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积跬步,以至千里

2017-05-30 20:02:17支菲娜
关键词:贵州研究

支菲娜

中国电影产业改革凡13载,硕果累累。躬逢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钻石时代”,全球化为中国的电影强国建设配置了全球资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使中国引领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时代进程。置身于这一环境之中的研究者们,亦皆感知到重要历史阶段的到来——随着电影产业的隆兴,除既有的电影本体研究外,电影国别研究、电影产业研究和电影政策研究等分野日渐蓬勃。真可谓电影强国建设,朋辈心之热盼、敬而求之,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值此中国电影文化自信与市场自信建立和增强,并开始有引领世界电影发展趋势的可能之际,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于2016年2月出版的《电影与全思化》,无疑正是这样一本汇聚当代电影学者们智慧的论文集。它作为《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0—2014年间电影学研究相关文章的集锦,为中国电影文化发展与电影理论建设贡献了有益的探索。

一、特色

无论从作者构成还是从论文水平而言,《电影与全思化》都是一本较有特色的论文集。以作者构成的角度,本书以较为强大的作者群保障了较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在电影研究能力方面,作者中的多位学界领军人物,为本书定下了严谨的学术基调。如著名电影理论家王志敏、丁亚平,著名电影产业研究专家饶曙光,著名电影史学家钟大丰,著名电影编剧黄丹,著名电影教育家彭吉象,著名纪录电影研究者王小鲁等。作者中亦不乏学术新秀,他们经过十多年的耕耘,在各自的领域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青年电影理论家赵斌,青年编剧刘芳,青年电影史学家檀秋文等。在作者学术出身方面,本书的绝大多数作者任职于影视专业院校或者全国各大高校的影视专业,这些教学与科研中的结晶,使得本书在电影学研究上,无论对当前所负之参考价值还是对今后之学术探索,都具有教学相长、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作者年龄方面,作者中既有1978年恢复高考后进入各大高校学习、与“第五代”同龄的前辈学人,亦不乏思维活跃、学贯中西的“80后”年轻学者。这样错落有致的年龄构成,使他们的关注点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个文本,其关注角度也迥然而异,从而让文本解读变得多样多元而多彩。

在电影研究分野,本书通过对多个方面进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近年来中国电影学研究的热点、难点及学界的研究能力。在史论研究方面,既有电影美学、电影叙事学的探索,如对电影与时间、电影与城市之间文本关系等的研究;也有电影史方面的爬梳,如对左翼电影、十七年电影、新时期动画电影和电影中的悲剧元素的探寻。在电影教育方面,既有对电影教育经验的总结,如彭吉象先生对几十年电影教学一线经验的感悟,也有对电影教育历史的寻踪,如刘小磊对中国电影教育萌芽期相关史实的梳理。在电影本体研究方面,既有对经典作品如《西北偏北》《蝴蝶效应》的重读,也有对话题作品如《小时代》《Hello!树先生》等的批评。在电影种类的研究方面,既有对传统的故事电影、动画电影、纪录电影的分析,也有对主流研究鲜少关注的电影短片的评析,更有对近几年来蔚然成风的微电影的观照。这种不拘泥于单一主题、单一风格的编撰形式,使得全书呈现出万花筒般的效果。

二、成绩

概览而言,本书至少取得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成绩:

一是表现了对当前中国电影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的关注和深入思考。电影产业的改革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试错与调整的过程。但是,从国内外有关电影产业发展理论研究来看,成果并不丰富。其主要原因,一是西方经济学未将电影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产业形态来进行研究;二是电影产业的相关研究,是随着中国电影产业近年来的飞速发展而逐渐兴起的,起步較晚。国内对电影产业的研究同样也囿于外国经济理论研究的局限,在研究方法上并没有许多新的突破;三是大部分国内研究者,在打通电影、经济、管理、统计等相关学科的界限方面尚未有明显突破,导致研究方法创新上有一定局限,或者研究方法仅限于从理论模型到理论论证,大多数研究成果仅限于从纸面到纸面,在数据严谨性、理论实用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结合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实际,研究其发展战略问题,既是当前电影产业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又是现实行业管理中最具实践意义而迫切的领域。《电影与全思化》一书中,一些作者对电影产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切关注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值得指出的是,这些执笔者多是电影研究界的代表人物,他们对电影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前电影学界对电影产业发展问题的关注点和水平。他们的观点与结论,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繁荣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是表现了对提高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的探索。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商业片的认知程度也日益提高。在商业电影中,类型电影的发展是检验一国电影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指标。当前,国产电影在创作类型方面对魔幻片、喜剧片、青春片、动作片、公路片、惊悚片、传记片、现实主义电影、综艺电影等均有涉猎。但总的说来,国产电影类型化水平不高,类型不够丰富,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电影类型仍未稳定成型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探索尚显稚嫩。《电影与全思化》一书通过多篇文章为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一些作者从当前类型电影发展的症结出发,研究进一步优化类型电影生产的路径,如赵斌的《从文本到观众:关于青春类型电影的叙事修辞》,龚金平的《“泛政治化”的庄严与空洞——对中国灾难片的反思与重构》。一些作者试图通过总结中国传统类型片的经验,来寻求孕育具有本土特色的电影类型之方法,如檀秋文的《娱乐性彰显与类型化重构——新时期谍战片研究(1877—1989)》;一些作者则借力西方电影业经典类型的发展成果,并以新的视角从中析出有别于先行研究的观点,如李彬的《经济衰落阴影与公路惊悚片的家庭威胁——谈美国公路惊悚片》,于丽娜的《类型电影的非类型表述——以乔治··克鲁佐作品为例看法国悬疑片》,等等。

三是表现了对国际电影研究的关注,尤其是对奥斯卡电影奖评审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国力强盛和电影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国的电影对外交往日趋频繁,国际电影节展是世界各国展示电影业发展成就、交流电影业发展经验、促进电影国际化合作的主要舞台,在促进国家公共外交和文化、经贸、科技合作发展方面举足轻重。继北京国际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之后,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也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行而在国际上声名渐起。对年轻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和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而言,国际电影节展的相关经验研究紧迫而必要。然而,从目前国内先行研究成果而言,这一领域仍然十分薄弱。在這种情形下,本书中《奥斯卡电影访谈录》一文提到的奥斯卡电影奖评选机制就显得非常有意义。奥斯卡奖不是国际性电影节,主要面向美国本土评奖,也没有相关联的电影交易市场,但依靠美国电影产业在全球的影响力、较高艺术水准的评审条件、庞大的举办规模和专业化的举办方式,在全球电影业的影响力比肩甚至超越了三大国际电影节。其中的“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动画片”更是世界各国优秀艺术电影角逐的对象。该文提到,奥斯卡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运营,其选片由几千位电影批评家和学者共同承担。该文并对奥斯卡获奖作品进行了独特的解读。

三、期待

立足于当前而言,囿于学养与研究方法的局限,本书的作者中,一些青年研究者的观点有失偏颇,论述缺乏佐证,语言玄虚晦涩,阐述语义重复。然而,如若把它们看作青年学者们无畏的探索与积累,则一些过失也不过是今后获得长足进步的必由之路,这使我们与编者和作者的成长具有了共时性,并使我们对他们今后的学术成果怀有更多的寄望。

立足于未来而言,对一本期待可持续发展的学术论文集而言,如果相对统一的主题是必要条件,那么相对鲜明的特色则是它赖以为继的生命线。《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在电影学领域的探索中,在现有研究基础之上,应当能走出一条独树一帜的路径。

长久以来,贵州在电影发展中处于失语状态。在2003年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以前,贵州既薄弱于影院、电影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也缺乏计划经济体制下能够自给自足的电影生产体系。2003年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贵州的原生电影产业亦落人后,迟至2015年,贵州才有了属于本省的贵州星空电影院线有限公司。而邻近的广西、云南、四川三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均有自己的电影制片厂,其中广西成为中国电影“第五代”的摇篮,云南以少数民族题材擅长,峨眉电影制片厂诞生了多部具有时代坐标性质的电影作品;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后,四川则作为中国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的第一批省区,率先组建了两条院线。

但毋庸置疑,近年来,贵州正在成为中国电影业中一个特别的存在。

早自陆川的《寻枪》(2002),贵州作为电影创作中的“化外之地”出现,使贵州题材的电影以方言电影的形式,有别于主流话语叙事而寻得一席之地,并屡屡引起国际电影界广泛关注。刘冰鉴的《哭泣的女人》(2002)获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特别贡献奖,王小帅的《青红》(2005)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蔡尚君的《人山人海》(2012)获第6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狮奖,毕赣的《路边野餐》(2015)获第6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新导演奖。此外,还有高群书的《西风烈》(2010)等。贵州通过这些影像展现给我们一个或民风彪悍或朴素坚韧的形象,贵州的他/她们是如此独特而亲切真实。同时,他/她们也是建国以来几十年历史变迁在这个夹缝之地的投影。

与上述影像不同,贵州也常常被截取为异文化的疏离空间。如《千里走单骑》中本是贵州安顺屯堡文化的军傩,被移植为云南的风情;《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安顺顾府古街。或是少數民族文化的猎奇式展示,如丑丑的《云上太阳》《侗族大歌》等。这些也的确是在贵州才有的影像生态。

另一方面,尽管起步較晚,贵州的电影产业亦跟随全国大盘发展势头。贵州星空院线虽然才成立不到一年,至2015年底已跃升全国48条院线的第43位。贵州省的城市电影院线市场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5位,县城影院已经全面铺开。

更滞后于贵州电影文化与电影产业发展的是,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对贵州题材电影、贵州影人和贵州电影业的关注,尚多不足。这一方面虽与电影学研究的发展较其他艺术学门类的相关研究迟滞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贵州的电影学研究缺乏强大的平台与持续有力的发声有关。

作为贵州代表性学术杂志,《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理应担此重任,为贵州的电影文化探索和电影业发展张本,为贵州独特的电影学研究塑形。《电影与全思化》只是《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在电影学研究方面的小积跬步。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能看到第二步、第三步,《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也将成为中国电影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光影至处,见微知著。身为一个贵州籍电影学人,笔者对此深信不疑。

猜你喜欢
贵州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贵州,有多美
乡村地理(2019年2期)2019-11-16 08:49:28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寻味贵州——遵义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1:08
寻味贵州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1:06
沉醉贵州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0:10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