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玺渊
摘 要:本文以贵州省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建立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7个经济发展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2个主成分,计算出两个主成分的得分值,对贵州省9个地级市的城市经济发展得分进行综合排序。得出贵阳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贵州省的领先地位,遵义、六盘水城市的经济发展迅速;毕节市、黔南州、黔东南州、黔西南州、安顺市、铜仁市等6个城市经济发展缓慢的结论。关键词:地级市 经济发展水平 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6(c)-144-02
1 引言
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省不断探索符合省情的经济发展道路,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贵州省的整体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贵州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探讨其成因,对于进一步提高贵州的整体经济实力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1]是衡量一个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居民生活、城市经济规模以及经济结构比重等的重要指标。因此,评价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选取的指標要能反应城市经济规模,居民生活水平以及经济结构比重等。本文主要选取衡量经济规模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各市(州)的生产总值GDP(X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2)、税收收入(X3)、居民年平均工资(X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5),以及反映经济结构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X6)、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7)共7个指标[2]作为评级指标,建立评价贵州9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
2 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2.1 样本及数据选取
本文以9个城市为样本来评价贵州省地市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数据选自《贵州省统计年鉴》各市(州)2016年的数据,某些指标通过Excel软件整理得出,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使用SPSS20.0实现。
2.2 评价过程
本文选取的指标为正向指标,对数据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和数量级的差异影响。将上述处理后的样本数据输入SPSS20.0软件中,得到样本KMO抽样充足性检验和巴特莱特球形检验结果,一般情况下认为KMO检验值越接近1越适合做因子分析,本文测得样本KMO值0.504>0.5,适合做因子分析;巴特莱特球形检验用来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样本显著性水平sig值0.00小于0.05,即各变量间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
进一步分析,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1所示。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上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因子F1对X1,X2,X3,X4,X5这五项指标的载荷较高,第一因子主要解释了这五个变量。因此,第一个因子可命名为经济规模与居民生活水平。第一因子的贡献率达到了61.439%,说明这几项指标在评价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时起重要作用。第二个因子F2对X6,X7的载荷较高,第二因子主要解释了这两个变量。因此,第二个因子可命名为经济结构。
从表2可以看出,按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来看,贵阳市是得分第一的城市,遵义市得分第二,六盘水市得分第三,其他城市得分排名依次是毕节市、黔南州、黔东南州、黔西南州、安顺市、铜仁市。与经济规模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排名一致,说明经济规模和居民生活水平对贵州省9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起主要的影响作用。在经济结构方面,六盘水市得分第一,毕节市第二,遵义市第三,而贵阳市排名第八,可见,六盘水市的经济结构相对合理,这与六盘水市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及煤矿业等密不可分。而贵阳市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要着力调节经济结构,提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
除了贵阳市和遵义市,贵州其他7个地级市得分都为负数,而因子分析是在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得分为负,说明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贵州省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尤其是铜仁市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低于贵州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3]。
3 结语
把上述的研究结论与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对照可以发现,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得到的评价结论基本上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贵阳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贵州省的领先地位;遵义、六盘水城市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毕节市、黔南州、黔东南州、黔西南州、安顺市、铜仁市等6个城市经济发展缓慢。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不同的地级市在经济规模、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结构方面的表现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的表现,贵州省政府对各个城市的政策倾向可以不同,如要加大力度推进贵阳旅游资源开发的进程。2012年底贵阳市成功申请成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城市,就是一项很有力的措施。它将促进贵阳的旅游业,加大贵阳市的旅游收入,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调节贵阳市的经济结构,从而提高贵阳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经济发展缓慢的毕节市、黔南州等地级市尤其是铜仁地区,要加大对其的金融支持力度,不仅要积极推动“引银入黔”,更要大力推进“引银入各地级市”等优惠政策,根据不同的侧重点作出不同的经济决策,以更好地发展各地的经济,促进贵州省总体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 刘治彦,付晓东.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评价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10(08).
[2] 钟雪君.基于因子分析的全国部分地级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分析[J].科技视界,2012(35).
[3] 高鹏宵,朱国栋,丁易.山东省17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统计测度与评价[J].科技信息,2005(7).
[4] 王宁,李慧民,谭啸,等.基于因子与聚类分析的中国大城市房地产业发展评价[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