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楷书的发展演变看唐楷之艺术价值

2017-05-30 21:29胡湛
公关世界 2017年2期
关键词:颜真卿楷书书法

胡湛

很久以来,唐楷被看作是中国楷书的最高经典,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但同时,在新时期以来的各大展赛活动中,唐楷始终处于一种被排斥、被拒绝、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当然以唐楷如颜体、欧体为主题的展览除外。是评委的眼光都不好吗?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现象?

要对唐楷的艺术特性及其价值加以认定,我认为有必要先对楷书发展的历程进行一下回顾。只有把唐楷放置在中国书法的历史长河中,放置在丰富的书法艺苑中,以历史和艺术的视野进行对比、鉴别、分析,才能获得准确而清晰的认识。

一、从楷书的发展历程看唐楷之艺术价值

楷书滥觞孕育于汉末。如果从汉代灭亡、三国魏建立算起,经两晋、南北朝、隋,到唐代,其已有399年历史。在这约四百年的历史中,楷书走过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由三国到北魏迁都洛阳之前。人们一般把钟繇看作是楷书之祖。羊欣称钟繇擅三种书:章程书、铭石书、行狎书。这三种书体实际也就是汉末三国时期流行的书体。铭石书是写碑的,章程书是书写奏章公文的,行狎书是写手札信函的。楷书就是由章程书和铭石书这两个途径分别发展而来的:一方面以钟繇为代表的章程书,即由汉简帛书的草写楷化而形成的魏晋小楷;另一方面是由汉隶铭石书直接楷化形成的“爨宝子”体的隶楷。钟、王小楷具有点画凝练、行气分明的特征;铭石书隶楷横画起笔切入、收笔保留隶书露锋上挑,结字呈平画宽结特征。

第二个阶段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至北齐成立前。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加及此前东晋行书楷化的北传,又与铭石书和造像记刊刻需求相结合,形成了斜画紧结的典型魏碑体。这一造像魏碑体影响扩展至各种魏碑、墓志、摩崖等,形成了一个时代的主流风尚。

第三个阶段是北齐时期。北齐高氏于东魏末执掌政权后,为改变北魏末朝政腐败的混乱局面,企图以恢复汉制而兴国。高澄将标志正统文化的《熹平石经》《正始石经》运至邺城,致使北齐初年刻碑成风,出现了北魏以前盛行的石经隶书复兴现象。而社会生活实用对便捷楷书的需求,使业已成熟的魏碑楷书再次与隶书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隶书笔意和平画宽结特征的北齐隶楷书风。

第四个阶段是隋代。隋代在政治大一统的形势下,对三国两晋以来南北朝楷书进行了全面整合。如果说《龙藏寺碑》尚具有综合融汇且丰富性特征的话,那么《苏慈墓志》等则几乎完全趋向于用笔、结字规范化的平直方整。隋代只有37年短暂的历史,却完成了对其前三百六十余年楷书发展的整合。这种整合的完成实际上也宣告了作为交流语言的汉字字体演变的结束。而“隋唐”连称,主要也是因为唐代书法是隋代楷书规整化的延续。

回顾楷书这四个阶段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发展走过了平画宽结、斜画紧结、平画宽结及最后整合的螺旋式发展路径。唐楷书法只是楷书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最后时期,是艺术发展的峰巅,也是体式丰富变化的终结。

二、唐代书法的个性化追求及其影响

唐代楷书从总体特征讲,其体式是方整一致的,区别主要在风格的不同,如欧体峻拔刚劲、虞书温蕴雅致、褚书清劲舒宕、颜体丰厚郁勃、柳体硬朗劲健。特别是在抗击安禄山叛乱的血与火的生命体验中,颜真卿将篆籀笔法和充满张力的“屋漏痕”意象融入楷书,创作出郁勃大气、雄浑刚健、端庄平正的体现儒家精神正大气象的端严大楷,使楷书走向对称、平衡、规范、宏大的巅峰。颜真卿一生书碑甚多,但碑碑风格面貌各异。颜真卿楷书在创造其独特的笔法语言体式外,还兼有写意性——在谨守法则的同时,又表现出从容、洒脱、大气的特征。柳公权则在继承颜体基础上,以“心正则笔正”思想将其技法精细化、瘦硬化,创出了又一种楷书风貌。也就是说,唐楷在承续隋代楷书规范化整合路径上,又走上了书家个人的风格化创造演变时代。

唐代书法理论对笔法、结字法的研究及与创作实践的结合使唐楷用笔、结字更加精细化,使唐楷更加符合对称、平衡等理性审美标准。这种理性美的创造,使其走向书法史上与秦小篆和东汉汉隶审美属性相一致的理性美,而这种美往往是后世难以企及和超越的。

唐楷就像一座高山横亘于唐以后的各代书人面前,学书入门、科举考试、朝廷文书、碑碣书丹、厅堂匾联,都以其为宗法对象,甚至颜、柳、欧成为书法的代名词。但许多书家即使一生都孜孜模拟唐楷某家某帖,却依然不能有所大成。唐代以后于楷书有所成就者,仅宋代苏轼、赵佶及元代赵孟頫等数人而已。清季碑学复兴,在唐楷之外发现北朝丰富灿烂之楷书,才使楷书创作出现张裕钊、赵之谦等碑体楷书名家。20世纪以来,碑学与帖学彼此消长,影响了书坛的主流书风。唐楷虽然仍是当下学书的主要门径,而高品位的展览却没有给它足够的展示空间。

三、以艺术视野审视唐代楷书的局限和可挖掘继承性

当我们反观唐代楷书追求整齐划一的理论和方法时,就会发现其中已经埋下非艺术甚至是反艺术的一些观念,如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说“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徐浩《论书》說“小展令大,大蹙令小,疏肥令密,密瘦令疏”。这种平均主义的结字思想方法岂不将书法的表现导向了平庸?宋代米芾《海岳名言》即明确对此提出针锋相对的批评:“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颠教颜真卿谬论。盖字自有大小相称……”他提倡“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大小各有分,不一伦”。清末康有为于《广艺舟双楫》中也旗帜鲜明地说:“至于有唐,虽设书学,士大夫讲之尤甚。然缵承陈、隋之余,缀其遗绪之一二,不复能变,专讲结构,几若算子,截鹤续凫,整齐过甚。”唐代楷书在追求规整划一的同时,也使其艺术表现性受到了局限。所以当清人如包世臣、康有为等发现南北朝用笔丰富、结体纵横扁方的碑刻时,便不免高呼“卑唐崇魏”的口号了。

艺术的发展是具有古今时序性的。但当人们欣赏和借鉴时,它们又是不分先后古今的。当我们以平等的眼光统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及其后的楷书经典时,不免会被南北朝丰富多姿的楷书艺术所吸引。我们今天发展楷书,不必拘于一家一框,或指定要复兴激活哪些,而是要以感染人、打动人为艺术指向,从各种古典遗迹及古今相关文化传承中汲取营养。在多方取法的基础上,当代书人采用墨色变化、方圆互用、行草楷化等手段,庶几可以探索出当代楷书创变的通途,使其迎来新的发展。

猜你喜欢
颜真卿楷书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大家都是告身帖,為啥你就這么獨特——聊聊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楷书的笔势
楷书
书法欣赏
劝学诗
颜真卿勤学苦练书法
笔道颜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