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远闻
摘 要:英语教学经历了几次重大改革后,思辨教育已经成为当下改革的重中之重,地方高校对于思辨教学仍持观望、等待态度,或缺少强烈的改革意识或唯恐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和挑战。在英语教学中,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理论证指导實践的能力是地方高校英语教学走出目前英语教育“倦怠”的新思路。思辨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思辨的结果,将思辨融入大学英语促进英语有效教学。
关键词:英语;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2-0116-02
Abstract: In English teaching after several major reforms, speculative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top priority of reform, but the local colleges' attitude for speculative teaching is still waiting, lack of a strong sense of reform or fears to bring inconvenience and challenges to teaching. In English teaching, cultivating non-English major students' ability to ask questions, analyze problems, solve the problem, argue reasonably to guide practice ability is the new way through which local universities walk out of the "Burnout" in English education. Speculation is the precondition of innovation; innovation is the result of speculation. Blending specul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effectively promotes English teaching.
Keywords: English; education; reform
一、概述
《礼记·中庸》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行之。” 意思是说:广博地学习,详尽地提问,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切实地实行。可见早在春秋时代,古人就已经意识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重要性。思辨能力的理论基于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反思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指“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Paul & Elder 2006:20)。近年来“思辨”一词时常出现在国内的学术期刊上,国内学者们对“思辨”(critical thinking)的关注不断升温,对其定义各有千秋。
本文所要探讨的思辨能力指的是:运用合理的逻辑和论述,敢于质疑已有观点,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综合评价问题,形成最终结论的能力。这种能力应该是大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但很多地方性高校的大学生已经丧失了这种思维能力。
二、急需在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展开思辨教育
纵观近年来有关英语思辨教育的文章,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思辨教育讨论甚少,作为英语学习主体的大学英语学生的思辨教育急待提上日程。目前,国内知名学府早已经开始了思辨与英语教学相容的教学探索;地方高校对于思辨教学仍持观望、等待态度,或缺少强烈的改革意识或唯恐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和挑战。据调查,作者所在的大连地区,共有20多所二本以上高校,真正开展英语教育改革和计划明年开始改革的高校各有一所,绝大部分学校在“等”。面对地方高校中英语教育的困顿,英语教育者们需要“改变”,“变”则“通”,“通”则“达”。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依托正是思辨能力。纵观中国的教育体制,学生们从小到大接受到的是学习和继承,患有明显的“思辨缺失症”。越是这样,了解、思考、沟通、辨别、归纳总结的能力越难能可贵。可是国内少有大学把讲座和课堂讨论作为主要课程设置,一方面因为绝大多数老师担心这样的设置会增加对课堂掌控的难度,备课的强度,时常还要面对学生对自己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思辨能力的挑战,老师们不主动面对这种变革,仍沿习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灌输式教学。另一方面因为当把课堂的主动权交于学生时,学生多数会质疑课堂知识的信息量的大小,有效时间的产出率,此外课后主动学习,查阅资料的时间会增多,这与他们根深蒂固的接受式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尤其那些学习“懒惰症”患者更是从心底里抵触这种变化,造成课堂两极分化,部分学生适应这种培养积极思维,创造性的教学,进步明显,而另一部分学生正相反,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游离在两者之间,感觉英语课堂不过如此。
据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一些中国教师过分强调应试教育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这是以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为代价的(纽约时报中文网,2016)。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社会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出新一代的高技能工作者,这有助于推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为经济增长的放缓提供解决方案。在知识爆炸时代,如果我们仍旧将重点放在知识点的传授与考核上,很可能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还未毕业就已经过时。
从黄源深教授1998年提出“思辨缺席症”这一概念至今将近20年,从最初的外语界对此提法不以为然到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实践。面对英语教育的“疲软”现状,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几次改革,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已经纳入了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战略任务之一,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也要将思辨能力培养写进教学大纲。学生们“腹有诗书”之外,还要会思考,敢提问,会合乎逻辑地组织思想,这样的英语教育才能达到应用的目的。因此,我们的英语思辨教育刻不容缓。
三、英语思辨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在目前英语教育改革思路指引下,高校正在减少大学英语课授课学时和学分,将非专业的英语教学从技能型逐渐转向思辨型教育正顺应了这一改革趋势。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分析这一转变的可行性:学生层面、教师层面、教育趋势。
(一)学生层面
语言学习不是最终的目的,语言只是一种学习的手段,是一种进行继续教育的媒介。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多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始终把听、说、读、写、译当作培养的重点,在英语课堂上缺乏批判性思维教育培养,在此种环境下,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把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当做学习的终极目标。经历了残酷的高考激烈竞争后拿到大学入场券的学生面对大学英语学习产生了“英语学习倦怠症”,蔡基刚(2010)认为这种现象归因于教学目标定位错误和学习内容重复。作者认为除了这两种原因之外,课程内容老旧,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设计没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作者对本校117名A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8份,86%的同学认为“在英语课中,有必要增设英语思辨内容,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开设仅半年的英语演讲课的反思日记中,14级通信专业的家丽同学写到:“在每次准备演讲时,搜集资料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同时意識到了坚持英语阅读,批判性接受信息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演讲更有深意,才能使自己更自信。”14级酒店管理专业的翔宇同学写到:“通过英语与辩论学习,一方面提高了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我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注重口语能力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我也学习了一些演讲与辩论时说服人的技巧与注意事项,这些能力的提高在未来与人沟通中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从以上摘引的部分学生日志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期盼这种授课形式,期待“精神”活跃的思考,学生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可以自我引导,可以积极解析、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估,他们的能力远在老师的预想之外。
(二)教师层面
由于语言技能的培养一直是英语教育的首要任务,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老师长期教授大学英语课程,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当做指挥棒。长此以往,教师思维禁锢在听、说、读、写、译的考试模式中,年复一年的重复性工作使大部分老师产生了“职业倦怠感”,感到工作乏味,知识面狭窄,思维枯竭,老师们甚至有种身心皆被“掏空”的感觉,对工作提不起兴趣,讨厌上讲台; 他们的科研没有切入点,教学水平驻足不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渴望突破,迎接挑战,改变这种毫无声色的工作状态。
借助思辨教育的介入,我们可以把思辨能力融入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分为两类:思辨型全新课程和思辨型依托课程。思辨型全新课程可以完全脱离大学英语课程,使用全新教材或讲义,与四、六级考试完全无关,学生通过必修或选修这门课程可以更好、更系统地得到思辩技能培训。思辨型依托课程可以将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基础,弱化四、六考试的引导作用,将思辨技能培养融入到大学英语教材的教学中,在语言技能的学习中创造思辨环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辨意识、思辨知识、思辨方法、思辨能力、思辨素养(彭青龙等,2013)。
(三)教育趋势
教育改革要改变“真理<->谬误”的简单思维方式,从深层次解决教育的核心问题,将学生的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果敢等思辨情感特质挖掘出来(文秋芳,2009)。使学习从记忆或拷贝“科学真理”的过程转变为探索和发现以及创造的过程。教育研究者们已经认识到目前教育的症结所在,已经在切实探索、研究、提出改革。大学生思辨力的整体提高虽然比较缓慢,不可能一蹴而就(文秋芳,2015),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教育呼唤批判性思维。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解析思辨的定义及构成要素,分析思辨教育的现状,从学生、教师以及教育前景三个角度探讨了将英语思辨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非专业英语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的重任,虽然思辨训练的道路很漫长,教育成果并非即时显现,但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辨力作为教育目标,这种具有综合性、迁移性、系统性的能力能够让学生终生收益(文秋芳,2012)。所以,在高校将思辨力培养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参考文献
[1]Paul R& ElderL.Critical Thinking:Learn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M].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2006.
[2]赫海威.中国高等教育困局: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去哪儿了[DB/OL].纽约时报中文网,2016.
[3]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4]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306-307.
[5]孙有中,彭青龙,等.创新英语专业测评体系,引领学生思辨能力发展[J].中国外语,2013,1.
[6]文秋芳,孙 .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FLTRP),2015(3).
[7]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