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
几千年以来,人类不停地用自我的局限认知去建造、破坏,在大自然中竭尽所能地掠夺资源,以证明人类在地球上的优越性。然而在脱离了远古社会的篝火、步入现代文明之后,从观看到记录,由绘画到摄影,人们对大自然的情怀始终常盛不衰。无论是在远古时期的岩画中,还是在现代科技发明的胶片和数码图片里,谁也无法统计,自然世界被凝固了多少个瞬间。
如戈壁、沙漠、雪原、沼泽等,那些看上去不适应人类生存的地带,却是很多奇特生物的家园。那里不是蛮荒之地,而是真正的原野。它们在那里生活的相得益彰,它们才是那里真正的主人。人类本就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类生物,没有人类足迹的天地并不意味着单调乏味,不经开发的大地更不意味着毫无价值,这个世界需要保留真正的原野。用自然摄影的方式去体验大自然所赐予人的感受,是一种源自基因内的本能。在人类的潜意识里面,有着了解自然与生命的欲望,眼睛能看到、感受到的一切若能被摄影定格,则会传递出摄影师当下的心相与感知。
大自然的生命力
程斌是一名职业摄影师,除却日常工作外,他喜欢用自然摄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从幼时起受到家中开照相馆的影响,那暗房里的红色灯光是如此地神奇,令他少年时便习惯用相机记录一些自我感受,比如庭院里树木的光影、天空和云朵的形态和昆虫有趣的队形。“现在看到一张老照片会想起一件事,想起一段时间的生活状态,家里的照片多了之后就组成了我的人生故事,而不只是人像的复制。照片更像是我们的人生截面,是书签……”
“拍摄自然生态,不仅因为通过拍摄可以认知到很多新奇的生命,更因为自然本身的博大精深吸引着我去拍。”和小时候一样,程斌始终觉得整个生态系统是充满着魅力的,用他的话来说,是从各个角度都散发着难以言说的美。
在自然摄影的语境里,美的层次其实很丰富,自然之美也至少可以分为3个层次:视觉美、行为美和关系美。人们拍摄照片第一反应是基于对美的本能追求,但在拍的过程中,会慢慢发现,我想要拍的不只是视觉美,更想要反映出它在生物链中的位置和独特性,也就是它的行为美和关系美。为了展现自然深层次的美,程斌全身心去观察、去了解。以至于你会惊叹于他对生物的了解,他知道弹涂鱼会含一口水在陆地上活动多久,知道它们打架或求偶时的下一个动作是什么;他知道怎样通过观察红树林去判断海洋是否健康;他也知道生活在海岛上的黑枕燕鸥会落在什么地方休息。
在大自然里面有一种非常奇特的生命力,程斌认为自己选择自然摄影的原因,就在于这种生命力所传递出的一切,他们是宏大而充满美感的,这种美感源自天然,而去发现、追逐、感受的动力就存在于他的本能里。
自然摄影并非信手拈来
许多摄影爱好者常常会认为自然摄影只需要学会基本的技巧,配置先进的器材装备,然后静待大自然呈现出绝佳的时机,然而程斌的许多作品都并非守株待兔后的信手拈来,而是先要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再通过耐心地尝试和精确地把握来达到预想的效果,记录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还需要摄影师对拍摄有高超和综合的驾驭能力,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平衡。
比如程斌曾在甘肃寻找拍摄绢蝶时,经过很多天的摸索和调研,他在深山里一条繁忙的公路旁看到了它们,通过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来预判和设计。绢蝶喜欢从陡峭的崖壁上飘飞下来,到流石滩上寻找花蜜和配偶。接下来程斌并不是立刻拿起相机拍摄绢蝶,而是制定了一套在高海拔缺氧的环境中拍摄方案,再综合考虑絹蝶画面的背景、光线、姿态等等。根据拍摄地的大致气流走向和蜜源植物的分布点,他选择了附近一个高耸的山坡作为伏击点,因为没有路,爬上去那里要耗费很多体力,带上水和干粮一次守候拍摄一天,强烈的紫外线反射刺激着皮肤和眼睛,极度干燥的空气和暴晒又造成脱水,继而引发了肾结石发作,在医院经历了一夜的剧痛后等到凌晨才做了碎石手术。几天之后出院了,他又爬上了那个高耸的山坡,在只有一米多宽的山顶上,俯拍到一只他所见过最漂亮的绢蝶。
在野外奔波这么多年,说起难忘的拍摄经历有很多。比如在原始热带雨林中,深夜里寻找拍摄树蛙,在长江边,追逐守候拍摄珍稀的长江江豚;在西藏阿里,一个人攀爬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山峰拍摄生活在雪线上的蝴蝶等等。
人类应存敬畏之心
在自然摄影的多年间,程斌惊叹的并非是大自然的美,而是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狭隘。作为灵长类动物,人类对自己的族群充满了骄傲,仍极度缺乏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
程斌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了这种敬畏的力量,山川河流、风雨云雪、飞禽走兽,它们不仅仅拥有美,更拥有人类无法获得的力量。越是去拍摄自然,程斌越觉得人类只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环,这个世界不只是属于人类的。
尤其是处于当下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的相处是极其不正常的,比如说以破坏自然来换取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程斌都很想拍摄关于海洋的专题,但中国海洋的生态系统已经被极大程度地破坏,很多喜欢潜水摄影的人都只能万里迢迢到国外去拍摄。大量的渔网,带着人类巨大的欲望,吞噬了海底。从母亲河长江、黄河到中国的海洋,鱼类和各种生物锐减,包括潮间带的生物在逐渐消失,鸟类也随之减少,整个生物链已经不完整,这种影响是紧密且巨大的。哪怕是海岛上的生态系统由于一些不负责任的开发也遭遇了巨大的破坏,更不用说红树林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蚕食甚至鲸吞……
人类占有着地球上的众多资源,大多数却缺乏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心。而人体的本能却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不如一些被低估的宠物,比如猫在夜间的视力、狗的嗅觉,鸟的羽翼,人类所有的文明和科技堆砌在一起,依然制造不出一个有机体。人类不应该毫无节制地掠夺和索取,应该存在一些人性的温度,而自然摄影的意义正在于此——将瞬间的生命力传递给每一双眼睛,每一个心灵。
QA&
Q:请您谈谈为什么会走上自然生态摄影这条道路,与其它题材相比,自然生态摄影有什么独有的特点和魅力?
A:从小我就试图和梦想着能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各种光线、气味、声音等,我觉得这其中能留存很多宝贵记忆,同时这其中也蕴藏着很多神奇的力量。我想用自己的眼光和理解去记录它们,表达它们,我试过剪纸,试过绘画,试过很多种展示它们的方式,而摄影目前是我最得心应手的一种方式。
Q:作为一名自然生态摄影师,您更看重纪实性的拍摄还是艺术性的拍摄?
A:我觉得所谓纪实只是人们的一种期望,从按下快门那一刻,我们选择的构图和时机仅仅是整个事物局部和片段,最终画面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和原本事物之间的距离经常是巨大的。我始终都没有把记录与艺术完全分开过,因为在所谓客观记录中所展现出来的艺术性并不单薄和浅显,而在所谓的艺术表达之中又有着难以剥离的客观存在。
Q:请您聊聊国内自然生态摄影的现状。
A :中国是北半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不是之一。无论是多样的自然栖息地和丰富的物种,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全体国民对于自然的认识尤其对中国自然的认识和了解是极度欠缺的,在对中国自然之美的传播上也有着巨大的空间,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我们的摄影作品成为公众走进自然之门的契机,这也意味着对于未来的希望。
Q:自然生态摄影是一个很辛苦的职业,您平时会携带哪些器材外出拍摄?
A:器材的可靠是头等大事。如果是在偏远的地方器材出现故障,那种损失就是难以估量的。一般来说选择APS-C画幅的备用机和全画幅顶级主力机,并且小体积的APS-C画幅备用机还可以作为拍摄微距的主力机;选择超广角镜头用力拍摄栖息地环境和星空、夜景等;再就是几款不同焦距的微距镜头用来拍摄植物和昆虫、两栖爬行动物等目标;由于科技和制造工艺的提升,超长焦定焦镜头的体积和重 量也在进一步减小,再配合EF 100-400mm f/4.5-5.6L IS II USM这种类型的挂机头,基本上就可以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