,根据每个字的笔画多少,字形的大小也随之变化,但全篇总有一气呵成、前后呼应的效果。
甲骨文是文字发展初期的文字,没有很严谨的笔画和字形要求,保持一种天真的心态来书写,更容易表现出它的浪漫多姿和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