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慧养老的发展瓶颈与思路

2017-05-30 19:47袁梦婷王梦云
科技风 2017年25期
关键词:智慧养老瓶颈发展

袁梦婷 王梦云

摘 要:为应对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智慧养老被视为化解养老服务供需矛盾,老龄化社会积极养老的必然选择。当前智慧养老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老人支付能力弱、智慧養老服务利用率不高、服务范围较单一、产品适用程度低、市场化程度不高等发展障碍。因此,创新发展智慧养老发展就要从顶层制度设计、整合社会养老服务资源、针对性产品和按需服务、引入民间社会力量等方面入手践行具体措施。

关键词:智慧养老;发展;瓶颈

上世纪末,我国就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为应对形势日益严峻的“银色浪潮”,妥善解决老龄化所引发的相关问题,我国各级政府积极寻求破解之策,探索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这一特色鲜明和符合国情的养老服务模式,明确了十三五期间“9073”的养老格局。这对化解老龄化压力下养老服务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在具体实践推行中,受到传统观念以及社区养老服务内生动力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以及养老产业发展滞缓等因素制约,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服务效率不高、服务供给市场化程度不高等现象依然存在。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及智能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养老服务与信息技术融合,一种新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智慧养老”出现。即依托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建立养老服务智能综合服务平台。这对破解现有养老服务供给困境是一次根本性的变革,也是未来养老服务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智慧养老是老龄社会积极养老的必然选择

智慧养老将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相融合,通过强化资源整合,改变服务效率等手段,不仅极大缓解社会养老服务人财物资源的短缺问题,为老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也能多方协调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资源,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质量。可以说,养老服务社会化、智慧化,不仅关系着养老服务的创新,也是积极应对快速老龄化的必然选择。

(一)传统养老功能弱化,智慧养老应运而生

随着老龄化趋势加剧,社会飞速发展,传统的上门服务和日托服务养老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老人的个性化需求。传统家庭养老在满足老人基本生理需求时,易忽略老人因生活环境改变、生理机能衰老产生的心理需求。目前养老设备供需不匹配,服务质量和效率满意度不高。智慧养老利用高科技的产品设备和优质高效的管理,可最大限度满足老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需求。如入驻杭州养老院的机器人“保姆”具有智能看护、亲情互动、远程医疗等多种智慧养老服务功能,还能化身可移动电视,给老人解闷。可帮助老人解决很多身边的实际问题,使老人得到及时方便照料,弥补传统养老的不足,使老人内心产生安慰感和满足感。[1]

(二)互联网飞速发展,智慧养老成必然趋势

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影响了诸多行业,也为公共服务尤其是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目前养老服务发展面临重重问题的背景下,以云计算及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老人提供更为实时、安全、快捷、高效、低成本的智能化、物联化、互联化养老服务。借助综合服务平台,将医疗服务、运营商、服务商、个人、家庭连接起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在养老设备中植入传感器装置,让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和实时的监控状态。它能延伸到养老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饮食起居、医疗医护、消防安保、休闲娱乐、报警呼救等等,让养老生活更加安全与便利。互联网的网络互通、信息共享、大数据分析等功能优势,使养老服务更智能化、便捷化、个性化,最大程度满足老龄化社会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为解决养老服务难题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发展思路。

(三)涉老产业发展迅速,智慧养老需求旺盛

老龄化日趋严峻,有效缓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及经济持续发展。当前,老龄产业几乎涉及了所有产业。无论是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第一产业、加工出售的第二产业,还是非物质生产的第三产业,都有养老服务的核心产业、相关产业、衍生产业。不仅有满足老人基本需求的衣食住行医卫,还有高层次的旅游学习理财等。智慧养老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助推老龄产业发展,布局养老产业,形成养老服务新业态。智慧养老服务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

二、当前我国智慧养老的发展瓶颈

面对人口老龄化愈加严重的态势,发达国家较早进行智慧养老模式的实践探索。在智慧养老平台及系统开发、智能家居和辅助设备、智能养老机器人等技术和应用方面的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经验。我国围绕现有养老体系,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在技术研发、产品应用、服务运营和资金支持方面加大政策措施力度,各地积极推行实施智慧养老服务项目,取得明显实效。智慧养老被视为解决传统养老服务问题的“一剂良方”。然而我国整个智慧养老还处在一个市场开拓阶段,面临老人接受程度低、市场运作模式不明朗、社会主体参与度不高及产品技术障碍等方面存在诸多现实困难。

(一)老人使用意愿不高,支付能力弱

由《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用户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济南为例》所做调查显示,老年人对智慧养老的认知度不足,目前一半以上的老年人群对于智慧养老表示未听闻,仅三分之一不到的老年人群表示有所耳闻。对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方面的应用存在诸多疑虑,如:会不会推销产品,“一键通”设备会不会是监听器,有什么作用等。这直接影响了使用意愿,20%不到的老人明确选择了不会选择智慧养老服务,一半以上的老人认为会根据需求进行选择。有效需求不足直接影响发展进程。[2]虽然老人整体教育程度偏低,但同时因信息安全和预防网络诈骗等因素对智能养老产品有所抵触和防备。

另外,随着年龄增长,老人收入和工作能力下降,收入预期降低,消费习惯偏向节俭和保守。要在有效的收入下支付一定数额购买智能养老服务产品,其使用意愿较少。老人支付能力和意愿较低则阻碍智能养老服务产品的进一步推广。

(二)利用率不高,供需不匹配

老人的服务需求和智慧养老服务的供给之间存有信息交流障碍,平台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宣传渠道的选择与设计未能贴近老人生活,受益范围小,经济欠发达地区尤甚。如杭州智慧养老产业虽开发较早但发展缓慢,社会资源的投入和关注有限,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养老品牌。目前政府对于养老产品研发较为重视,但针对老人生产的智慧养老产品与国外相比使用率与普及率较低且数量不多。且老人受益覆盖面受益窄,在接受和使用智慧养老产品时遇常到困难,智慧养老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致使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老人的服务需求很难得到及时、快速满足,造成智慧养老服务的便捷性和灵活性较差。

(三)服务范围较单一,产品适用程度低

“智慧城市”的逐步发展及手机普及高龄化趋势,老人接触网络的机会大大增加,精神需求愈渐强烈。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老年人对通过网络获取养老服务需求较大”,服务诉求也逐渐改变。许多专家认为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考虑老年人的精神状态。而我国目前智慧养老提供的服务主要以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为主,忽视了老人的精神需求。老人缺乏表达交流的机会,文娱活动有限,其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未被满足。智慧养老服务与产品过于单一,产品未进行市场细分,老人群体划分不明确、针对性不强,设计未能完全贴合老人实际需求,不能满足老人各项具体特殊的需求,使老人在接受和使用过程中易滋生不良情绪。无法提供多样的个性化服务,也无法让老人有强烈的使用意愿。[3]

(四)信息技术受限,服务资源分散

目前,我国智慧养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较低,科技类产品与服务少,创新度不够;信息数据缺乏有效挖掘,分析深度不够、精准度低。且由于技术原因无法充分利用数据信息,数据应用能力弱、处理效率不高,未能高效运转,发展呈现被动状态。如杭州目前推出的智慧养老服务由于技术受限,没有达到感知、互联、协作、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的要求,其智能化和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虽为老人提供了一系列养老服务,但由于养老资源分散,整合难度大,尚未建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服务体系。养老产品涉及领域主体间缺乏合作,不能实现服务对接,信息数据难以共享、收集整合,无法形成合力,实际效果不佳。如杭州智慧养老服务的数据采集、信息交互系统未研发成功,养老精细化难以实现。现有科技成果难以转向实际,研发缓慢,成本较大,老人获取资源不方便。

(五)运营模式单一,市场化程度不高

养老服务因缺乏有效的产业链与动力机制,难以实现标准化的服务与信息化的管理,智慧养老产业仍面临链条各环节连接性不强联动性不高,无发展合力问题。当前智慧养老未形成集约化成熟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条。多数是政府买单投入,“自上而下”提供服务的方式,使得养老服务主要满足低层次需求,高层次需求较少。同时,缺乏市场化运作的竞争意识、发展活力和持续动力,未与企业、非营利组织建立合作。无论大型企业的设计方案、平台建设,还是中小企业服务性软件产品的研发推广,多依靠政府投资或优惠政策,市场活力未被充分调动,发展动力严重不足,不具可持续性;缺乏规模经营,未形成规模效应。

三、创新发展智慧养老服务的思路

(一)加强顶层制度设计

智慧养老服务前景好,市场大,但是真正推进智慧养老发展,除了提供智能化、便捷化的产品,还需要顶层设计有效统筹规划,破解智慧养老发展困局。首先,制定技术标准,细化服务规范。建立智慧养老服务机构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信息安全保障等制度性、标准性规范及其评价体系;并在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服务平台、应用系统等各层面形成相应标准。其次,健全政策扶持与法律法规。一方面制定智慧养老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引导,政府各部门协调,合力推动智慧养老整体产业链的形成。加强金融支持,采取先建后补或PPP合作的形式,鼓励社会资本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和项目。另一方面完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法律法规。约束涵盖智慧养老服务相关的网络安全、信息交互、隐私保护等方面规范性操作,健全智慧养老服务运营的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措施,保障智慧养老发展健康有序发展。

(二)整合社会养老服务资源

智慧养老可通过整合养老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养老资源合理配置,形成养老资源的内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有效整合服务资源,形成系统的服务体系,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并不断发展和完善。建立奖惩制度和反馈制度,使老人可获得所需针对性服务,企业可直接获取服务反馈信息,以便进行改进和下一步更科学合理的研发,使之具有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让通过审核的健康年轻老人为年龄较大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有效利用闲余老年劳动力,形成新的服务资源与人力资源,促使养老资源的内生态发展。为老人提供及时、便捷、高质量养老服务,促进我国养老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提供针对性产品和按需服务

智慧养老不应再以“自上而下”的形式提供服务,而应以老人的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标准,使服务趋向个性化。可通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针对老人所需,迅速做出响应,灵活调配各类服务资源,提供服务。同时,根据老人的特殊需求,针对性地设计智慧养老产品,匹配相应的服务资源,直接响应老人需求。

首先,进行目标群体的细化,细分老人群体并了解相关需求的市场开发现狀,增强特定老人群体的服务针对性,满足不同老人各项具体特殊需求,如老人精神方面的深层次关怀、个人发展需求;高收入高质要求家庭的高层次服务需求,实现养老精细化精准化。丰富的多样化随需服务让老人的有效需求增强,使用意愿提高,让老人乐享生活。

其次,定期进行服务质量反馈调查,通过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对老人的健康数据与服务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将不同需求细化分类并做出合理预测,突出分析每个老人具体意愿及偏好对其选择的影响,并制定贴近老人生活实需的个性化服务及方案,凸显智慧养老服务供给的个性化特点,真正做到按需提供。

(四)引入民间社会力量

首先,引入多方力量,促使智慧养老服务均衡发展。与企业、民间非营利组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增强市场化运作的竞争意识、发展活力与动力,落实智慧养老服务规划。其次,大力推动市场化运作,充分调动市场活力。一方面加强与智慧养老服务有关联的各产业部门衔接与协调,形成基于共同利益基础上稳定产业链。合理预估,联动发展,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资源共济;增强产业链条各环节的连接性,促使其集约化发展,形成发展合力。智慧养老上下游间产品或服务的输送以及反馈信息的等价值交换,不仅从源头解决了资源分散,收集分析难的问题,同时利于智慧养老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方便政府管理,规避大风险的冲击。

参考文献:

[1]王沛丽.基于服务链理论的智能化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王海漪,王志中.基于“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与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9).

[3]同春芬,汪连杰.互联网+时代居家养老服务的转型难点及优化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6(2).

[4]覃志红.京津翼协同发展视域下河北省养老创新发展的深层思考[J].经济论坛,2016(4).

基金项目:滁州学院经管学院2016年大学生“励志追梦”科研项目(2016JGLZ09)

作者简介:袁梦婷(1997-),女,安徽马鞍山人,滁州学院2015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王梦云(1995-),安徽阜阳人,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2015级市场营销专业本科。

猜你喜欢
智慧养老瓶颈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突破雾霾治理的瓶颈
乌镇“智慧养老”引习近平关注
开启“智慧养老”新模式
突破瓶颈 实现多赢
如何渡过初创瓶颈期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绕过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