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2017-05-30 19:06李郁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25期
关键词:安徽省出口农产品

李郁

摘要 分析了2006—2015年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现状:总体态势良好,特产出口占主导,出口组织化程度提升,投资成为出口新渠道;但相对规模仍然偏小,产品附加值低,潜力未能充分挖掘。为做大做强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必须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加工深度,强化品牌地位,全面提升出口竞争力。

关键词 农产品;出口;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25-0237-04

Abstract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in Anhui Province during 2006-2015 were analyzed:The overall situation was good, the export of specialty products dominated,the degree of export organization was enhance,investment became a new channel for export; but the relative size was still small, valueadded of products were low, the potential failed to fully tap.For promoting the Anhui Province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trade, must rely on its rich natural resources, create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extend industry chain, enhance the processing depth, strengthen brand status, and improve th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eventually in an allround wa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Export;Anhui Province

近十年,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张,地位持续上升,已形成出口有产品、有组织、有渠道的良好发展态势。笔者根据2006—2015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月度报告》《中国统计年鉴》及安徽省商务厅网站数据,分析了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安徽省农产品出口提升策略,为做大做强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提供参考。

1 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现状

1.1 出口总体态势良好

近年来,世界经济一直处于深度调整之中,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在外需持续不振的环境下,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却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从绝对规模来看,2006—2015年,除了2009和2015年出现过出口回落现象之外,其他年份均为正增长,年均增速高达12.2%,整体规模从3.8亿美元扩张至12.0亿美元,涨幅超过3倍(图1)。与同期安徽省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相比,在2009年之前出口发展相对较慢,之后出口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步提高,从2009年的1.35%上升至2015年的1.77%,外向程度有所提高,出口对安徽省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强(图2)。

同时,安徽省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从2006年的1.21%提升至2015年的1.71%,地位显著提高。2006—2009年,安徽省农产品出口总额位于全国19~20位,与农业大省的地位严重不匹配,经过2010—2013年的快速发展,排名靠后的局面得以扭转,2015年排名升至第13位(图3),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贡献不断提高。

1.2 特产出口占据主导

安徽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农作物品种丰富,出口农产品超过500种,但是只有少数产品具有稳定且上规模的出口额[1]。如图4所示,在商务部列出的24类重要出口农产品之中,食糖、大葱、蛋品、烤鳗、梨、棉花、小麦、玉米和猪肉9类农产品,安徽省仅有零星出口。柑橘属水果、苹果和香菇3类农产品,仅在2015年有较大规模出口,分别达到288万、477万和1 491万美元,其他年份也基本上处于零星出口状态。肠衣、花卉、花生仁果、鸡肉及制品、苹果汁、食用菌罐头和植物油7类农产品,历年出口额均低于1 000万美元,且呈现出很强的波动性。只有茶叶、大米、大蒜、蜂蜜和虾制品5类农产品,近年来的出口额能稳定在1 000万美元以上。其中茶叶和蜂蜜占据主要份额,2015年这2类产品出口额分别达到22 696万和6 743万美元,居全国前列。上述5类产品,加上中药材、芝麻、羽绒,坚果和面筋等特色农产品,构成了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的主力。

1.3 出口组织化程度提升

围绕特色农产品出口,安徽省已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和出口基地,农产品出口组织化程度正在不断提升。依托龙头企业,整合分散的农业资源,形成了规模化生产与出口。通过基地建设,推动集聚化发展,打造完整产业链,实施区域化管理,建立质量安全监控体系,提升了出口农产品的品质。

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安徽农产品出口的中坚力量,多数产品出口都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例如,歙县薇薇茶业是安徽省最大的农副产品出口企业,其茶业出口额占全省的30%;安徽蜜之源的蜂蜜出口位于全国前列,占安徽省蜂蜜出口近半份额。在出口总额上,亳州豪门中药饮片、歙县薇薇茶业、安徽明牛羽绒、洽洽食品股份、安徽蜜之源、宿州市皖神面制品有限公司、黄山一品、安徽贺林中药饮片等20家企业,2012—2015年一直占到全省农产品出口的40%以上,这些龙头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安徽省农产品的出口。

出口基地建設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目前安徽省拥有7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包括砀山县果蔬、休宁县茶叶、亳州市谯城区中药材、和县蔬菜、金寨县茶叶和板栗、霍山县茶叶和水产品、来安县禽类产品出口质量示范区。各示范区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均已形成,并逐步建设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预警通报与应急体系[2],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塑造地方品牌,推动安徽省农产品出口从“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

1.4 投资成为出口新渠道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安徽省农业“走出去”步伐逐步加快,利用与整合国内国外两类资源,推动安徽农产品不断走入国际市场。2016年底,已有40多家企业赴境外投资,投资区域日趋广泛,已覆盖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已涉及农产品国际贸易,粮食、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深加工,以及农作物种子示范推广等诸多领域。安徽省农业对外投资的显著特色,在于与农产品出口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3],多数对外投资项目都是从设立贸易窗口起步。依托本省农业资源开发特色产品,充分利用展览推介、南南合作和国外华人关系网等平台,在外创建办事处或贸易公司,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捕捉市场动态,增强国际市场的适应力与竞争力,将农产品市场向国外延伸;在此基础之上,设立境外分厂与生产基地,形成新的国际合作领域。出口促进投资,投资又反过来增强了出口竞争力,对外投资对于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增长的贡献已达到10%。

2 安徽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2.1 相对规模仍然偏小

虽然安徽省農产品出口一直保持着增长态势,规模也在不断扩张,但是与农业大省的地位及整体的农业规模并不完全匹配,相对规模仍然偏小。安徽省的农业总产值在全国的排位稳定,近年来一直居第10位,而农产品出口额2015年居全国第13位;实质性不匹配则更为明显,2015年安徽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4.1%,而出口额所占比重为1.7%。2015年农产品出口大省浙江和福建的出口额分别为505 389.6万和874 740.5万美元,是安徽省的4.2倍和7.3倍,而两省的农业总产值仅分别相当于安徽省的67%和85%;甚至上海的农业总产值只有安徽的6.9%,而农产品出口额却达到安徽省的1.6倍。并不仅仅是相对于个别省份而言,安徽省的农产品出口未能与农业总产值相适应,相对于全国总体状况而言,这一问题也是非常明显。如图5所示,全国农产品出口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现处于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5.94%已降到2015年的4.25%;与图2对比可知,虽然安徽的农产品出口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处于上升趋势,但是2015年的比重为1.77%,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样的局面可能说明安徽省农产品出口潜能并未发挥出来,或者说明在安徽省农业发展过程中对国际市场的利用程度相对较低,两者都表明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规模有待进一步提升。

2.2 产品低端附加值低

目前,安徽省农产品低价竞销、借量扩张的出口模式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出口产品低端,附加价值低等问题依然突出。以茶叶和蜂蜜为例,2015年安徽省茶叶出口额位列全国第二,蜂蜜出口则居全国首位,总出口额占到全省农产品出口的24.5%,作为支柱产品,两者的出口模式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由表1可知,2类产品的出口均价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低价是出口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与保证,但这种低价优势并非来自高效生产,而是源自产品低端。安徽省茶叶以低档夏秋大宗茶出口为主,名优茶出口很少,出口市场也是集中在绿色贸易壁垒相对较少的非洲等低端市场。蜂蜜也几乎全部以大包装、原蜜的形式出口,价格仅相当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小包装成品蜜的16.9%,也低于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同类产品的出口价格。从短期看,低价的确能够推动出口,但是低价也限制了品质的提升,难以培育出高端知名品牌,难以形成长久的竞争力。

与此相对照的是虾制品的出口,在2006年安徽省虾制品出口额仅有38.6万美元,居全国第14位,之后4年的出口均不足50万美元,直到2011年才大幅提升至2 004.1万美元,随后出口规模一直比较稳定,2015年出规模达到2 202.7万美元,居全国第9位,已成为安徽省重要的出口农产品。在此发展历程中并非以低价作为规模扩张的保证,由表1可知,除个别年份之外,其出口价格整体上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是得益于安徽龙虾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精深加工的龙虾仁、整肢虾,不仅打开了欧美市场,而且提升了龙虾的附加值,可见低价出口并非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的唯一选择。

2.3 潜力未能充分挖掘

安徽省的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合肥、黄山、亳州、六安、芜湖和宿州6市,尤其是合肥、黄山、亳州3市年农产品出口额均已超过1亿美元,稳居全省前三甲,在2016年3市农产品出口额分别达到21 405万、20 265万、16 997万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0.1%,出口分布非常不平衡[4]。但这并不是由于农业资源过度集中造成的。安徽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有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五大农业区域。生物资源分布因地而异,各地均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具有区域性开发、进行产业化发展和发挥出口比较优势的基础。

淮北平原地区名特优农产品众多,有优质小麦、大豆、甘薯和玉米等粮食作物;气候土壤条件适宜水果生长,出产砀山酥梨、萧县葡萄、怀远石榴等优质水果;另外阜南杞柳、亳州中药材也驰名全国。江淮丘陵区水田旱地交错,适宜水稻、花生、油菜种植;畜禽养殖集中,皖西白鹅、寿县山羊、寿霍黑猪等均属优质畜牧产品。大别山区的茶叶资源丰富,出产六安瓜片、霍山黄芽、岳西翠兰等名优茶叶,同时也是全省板栗、香菇、木耳、葛粉、猕猴桃、栓皮、棕片、松脂、生漆以及草编等林特产品的主产地。沿江平原区不仅是全省重要的粮、油、棉产区,同时水域辽阔,渔业资源丰富,有很好的水禽养殖基础。皖南山区山多田少,是商品林和名茶产区,享誉国内外的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均产自这一地区;畜禽品种丰富,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皖南黑猪、皖南花猪、皖南中蜂、雁鹅。 如果各地均能充分发掘出口潜能,将推动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均衡化发展,提升总体出口水平。

3 安徽农产品出口提升策略

3.1 将资源变为产业

安徽省出口大市均有地方特色产业支撑,如合肥的瓜子与小龙虾,黄山的茶叶,亳州的中药材,六安的羽绒,芜湖的蜂蜜,宿州的果蔬。若要进一步做大安徽农产品出口规模,必须挖掘各地市的特色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形成出口基础。特色产业的发展必须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实现资源与市场有效对接,由市场引领资源开发;二是化解生态禀赋与资源约束的矛盾。在分散经营的模式下,农户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去维护市场和开发市场,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和市场动态,生产与销售脱节,收益波动性强,影响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产业的形成。特殊的生态条件创造出具有特殊品质的农产品,这是特色产业的竞争力所在,同样也就限制了潜在的产业规模,必须对资源实现高效利用和开发,才能将产业做大,而分散经营的低效率不利于矛盾的缓解。解决上述两方面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规模化销售[5]。

3.2 将产品变为精品

安徽省多数农业企业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出口的大宗农产品也是以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出口产品附加值低,企业收益差,不仅降低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积极性,也制约了企业发展出口业务的能力,提高加工深度是做强安徽农产品出口的必然选择。当前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出口食品加工行业正不断向内地转移,安徽省应抓住机遇,依托丰富的劳动力和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在提高茶叶、中药材、蜂蜜等传统出口农产品加工深度的基础上,强化新产品开发能力,优化产品结构,以多样化、营养化、安全化、优质化为方向,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并不断提升质量安全标准,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动植物疫情监测和安全风险监控措施,提升品质,创造精品,做强出口。

3.3 将名品变为名牌

安徽省名优农产品众多,截至2016年,有70种产品受地理标志保护,绝大多数为农产品,位于长三角省份的前列。但是有名品、无名牌的现象突出,黄山毛峰和祁门红茶等产品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而在大的品类之中,缺乏有辨识度的知名品牌[6]。名品为产品提供了信誉先导,提高了市场对产品品质的认同度,对出口的促进作用明显。而名品作为集体财产,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形成“公地悲剧”。为将名品做成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出口扩张,必须加强企业自有品牌建设。品牌建设不仅能提升单个企业产品的辨识度,也能为名品品质进一步提供“背书”。在规范地理标志等集体品牌的使用,提升集体品牌形象的同时,政府应引导全省农产品出口企业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支持其在国外进行商标注册,提高农产品出口企业自有品牌的占比。在名品这一“高位平台”之上,构建企业品牌战略,再通过企业品牌提升名品形象,實现名品与名牌的良性互动,推动产业发展,强化出口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朱鹏.基于结构优化的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2:26.

[2] 李芳.基于农产品出口基地视角的安徽农产品出口促进体系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1):35-38.

[3] 杨易,李嘉莉,刘志颐.中国中部地区农业“走出去”特点、启示与政策建议:以安徽省为例[J].世界农业,2014(5):183-187.

[4] 夏岩磊.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状况及区域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4):50-55.

[5] 程淑琴,朱启保,邹孟荪.安徽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与对策[J].乡镇经济,2009(8):77-80.

[6] 王浩,邓琪.安徽省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与企业品牌知晓度调研分析:基于原产地居民认知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7):249-251,266.

猜你喜欢
安徽省出口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成长相册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某官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