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与眼泪》
作者:[美]詹姆斯,埃尔金斯
译者:黄辉
出版杜:江苏美术出版社
我想,大多数人从未在一幅画前哭过,甚至从未产生某种感触至深的情绪,绘画作品让我们悦目,它们予人欢畅,观看后令人愉悅、轻松,而最好的作品更是美不胜收,让人记忆犹新一一但这种美仅仅在心中持续片刻,我们即刻离去,欣赏其他作品。
这不是一本教我们如何流泪的手册,没有任何方式能引导你在绘画面前产生强烈的感受,更別说哭泣。但我想尽量寻求人们为画而哭的原因。绘画作品能够深深吸引我们的想象,但它需要时间慢慢体会,以及对不寻常经历的坦然面对。我不认为任何作品都能催人泪下,也不主张拿着擦眼泪的手帕在博物馆观画。绘画有很多东西值得探讨,甚至在最为严肃的艺术史课上也有乐趣。
只是,为什么我们不再流泪了呢?
精彩书摘
珍妮在罗斯柯画室中,就在她忍不住快要哭出来时,突然产生了一种“归家”的感觉。在罗斯柯教堂参观者留言册中,有一则评论写得尤为简略,“有哪些地方,一个人能称之为家呢?”另一个人,对神秘更具感知力,他写道“最好回去——但我现在又在哪里呢?”欢乐的眼泪也许会从“归家”这种单纯的感觉中滚滚溢出。贝特朗,罗格认为,“宗教”这个词的词源意思是“联系”(源于拉丁语religere)。因此,如果一幅画让观看者产生一种归家感,或者如果观者感到自己已经成为画中的一部分,这种感觉就是宗教这个词体现的最初意义。
《照夜白: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
作者:韦羲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这是一部山水画札记,依作者设想,各篇之间具有关联性,隐藏结构、脉络、体系,但每篇各自又是独立的,读者可以从任意一篇开始读。一般而言,画家的写作大多偏重感觉,相对缺乏理论性和历史性的研究,学者的写作则会忽略绘画经验,本书试图打通两者,既有画家视角的经验论述,也有学术领域的探讨。读者亦可各取所需,它可以被当作一首美好的长诗,可以是一篇关于绘画的方法论,也可以是一部独特的艺术史著作,在这三者之外,本书更提供了我们观看世界的新鲜视角,如作者所说:“未见山水画之前的山水、见过山水画之后的山水,是两个世界。”
精彩书摘
明代山水画受庭石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其实质却是山水画的城市化,由此又牵出现代性变革运动,但这场“现代性”是不自觉的,演变是缓慢的,前后二百余年。在我所见,明初杜琼是第一个把假山水和真山水画在一起的人,开风气之先,至中期文徵明、唐寅一变,至晚期文震亨、吴彬又一变,陈洪绶又一变。杜琼《友松图卷》名为友松,其实它的主题是假山水,假山水的远处矗立两柱高高的仙山似的太湖石。如果没有那道围住假山水的栏杆,观者无以辨别真幻两个世界。古代山水画的远景多有此类陡峭的柱式山峰,如钟楼,似塔林,有遗世而独立之感。除了代表仙山,塔楼式山峰亦作为永生的象征,成为古人祝寿的雅物(例如:沈周《祝寿图》、《庐山高图》,唐代李昭道《明皇幸蜀图》,宋代李唐《万壑松风图》、马远《踏歌图》,元代吴镇《渔父图》)。
《MoMA的绘画和雕塑》
作者:[美]安,特姆金
译者:乔凌霄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本书为2014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在迎来其85周年馆庆之际推出的艺术画册,由绘画和雕塑部首席策展人安,特姆金与同事们同心协力,甄选出跨越126年时间的200多件绘画和雕塑作品,为读者呈现一场精彩、细膩的“现当代艺术纸上展览”。读者通过阅读作者精心撰写的引言,能够了解MoMA绘画和雕塑收藏的发展历史与艺术史的往昔和当下。高清的大幅图片更能让读者产生对这些艺术作品的直观认识,获得对艺术家的创作方法及理念的独特体会。
《全球景观中的中
国古代艺术》
作者:[美]巫鸿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系列讲座采用“全球美术史”的视点,对中国古代美术的重要特点进行反思。这个反思建立在两个基础上,一是把全球美术看做一个整体。其中包含着许多既独立又互动的地区性美术传统,每个地区传统都对人类美术的整体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二是这些地区性的贡献是不同的,正因如此才造成了人类美术的无比丰富。
讲座的核心问题因此也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传统中国美术对整体的人类美术史做出了什么最独特的、因而也是最有价值的贡献?对这个问题的注视点不一定一样,回答也不必相同。本系列讲座的关注点是确定中国美术中具有鲜明文化特性,同时又是源远流长、深具影响的一些基本线索。类似的艺术形式在世界上其它地区美术传统中可能也存在,但不具有在中国美术中的持续性和深刻性。
《李燕聊李苦禅》
作者:李燕、徐德亮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他是毛泽东同窗、齐白石首徒、黄冑密友、范曾恩师;张君秋敬他懂戏,侯宝林引为挚交,黄永玉认做知音,李连杰与之论武。此人是谁?现代书画家、美育教育家李苦禅先生。本书为相声演员、主持人徐德亮对李苦禅之子李燕先生的访谈录。回忆了关于李苦禅生活、从艺、传艺的种种逸史趣事,并有对面世拍卖及家传珍藏的李苦禅画作的鉴定,包含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传统文化、书画鉴藏大热的当下,拥有广大的读者群。
《艺术与诸众:论
艺术的九封信》
作者:[意]安东尼奥,奈格里
译者:尉光吉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本书包含的九封论艺术的信,是作者在1980年代流亡法国期间写给朋友的。从早期唯物主义的艺术理解出发,奈格里把艺术生产和各歷史时期特有的社会生产结构联系起来。这使得他能够定义后现代和后福特时代(奈格里称之为非物质劳动的时代)的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本质。
奈格里试图界定这个新时代的艺术之美,为此,他使用了其思想中的根本概念:独一性、诸众、抽象、集体劳作、事件、生命政治、共产。艺术是活生生的劳动,因此是独一性的发明,是独一形象和对象的发明。但这一表达行为,只有在它借以表达自身的符号和语言转入共同体时,只有当它们被一个共同规划所包纳时,才实现了美。美不是想象的行为,而是一种成为了行动的想象力。艺术,在此意义上,就是诸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