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模式优化路径探索

2017-05-30 18:46:26段雪翠张振楠
中国商论 2017年20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业城镇化

段雪翠 张振楠

摘 要: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是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定的重要保障,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分析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一带一路”倡议,可对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模式优化路径提出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 旅游业 城镇化 “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7(b)-068-02

城镇化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旅游城镇化是以旅游业作为城镇化推进的主导产业,从经济带动、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業发展等多方面协同推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之下,“一带一路”倡议纵深推进的今天,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凸显出来,旅游城镇化恰好为民族地区提供了既能发展经济,又不破坏当地生态的新型城镇化路径的可能。

1 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民族地区,指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为主聚居的地区,主要是指民族自治地方。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等边疆之地,少数民族总体人数不多,但是分布范围十分广阔。在旅游资源丰富而生态环境脆弱的民族地区,旅游业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旅游城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

1.1 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资源优势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具有可行性。

一是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民族地区分布范围广阔,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等不同气候带,既有高山雪原景观、沙漠景观,也有草原景观、热带雨林景观,有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有高原湖泊景观如青海湖,香格里拉甘孜稻城亚丁、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等等。众多的自然资源为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吸引访者的首要因素。民族地区有着天然的旅游资源禀赋,即使交通不甚发达,如墨脱,依然有着众多访客纷至沓来,因此,民族地区大可利用这一绝佳的自然优势,进行合理科学的开发,以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结合交通、服务产业等,相互协调,从而促进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同步推进。

二是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在旅游城镇化模式中的区别在于,民族地区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和民族风情。民族地区可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发展特色民族风情旅游。例如傣族泼水节、壮族三月三、藏族仙女节、彝族火把节等节庆活动成为民族风情旅游的一大热点。民族地区独特的建筑风格、语言文化、风俗习惯都是当地的宝贵资源,可通过适度开发成为旅游之中的独特体验,从而可以提高当地的旅游吸引力。

1.2 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存在一定挑战

尽管民族地区有着良好的资源优势,但是目前将旅游业作为城镇化主导产业的地区依然较少,除却一部分资源优势不突出的地区不适宜旅游城镇化发展之外,仍有部分自然资源良好的地区城镇化发展不佳,总体上,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存在一定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是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而旅游城镇化的开发和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一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由于自然地理因素、历史等原因影响,我国民族地区各类指标,如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收入等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民族地区自古以来大都以农牧业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依然是主导产业,且第一产业经济效益偏低。此外,民族地区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产业层次相对较低等困境。尽管目前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但是相比起中部、东部地区而言,依然亟待发展。特别是,目前我国提出并且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广大民族地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更需要紧紧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而民族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严酷的生态环境,薄弱的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通达性差,严重制约着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

二是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有其特殊性。旅游城镇化是一种各个方面综合配套的发展模式,而民族地区在制度、保障、法治、教育等各方面都尚待发展。要大力发展旅游业,需要破除一些制度障碍和体制障碍壁垒,如旅游市场的准入机制、旅游业各种证件的办理程序规范等等,无疑为当地政府施加了加速行政改革的压力,这对当地来说是不小的挑战。目前,民族地区居民市场意识不强,多元的民族和宗教更带来了某些复杂因素,多元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语言文化,不同的利益相互交织,不能简单地从经济角度来进行衡量和开发,还需要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等角度考量。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相对缓慢的现实,成为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的桎梏,同时旅游业发展缓慢,也成为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最大障碍,二者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2 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优化路径的思考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适宜走以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产业为依托的城镇化道路,为解决民族地区面临的通达性差、旅游开发面临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趋势、旅游市场失序等困境,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旅游主导型城镇化的发展,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一带一路”倡议,可从健全旅游法律法规与相关制度、科学规划与适度开发相结合、重点保护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优化。

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沿海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各地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便捷的交通是这一网络构建的关键性因素。民族地区多处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沿线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然而大部分民族地区交通不发达、旅游接待能力差、休闲设备不足等弊端,严重影响旅游体验,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了现代城市的基础,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推进器,与民族地区良好的旅游体验息息相关,能大大提升旅游体验,提高旅游的重访率和持久性,同时也给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社会便利,是城镇化建设中极重要的一环。因此要优化以旅游业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必须要厘清当前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并进行具体分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 重视文化传承与保护,突出当地民族文化特色

文化是“一带一路”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部分,文化是人的精神支撑,具有文化厚度的城镇才有温度。各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民风民俗、建筑、节庆等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特质,成为了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文化内核。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一定要注意突出民族特色,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保持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质。

一方面,城镇也因为商业而变得更加宜居,但是过度商业化则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一些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已然出现过度商业化的趋势,传统文化和特色逐步消散,面临着同质化的困境。另一方面,伴随着现代化的冲击,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濒临灭绝。特别是,民族文化遗产大都集中于农村地区,极易在城镇化的迅速扩张中遭到破坏。因此必须防止过度商业化的开发带来的千篇一律的同质化旅游和传统风貌的破坏,避免民族文化商业化的危机。特别是在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中,要注重将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通过政府、民间团体、公众等多者互动的形式,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本民族文化,在开发和保护之间寻找平衡,在传承中创新和发展。

4 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所谓新常态是指经济结构对称,在对称结构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发展的可持续的高速增长是经济新常态的追求目标。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关注人自身的生存、安全、发展等各项需求。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兴起,带来了当地旅游市场的兴盛,也增加了旅游市场失范的风险。一个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应当有完善规范的市场体系,而民族地区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起步期,各类法规政策落实状况不佳,各项配套措施仍不完善,极易出现旅游市场秩序的失控,严重影响旅游体验,也为城镇化建设带来压力。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着旅游从业者缺乏专业技能,旅游管理不到位,市场监督渠道狭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不完善等困境,出现黑导游、强迫购物等不良现象,旅游市场仍尚待进一步规范。

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秩序的规范不仅对旅游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也影响着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及时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条例,维持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的资源平衡,明确管理对象和范围,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管理,唯有这样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才能抵抗住经济下行压力,适应经济新常态,保持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稳定可持续发展。

5 将生态文明放在旅游城镇化建设的突出地位

当前我国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时刻提醒我们,要将生态建设纳入城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生态环境的好坏,是影响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才能使城镇化发展可持续。传统城镇化发展往往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但是由于不同地方的资源禀赋差异和生态容量差异,依然要时刻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民族地区本身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不能再走这样的老路,必须要将生态问题提到前面来。

一方面,在旅游规划中,要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原生环境保持应有的尊重,杜绝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破坏历史文化遗存、破坏当地的原生环境和传统景观等现象,要考虑到当地的旅游环境容量、旅游承载力等问题,合理布局道路交通,将城镇规划与旅游规划有机结合,适度开发。另一方面,要明确民族地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优势,通过有效利用与挖掘,保障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切实做到绿色发展、文明发展,将会加速实现旅游业对城镇化的有效推进。

参考文献

[1] 吴芳梅,郑建锋.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族文化保护与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11).

[2] 沈超群,陈凯.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进程中的趋避冲突及其对策分析——以阿坝州为例[J].理论与改革,2015(1).

[3] 祁桂芳.旅游与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关系研究——以互助自治县为例[J].人民论坛,2013(18).

[4] 杨建翠.民族地區旅游推动城镇化发展研究——九寨沟县旅游城镇形成机制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4).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旅游业城镇化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云南画报(2022年4期)2022-05-05 05:59:54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金色年华(2017年12期)2017-07-18 11:11:19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8:09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38:54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城镇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旅游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2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