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植物文化内涵特质及其成因探析

2017-05-30 20:54王锐冯广平包琰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20期
关键词:徽州关系成因

王锐 冯广平 包琰

摘要以徽州(现黄山地区)植物文化为研究对象,立足徽州独特的区域和人文历史现状,以史为鉴,旨在通过前期实地调查取证、植物文化考证积累,科学探寻徽州植物文化丰富的内涵、特质与成因。徽州丰富独特的自然与人文内涵塑造了徽州植物丰富且独特的自然人文内涵,并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延续夺目的生态性等优良特质,它们涵纳了徽州植物的观赏性、科研开发内质及双遗产(古树名木)等鲜明特色。

关键词徽州;植物文化;内涵特质;成因;关系

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20-0250-05

AbstractThe aim participant of this paper is Huizhou plant culture.In terms of the unique area and the state of humanity history,the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various connotations,feature and formation of this culture by relying on the research and previous study on this area.The abundance of Huizhou contributes to the typical nature humanistic connotation and indic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y as well as the features of the times.That means the plant culture not only focuses on the viewing function,but also the areas of science development,culture heritage protection,ecology issues and so on.

Key wordsHuizhou;Plant culture;Connotation trait;Causes;Relationship

中國黄山地区古称徽州。“徽州”之称始于北宋,“宣和三年五月二十四日,诏改歙州为徽州”(宋·罗愿《新安志》)。徽州作为一个罕见而独特的地理、文化单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完整延续并保存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文化运行发展模式,创造了巨大的物质精神财富,发挥过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徽州历史积淀厚重,人才辈出,人文荟萃。徽州学居我国地域文化三大显学之一,内涵丰富,独树一帜,充满魅力。徽州山川绮丽,拥黄山、齐云山、新安江等名山大川,承“东方瑞士”美誉。

丰富的植物资源承载着徽州的历史。徽州地处中亚热带北端属湿润性季风气候,植物区系丰富,植物种类繁多,是安徽省重点林区和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地形环境,重贾崇儒之风,徽商旷世雄厚财力,完备的宗族制度及风水学说影响,加之历史上几无受到战争及大的影响破坏,广泛分布于古村落、私家园林、寺庵、风景名胜区的植物配植、古树名木得到普遍、较好保护。徽州植物,尤其古树名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人文情怀,以其外形古朴、树形多姿,优雅奇特,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成为一道道亮丽独特的徽州风貌[1]。

冯广平先生[2]将“植物文化”定义为“人类与植物的选择关系和协同演化,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以植物为载体和诱因的成果类型和行为方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徽州人在与徽州植物的选择与被选择中演绎着历史。徽州树木文化无疑是徽州植物文化的重要代表和历史表达。古树名木在与人类亲密共处之中,深深融入不同时期徽州人的生产生活,相依相伴,难以割舍。

徽州植物在这个独特的自然地理单元与沉淀深厚、独树一帜的徽州文化不期而遇,相伴而行。笔者拟探讨在植物文化领域形成的突出内涵及鲜明特质及其成因,以及其自然、文化特质存在的历史选择与协同演化关系,并思考其于当下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1徽州植物独特丰富的自然人文内涵

1.1自成体系的立地基础和条件徽州奇特的自然区域特征和条件,通过对徽州历史、文明以及植物立地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成为徽州植物区域属性形成和选择的基础,进而塑造出徽州植物独特、鲜明的地域性自然属性,为徽州植物文化的产生、聚积,特别是完整保存、持续长久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客观条件、基础和保障。独特的地域特色与自成体系的多样植物构成了徽州植物自然内涵属性客观要素的基础,由此成就了徽州植物独特而丰富的自然内涵。

独立、封闭、多样及区位优势形成徽州自然地域的基本特色。徽州地处江南古陆,早期活跃的板块运动确定了今天的地形地貌。徽州自然区域具有3个明显特征。首先,它四面多山地屏障,历史上进出不易,自成一格,具有封闭而独立的特征;其次,境内山原相间分布,台地递升,山川奇丽,“风水宝地”“天造吉壤” 众多,具有奇特而宜居的特征;三是独特多样的地域环境造就了植物立地条件及群落演化及种类多样性。

独特的自然地理特色和条件,加之独特的区位特色和优势,使徽州不仅避免了许多战事兵乱,历史上多成为“世外桃源”“避难地”“择吉聚族之地”,为徽州人与丰富且富特色的植物资源建立选择及协同演化关系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奇特的地理地貌环境不仅对文明发生、发展及形成特色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響,必然还会对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徽州植物的发生和发展变化产生根本而持久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主要是为徽州植物发生、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立地环境和条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物种、著名地标植物,保存了一批第三、四纪的孑遗植物等,以至汇集演化为丰富的植物群落和种类,给予徽州植物资源得天独厚的保存环境,有利于其多样性、丰富性的形成和众多古树的保存;间接影响是客观上避免或大大减少了外来因素对环境的人为破坏和影响。

对此,徽州的历史和现实均给予很好的力证和诠释。徽州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入(东汉、两晋、唐末、宋朝),保存良好的植被环境、生态环境,众多古村落、风景名胜、人文资料等,以及徽州区域今天的多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地质公园,众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国家级景区,均离不开或直接得益于其地域特色及优势。

徽州植物区系丰富,植物种类繁多,各类植物资源丰富,且具鲜明特色。仅徽州境内的牯牛降和清凉峰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木本植物就有近90科,约240属,占到安徽省木本植物科的85%,属的75%,堪称“华东植被和物种的宝库”。徐柄声先生《黄山植物研究》记载的植物也超过1 600多种。不仅如此,由于徽州所处气候带以及境内众多良好的垂直分布环境和条件,使得南北植物区系过渡特征明显,除广泛分布的亚热带植物之外,也汇集了不少南温带、北温带的植物种类。另外,徽州独特的地域环境条件下还分布有不少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如国家级保护树种红豆杉、银杏、银缕梅、香果树、华东黄杉、金钱松、杜仲、鹅掌楸、连香树、黄山梅、凹叶厚朴、华东黄杉、榧、三尖杉、枫香、木莲等。其中有第三纪或第四纪的古老孑遗植物,如银杏、三尖杉、榧、金钱松、枫香、木莲等。有我国特有的华东黄杉、南方铁杉、银鹊树、黄山松、领春木、凹叶厚朴、黄山木兰、黄山花楸、天目木姜子、天女花、天竺桂、天目木兰、青檀、紫茎等。在徽州,目前仅有文字记载的古树名木就有40多科,70多属,其中不乏银杏、红豆杉、香樟、古柏、苦槠、榧、银缕梅等千年古木。分布广泛的黄山松以数量众多、形态神奇等著称于世,如黄山玉屏楼迎客松已经成为家喻户晓、世界著名的地标树。

徽州森林覆盖率约80%左右,有居安徽省之首的森林资源,自然分布着700多种树木,加上引种培育的,已逾千种。历史上徽州盛产木材,以林产品著称。徽州的杉木被称为徽木,是古徽州重要林产品之一,久负盛名。建筑用材优良树种还有松、栲、樟、楠、楮、银杏等。如今该地区仍然是华东地区重要的木材产地、著名的水果和茶叶产区。

丰富的植物资源、多样的种质资源不仅展示了徽州植物极为丰富的自然内涵属性,更极大地增加了人类与植物之间的选择机会。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许多生活生产资料都来自植物资源,徽州人也不例外,并不乏许多极致、创造性的发展。不论是救荒的山果、树皮、野菜,治病的草药,还是徽州人日常使用的许多日用生活器具,建筑居住的房屋、园林,以及美化环境的材料等,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在丰富人们生活生产的同时,无疑极大地增加了人类与植物之间的选择机会。然而,徽州人对植物的关注不会只限于实用,或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随着互相选择程度的加深拓宽,徽州人对植物系统、科学的思维和研究也在进行,且成果丰硕,沉淀和积累了对徽州植物自然内涵及属性认识的宝贵知识和经验,如《尔雅翼》(宋,歙人,罗愿);被誉为中国最早食用植物学著作的《日用本草》(元,休宁人,吴瑞);清代徽州学者改编,堪称我国古代植物大全的《御制佩文斋广群芳谱》(清,王灏);被称为黄山第一部植物志的《笺卉》(清,歙人,吴菘);兰花、菊花栽培专著《培植兰菊法》(清,歙人,汪畹腴)等。此外,孕育和诞生了在我国中医药史上至今影响深广的重要医学流派——新安医学。选择和协同演化增进了人们对植物自然屬性的研究、认识和了解,而科学理性的认识了解则无疑进一步挖掘和丰富了徽州植物的内涵,使其自然属性更加清晰,丰富多彩[3]。

1.2人文内涵的塑造选择徽州独特丰富的文化为徽州植物人文内涵形成及选择发展创造了条件。从中原文明的迁入、发展,到徽州理学的深远影响,以至今天,徽州文化及其特质对徽州植物的内涵及属性产生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并在人们与植物的选择与被选择中得到生动的诠释和体现。徽州文化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对徽州植物的内涵及特质所产生的长远而深刻的影响构成了徽州植物文化内涵特质的深厚基础,并进一步成就了徽州植物丰富而独特的人文内涵和气质。反过来,不断发展丰富的植物文化内涵及特质又在助推和不断丰富着徽州文化的内涵和独特个性。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双方在选择中发展,在不断发展中完善。

1.2.1徽州的儒家文化。考古发掘表明,徽州地区早在7 000多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文明历史悠远。历史上,徽州文化是在传承了远古文明、古越文明,特别是中原文明传入、融合和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历经漫长时期发展选择,并受到崛起于明清徽商经济引领、支撑和助推而发展形成的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4]。徽州区域文化受到儒、道、释等多种文化的深刻影响。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影响又自成一格,就其影响深度、广度及持久性来说,尤以儒家文化影响最为深远。作为徽州文化的突出体现和主流,它最早来自中原等区域外来文化,由历史上几次大的士族迁徙带入。章尚正先生[5]对自西晋太康至元代徽州移民性质、数量等有过相关考证。迁入者聚族而居,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成果,出于生活生产及宗族管理发展的需要,建筑祠堂、牌坊,设立私塾、书院,在“植入”儒家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强化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体系[6]。儒家思想在徽州根基深厚,影响广远,成就了徽州 “东南邹鲁”“程朱阙里”“儒风独盛”之誉。儒家文化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数千年来一直深刻影响着我国的历史,尤其自宋以来,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模式,在徽州得以完整地保存、延续和发展,并最终形成鲜明而独树一帜的区域特色。

宋以来,程朱理学对古徽州影响日深。从个人到家庭、宗族、徽州社会,甚至从出世到谢世,无不贯穿着儒学的影响和教化。儒家崇尚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儒家文化关注民族、国家、社会价值的实现。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崇尚贬恶扬善的人性论,追求社会本位道德理想,在徽州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在其长期教化、影響下,徽州人重诚敬,注重完善自我,克己修身,对生命和自然心存敬畏,信守“为天地立心,为人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伦理及文化特质。翻开徽州历史,走进徽人生活,徽州文化之中的儒家文化脉络、主体特征都有鲜明体现,正如朱熹的《朱子家训》早已为徽州人所广泛接受和遵循,成为徽州社会的一种制约、行为准则和规矩。近千年来徽州对儒学的精采诠释和实践,不但传承和发展了儒学,同时价值传承也使其成为徽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1.2.2徽州教育。儒学重视礼仪教化,因而徽州崇尚教育。徽州素有“穷不丢书,富不丢猪” “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习俗。 在我国1 300多年的科举史上,徽州教育成就辉煌耀眼。据相关资料统计,仅明清时期,徽州考取进士的就有1 136人,居全国前列;清代112名状元中,徽州状元数居全国第一位,休宁县也因此成为闻名全国的状元县。徽州誉有“历史文化大观园”之称,教育为徽州文化的传承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造就了徽州文化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

1.2.3徽州文化成就了徽商,徽商则推动了徽州文化的大繁荣。徽州多山少地,历史上徽人相传“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然而在儒风的熏陶教化下,徽商商业文明之芽由此孕育、破土。徽人遵循踏实苦干、为人本分、诚信经营的理念,因此“徽骆驼”成为徽州商业文化的突出特质。受徽州文化的深刻影响,徽商注重学习,整体文化素养较高,眼光开阔,经营多卓有成效,素得“亦贾亦儒”的评价。徽商经济的横空崛起极大地丰富了徽州文化,更为徽州植物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4徽州文化传承发展,自成体系。徽州文化不仅具有普遍性文化意义,同时也表现出独特而鲜明的特质特性。通过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发展,经过多种文明碰撞完善,在选择发展与相互协调中,愈加丰富成熟,形成共性依然,个性鲜明,普遍性和独特性的高度统一。徽州文化的普遍性、特殊性,以及二者辩证的统一,进一步深刻影响和塑造了徽州植物文化的内涵和特质。如徽商追求更高的生活品位,多大兴教育文化之事,构建书院,投资基础及公益,广罗名树奇花,构建园林别业,南宋至明清众多书院、私家园林的兴起可窥一斑[7]。徽商雄厚的财力,结合徽商突出的人文特质,极大地创新和提升了徽州文化,并使之更富特色,为徽州文化又注入了强劲活力,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内涵,继而深刻影响、选择和塑造着徽州植物文化的内涵和特质,使徽州植物文化深深“烙上”徽商人文情怀、徽州新文化内涵的“烙印”。

1.3徽州植物文化内涵特质基本成因地理地貌自然方面对徽州植物文化内涵特质的影响和塑造不是单一的,徽州植物文化必将受到徽州地理山水和徽州文化的共同影响和制约。

古徽州人对自然心怀敬畏,其不仅表现在建筑、营造聚族地时更为讲究取材和风水,更体现在徽州先民对山林、水口林、河流等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和重视。古徽州村村必建“水口”,“水口”必植“水口林”或“水口树”,且通常用做“水口”的树木植物也是多有选择和讲究的。古村落“水口林”多由银杏树、香樟、枫杨等树种组成。这种源于崇尚自然、天人合一传统哲学思想,受到徽州独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条件影响和启示,人们择吉地聚族,产生了观树选址、插松择地、始祖手植等众多植物文化习俗。今天仍不难从古徽州保留下来的、众多规划营建别致的古村、山路溪边“禁渔”“禁伐”“放生”“封山”石碑等遗存中发现和感受到[8]。

“高山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礼记·王制》。不同地域孕育不同的文化,地域文化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区域植物文化内涵的发展和属性。徽州区域采用本土植物、建材为素材的徽州民居、园林等建筑,不仅体现出传统文化师法自然的普遍文化意蕴,更表现出徽韵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它们与广泛分布和保存较好的文化树、比德植物、造园植物、水口林、风水林、寺观植物等,共同展示着徽州地域、植物、文化的风采,培养和保存着徽州传统的人文记忆、文化情结和价值观。

同样,徽州植物、植物景观等融合了徽州地域、文化的眾多元素,也必然透射和反映出徽州区域、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特色及属性,以及徽州自然与人文背景下人类丰富多彩的植物文化“印记”。正如徽州植物文化中蕴涵的儒家文化内涵特色,所表达和阐释的与其相符的规制意义、象征作用、审美情趣等。隨着徽文化研究的深入,徽州植物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寓意特色将被更好地发掘、赋新和彰显,使徽州植物在其本身所具有的实用观赏等通常作用意义之外,兼具更加丰富多彩的徽州独特的自然、文化内涵新特色。徽州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质深刻地影响着徽州植物文化的内涵及特质,为徽州植物自然内涵注入丰富的徽州文化内涵,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徽州植物文化内涵属性。

2徽州植物文化内涵属性及历史选择

2.1徽州植物文化鲜明内涵特质

2.1.1延续夺目的生态特质。徽州植物文化的生态内涵丰富,生态特质极其鲜明。首先,徽州地区植物丰富性、多样性,以及特定地域地理地貌环境下植物群落的生态发展演变,成为徽州植物文化生态特质的物质性条件和基础。其次,徽州文化中鲜明的生态发展理念以及成功实践历经漫长、延续不断的选择和协同演化,尤其是在横空崛起的徽商经济文化引领助推下,形成植物文化生态特质。徽州植物文化的生态特质萌起于古越先人对徽州植物原始的实用性利用及聚落族群植物崇拜,受到中原及外来中华民族主流农耕文明(尤其自宋以来)绵延不断的深刻影响与构建,逐渐形成特色的以朴素天人合一思想为代表,崇尚自然的生态意识、理念的“植入”,立地发展,以及以科学启蒙、科学研究发展进步为引领和支撑的生态科学思想体系的不断丰富,而特质特色愈见鲜明,体现着徽州人利用自然、择地相木、尊崇风水、构建美化环境等丰富独特的生态实践历程[9]。如今,在徽州地区依然随处可见这种生态特质的生动诠释和体现。如立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护林碑:祁门渚口“‘永禁碑”;徽州古村落配置的植物、水口林,徽派园林、盆景,以及作为自然、历史“双遗产”的古树名木等。冯广平先生[3]在《略论古徽州的植物文化》中对“生态选择”专有考证与论述。徽州植物文化生态特质涵纳有丰富的地域植物特质、标本式样且延绵不断的地域文化特质内涵,延续夺目,影响深远,无不具有深刻的生态建设、保护发展和启示意义。

2.1.2丰富的地域植物特质。徽州植物丰富的自然内涵属性为其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创造了条件。事实上,在徽州植物不断被认识,与人们长期选择与被选择的同时,人们自然也为徽州植物赋予了更多人文关怀和文化内涵。徽州人基于徽州植物的认识和实践,是徽州的财富,也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它们不仅大大增进了人们对徽州植物自然属性的认识和了解,还为其科学、系统、全面的研究解读打下了基础,指引了方向,极大地丰富了徽州植物的自然文化内涵。如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红”“屯绿”“富岱杨梅”,以及三潭枇杷、黄山贡菊、徽州供梨等,带有浓厚地域属性、传统属性、自然属性,甚至徽州文化属性的众多徽州植物产品早已家喻户晓、驰名中外。与此同时,徽州植物也在直接或间接对徽州人的品格养成、审美情趣、精神境界的形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而这些作用和影响又反过来更加强化了徽州植物文化的个性色彩。

徽州植物在独特地域性成因基础上形成自然属性的同時,植物性成因又为其自然性内涵增加了丰富、独特且具有植物本质特征的自然属性。如符合徽州区域自然特征及个体、群体的独特性、适应性、多样性、植物学特性等。独特鲜明的自然成因作为徽州植物最本质的属性特征,是其以后在人类与植物漫长的选择与被选择中形成的文化内涵的载体和基础。它们所拥有的自然共性和个性无疑会使徽州植物文化的区域性更加鲜明,内涵更加丰富多彩。徽州植物丰富的自然属性也必然会成为其多彩的文化内涵属性形成的重要条件和基础。

2.1.3旷世徽商经济文化特质。在徽州植物文化发展中,其内涵属性形成受到经济性成因的深刻影响。这是由于徽州文化受到了徽商经济的深刻影响,以及徽商经济的独特作用而决定的。徽商经济所形成的持续强大主导力与支撑力,在为徽文化打造实力、创新发展和保持长期繁荣的同时,也为徽州植物文化内涵属性的丰富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保障[10]。在徽州发展史上,徽商经济的崛起为徽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极大地促进了徽州各项事业的发展。这个长达400多年的时期使徽州物质财富快速积累,教育繁荣,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社会稳定,许多领域都出现了领先、领跑的局面。在物质财富方面,财富迅速积累,物质文明成绩斐然;在教育方面,人才辈出,硕果累累;在思想、学术和艺术等多方面,出现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州朴学、徽剧、徽派建筑、徽菜等众多成就。徽商经济的强力支撑、推动和引领,科学思想得到新的发展和普及,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大力提升,促进了徽文化的繁荣和成熟。徽州植物与人类之间更深更多的选择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徽州植物的文化内涵和属性特色。随着徽商资本的扩张,“无徽不成镇”“钻天洞庭,遍地徽”,徽州植物文化也得到更深、更广、更快的传播发展。如扬州、苏州徽商营建的园林、会所,徽文化中所形成的植物文化情结广为认同,包括徽文化中植物分类、功能定位、人文寄托、文化理念象征,甚至植物产品、植物中介产品、徽派木刻、徽派建筑等。通过这个阶段的发展和漫长的传承积累,徽州植物的自然属性得到进一步完整、系统的认识、阐释和运用,其人文属性在越发频繁的选择、积累中,内涵愈加丰富,徽文化特色的内涵及属性也更为成熟和突出。徽州植物文化的经济性成因无疑为其丰富的内涵、鲜明的特色,以至创新、持续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2.1.4鲜明的时代特质。黄山市作为古徽州主要组成区域,因其独特的地理地貌、徽学显学地位及影响、极具特色的古村落构建布局、古树园林及水口、旷世徽商经济文化成就、世界著名的自然文化地标遗存等,正在吸引愈来愈多的世界目光。尤其是在“一带一路”中国方案、五位一体新发展理念时代背景的今天,徽州植物文化焕发并呈现出新的鲜明夺目的时代特质。当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主旋律,文化多元化在深入推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交融愈加频繁深刻,环保问题、生态问题更为凸显。徽州形胜文厚,这些时代特征必将通过徽州植物文化体现和反映出来,如在审美观赏性方面,更多国际因素的交流和影响加大,生态保护传统文化优势更加凸显,新理念新思维的价值影响及导向性不断增加等。它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内涵,涵纳了观赏性、科研开发内质及双遗产“活化石”标本性、资源独特性及生态保护性、持续发展性等内涵特质,时代内涵更加丰富,时代特色愈加突出[11]。

2.2徽州植物文化的历史选择与发展积累徽州植物文化内涵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完整性,是中国主流文化延续完整的代表性,同时又兼具有徽州独特地域、文化和独立的植物自然属性的特殊意义上的代表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徽州发展的历史就是徽州植物文化发展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徽州植物在自然变迁中进行着自然的发展演化。在自然法则的指导下进行着适应性、竞争性等自然属性的积累、选择,同时也在进行着其区域性特色的发展演化。这是植物与自然历史选择的结果,只要有植物和环境的存在,这种相互选择就不会停止。伴随人类的出现与活动,尤其是人类对植物的认识、利用,也藉人类与植物之间选择的進行,植物开始带上或是积累和被赋予人文意蕴。这种意蕴伴随选择、时间、空间,尤其是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而积累发展和逐渐丰富。正是在徽州发展的历史中,长期选择积累,在徽州植物自然属性基础上,增添了徽州人文历史发展的“印记”,暨徽州人、徽州文化的人文内涵及属性。徽州植物文化沉淀着徽州厚重的历史,洋溢着徽州人文精神的风采,体现着主流文化的强劲脉动。一方面,它是徽州历史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它选择和承载了徽州历史发展创新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徽州植物文化体现着徽州植物自然和人文的双重选择、发展和积累[12]。

3结论与建议

徽州独特、厚重的自然文化环境为徽州植物文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独特而重要的空间和基础。在区域主要的自然、文化因子的作用和影响下,历经漫长的选择与协同演化,徽州植物文化经孕育、萌发、滋养、竞争、发展与选择,内涵不断丰富,属性逐渐鲜明,自然文化价值不断提升,成为今天具有突出时代特色、价值特质和丰富自然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并伴随着徽州经济社会进步、发展而不断发展。在徽州植物文化中,植物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和自然文化价值体现,占据着基本、主导、核心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承载、表达及体现等作用,尤其是那些珍稀濒危植物、孑遗植物、重要的战略植物、古树名木,以及更多了解不多或几不了解的植物。植物养育了人类,呵护着人类,它们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如冯广平先生在《徽州树木文化图考》中所指出的:植物是重要的遗产资源,唤醒人们的遗产意识,求得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平衡发展,在今天生态文明日受世人重视,新发展理念引领前行,影响日渐深远,植物文化研究正当时日,尤具意义。

笔者通过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抛砖引玉,期待更多有识之士关注徽州,关注徽州植物文化,关注人类共同的财富——徽州植物,不断发掘其深厚的价值宝藏,为今所用,传承后来。尤其期待对那些濒临灭绝的植物物种,以及无以复制且具有“双重属性”的活文物——古树名木的关注、保护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冯广平,包琰,赵建成,等.北京皇家园林树木文化图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冯广平.植物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科学通报,2013,58(S1):1-8.

[3] 包琰,王锐,冯广平,等.略论古徽州的植物文化[J].科学通报,2013(S1):234.

[4] 包琰,冯广平,赵建成,等.秦汉上林苑栽培树木初考[J].农业考古,2011(4):273-292.

[5] 章尚正.徽州文化的基因、特质与解构[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5):70-77.

[6] 裴盛基.民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26(2):190-196.

[7] 裴盛基.中国民族植物学研究三十年概述与未来展望[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0(2):5-9.

[8] 高明乾,卢龙斗.古籍中的植物资源[J].生命世界,2013(1):36-41.

[9] 刘伯山.走进徽州文化的深处[J].人民论坛,2001(12):61-63.

[10] 刘伯山.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2,26(6):28-33.

[11] 朱万曙.徽州文化与徽学[J].中国发展,2003(3):55-58.

[12] 朱万曙.徽学与当代学术[J].学术界,2005(1):115-123.

猜你喜欢
徽州关系成因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州绿荫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