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敏 王德平 邓楠楠
摘要 “1+5”畜牧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是由“政府+龙头企业、金融、合作社、农场主、贫困户”6方构成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新模式。该模式对县内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再集中投向贫困村和贫困户,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做到精准“滴灌”。把扶贫政策、项目、资金和贫困群众的现有资源资本化、产业化,创新推广股份合作、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利益兜底、二次分红等产业发展新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扶贫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关键词 产业扶贫;“1+5”模式;龙头企业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25-0226-03
Abstract The “1+5” animal husbandry ecological cycle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 is a combination of “government + leading enterprises, finance, cooperatives, farmers and poor households” formed by six parties, and a new mode of ecological cycle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The mode of integration of county resources to poor villages and poor households concentrated, do enrichment cohesion“accurate drip”.The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projects, funds and poor people′s existing resources capital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 new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promotion of cooperative shares,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management interests, reveal the two dividend and other industries, gi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enterprise in the indust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ading rol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adiation.
Key words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1+5” model;Leading enterprise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对世界减贫的贡献也超过70%。近几年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也在持续的减少。2016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按照2 300元/(人·a)(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4 335万,比2015年减少1 240万。但为了实现到2020年所有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我国的扶贫攻坚战役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是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的区域之一,而“连片特困地区”也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1]。绵阳市同时也是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重点区域。梓潼县作为绵阳市的一个典型农业县,总人口38.5万,农业人口31.5万,占79.2%,有29個贫困村,2015年,精准识别贫困户4 800户17 800人。点多、面广、贫困程度深、缺少资源,是梓潼县扶贫工作面对的现状。经过积极探索与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梓潼县探索出了“1+5”畜牧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产业扶贫则是开发式扶贫的核心内容,也是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的方式之一,是能够实现好精准扶贫的关键[2]。目前,梓潼县“1+5”产业扶贫模式已经开始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1+5”畜牧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运作介绍
“1+5”畜牧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通过扶贫专业合作社,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吸纳全部贫困户入社,聘请职业经理人来进行经营管理,以此实现股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知识以及合作社的统一管理分配破解了贫困户普遍存在的发展缺乏产业信心、缺少劳动力、无技术、无资金和返贫易、巩固难等扶贫难题。该模式涉及以下6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政府,在“1+5”扶贫链条里政府是产业扶贫的组织者。制订计划、创建平台、寻求项目、落实政策是其主要的作用。在以往的扶贫当中,政府承担的重要角色是单一的资源供给者[3]。在“1+5” 畜牧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中,政府不再是单一的资源供给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借助其号召力,将龙头企业的资源、金融部门的资金与农户、贫困户联合起来,以期为产业扶贫营造一个优良的环境,让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能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个环节是龙头企业。在该模式中龙头企业主要是指正大集团。生猪养殖标准、生产原材料和技术服务全程均由正大集团制定与提供,并在仔猪成熟时负责生猪的回收。龙头企业资金相对充足,产品多元化,因而抵御市场及自然风险的能力比普通农户要强很多[4]。由正大集团对养殖环节进行统一的繁育、管理和回收,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也减少了贫困户的投入,同时也解决了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第三个环节是金融部门。向贫困户提供金融支持服务是其主要作用。整体上看,国家在扶贫开发资源方面的总量很大,但在对扶贫资源进行具体分配时,则显示出扶贫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3]。因此,单一地依靠政府作为扶贫开放资金的来源是远远不够的。
第四个环节是扶贫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利用国家扶贫资源,整合贫困户的自有资源和资本,进行社会扶贫,以此来解决“谁来扶”的难题。通过此种方式,既帮助政府实现精准扶贫目标,又促进合作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财政扶贫资源有限的困境[5]。专业合作社承担着健全合作社章程、构建利益分配机制、选择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等职责。
第五个环节是农场主。“1+5” 畜牧生態循环产业扶贫模式的生态循环也正是体现在这一环节。生猪养殖项目带动了农户增收,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粪便污染物。农场主可以流转土地来规模种植果树,以此来消纳生猪粪便,既解决了养殖场的粪污问题,也解决了果园的肥料灌溉问题。有机肥的施用,可以降低化肥、农药的需求,且果子的品质也得到了提高。
最后一个环节则是贫困户。贫困户只需用扶贫贷款折股入社,到期按股分红就可以了。通过产业化扶贫模式可以从源头上帮助农民增收脱贫,渐渐培养农村的“造血”功能,即“授之以渔”[6]。
2 “1+5”畜牧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精准脱贫机理分析
对于缺乏劳动力,既无子女赡养又因年纪、身体状况差等原因而无收入来源的贫困人群,要实现精准脱贫,不能都依靠财政兜底来解决[7]。梓潼县将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探索出“1+5”畜牧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可有效地解决特殊贫困人群脱贫难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推广价值。
2.1 高标准、全参与 养猪场的建设标准严格根据正大集团的要求,按欧美标准来修建标准化、自动化、精确化和智能化的全球先进的生猪养殖场,提高养殖场管理水平的同时,减少了人工的投入。扶贫专业合作社则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将全部的贫困户吸收入社,并使农民更多的地享受到经营管理的权利交与专业的经理人,使得股权和经营权互不干扰。
2.2 零风险 猪苗、饲料、防疫和回收育肥猪等均有正大集团负责,因此所有的风险包括资金流动和生产风险、市场风险、疫病风险也都有正大集团承担。生猪的代养费,则是由扶贫专业合作社按生猪增重数量、死亡率、料肉比、药品使用费与正大集团结算,而代养费与生猪的市场价格是无关的。因此,对于贫困户来说,收入稳定,没有风险。
2.3 脱贫效果好 ①企业让利。正大集团把盈利点放在饲料生产、畜产品深加工、品牌溢价、规模经营等环节,在养殖环节则少赚贫困户的钱,以此确保每个生猪代养场的代养年纯收入在30万元以上。②合理分配。除逐年归还农户贷款和扶贫周转外,扶贫专业合作社的收益全部用于贫困户和集体分配,在没有还完贷款和周转资金之前,集体适当少得。前5年,贫困户每年每户可以分得5 000元以上,集体可分得2万元以上。5年后,户均分得1万元以上,集体每年可分得5万元以上。③良性循环。该模式下,入社贫困户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就可分得一定的资金,对实现脱贫有着很大的帮助。新的贫困户则由乡镇和村委集体收入来帮助其脱贫。
2.4 生态循环 “1+5”畜牧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实行种养结合,按照每公顷土地75头猪的比例,修建一栋正大生猪场,且要求农场主必须流转13.33 hm2土地发展果园与之配套。利用“猪场粪便—干稀分离—沼气净化—干粪还田—沼液灌溉—果园”的生态循环流程,做到了零排放。再次利用粪污,不仅改善了土壤,培育了地力,还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做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3 “1+5”畜牧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生猪养殖场址选择要求高,受地域性限制大 《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等条例都对畜禽养殖场的选址建设做出了相关的规范要求。条例规定在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规定需特殊保护的区域;当地政府划定的禁养区域;城市和城镇居民区等人口集中地区;以及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风景名胜区[8]等区域内禁止建设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养殖场对选址的要求很严苛,因此生猪养殖扶贫项目会存在地域上的限制。
3.2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够,缺乏完整的生态产业链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新方向,它将合理有效地改变原有的耕种模式、生产模式及售卖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并将农业产业链延伸带来的价值增值,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转变传统农村贫穷落后的局面[9]。梓潼“1+5”模式,只是简单的一、三产融合,没有第二产业的加入,没有在生猪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生态产业链、价值链,以至于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方式过于单一,仅有年终分红这一渠道。虽然所有的市场风险都由正大集团所承担,但不能排除正大集团有无法承担的时候,此时若仍没有一条完整的发展链条,那么贫困户的精准脱贫工作还是面临困难。
3.3 养殖粪污处理技术缺乏,利用率不高 “1+5”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加入了农场主这一环节,以期通过种植业来消纳掉养殖产生的粪便等废弃物。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处理技术,以至于产生的沼气等能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甚至是“零”利用,反而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同时,由于人工等成本较高,废弃物的运输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4 产业扶贫优化建议
4.1 合理规划扶贫项目 借助“1+5”模式的发展理念,体现农户的主体地位,采取鼓励与尊重的方式,使贫困村民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10]。多与贫困户交流,给予贫困农户更多的发展机会,激发其参与的主动性[11],并在考虑当地资源禀赋的基础上,由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对贫困户实行产业扶贫。
4.2 构建生态产业链、价值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是为了顺应产业增长而形成的产业边界收缩和消失的产业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业链会发生分化、延伸或变形,而重新赋予产业链各个环节对整个链条带来的价值和利润[12]。“1+5”模式下,贫困户的能做的仅仅是用扶贫贷款折股入社,到期按股分红,增加收入的方式太过单一。而生态产业链的目的是还原和扩充自然资源存量,以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和遵循社会需要为主体,对2种以上产业的链接而进行的设计并开发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创新活动[13]。“1+5”模式下,可以构建的产业链有:①仔猪代养—商品猪—生猪屠宰—猪肉—猪肉加工;
②仔猪代养—商品猪—生猪屠宰—猪毛—猪毛加工;③猪粪便—干湿分离—沼气—电力、供暖—①—②;④猪粪便—干湿分离—沼渣沼液—种植业—①—②。
第一条产业链是“1+5” 畜牧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的主产业链,是生猪产业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全部过程。第二条产业链则是对第一条产业链的补充,生猪屠宰过程中将猪毛回收,成为毛笔、刷子、氨基酸等的原材料。第三、四条产业链则是生猪产业的原材料和能源供应链,生猪粪便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和供暖。梓潼县应该在第一、二条产业链上下功夫,延伸当前的产业链,促进新业态的出现,增加贫困户增收渠道。
4.3 引进新技术,破解废弃物利用率低难题 畜禽养殖固体分泌物制成的有机肥和液体分泌物通过发酵生成的沼渣沼液都是高品质、高效果的肥料,对增加土壤肥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减轻土传病害有重要作用[14]。但不同的土壤对废弃物的适应能力不同,因此在使用这些有机肥料之前,应该对当地的土壤进行检查,以推进有机肥料的使用。同时还要加大对废弃物处理技术和利用技术的研发支持力度,完善畜禽规模养殖土地消纳配比、沼渣沼液还田等相关技术标准[11],将废弃物循环利用,真正做到对环境的保护。
5 结语
四川省梓潼县“1+5”畜牧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有其创新之处,改变了以往政府作为主导扶贫的角色,使其成为组织者,将各界力量组织起来,参与扶贫。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利益分配,保障了贫困户的收入,同时保障了集体经济收入,防止“空壳村”的出现。虽然这种模式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这种产业扶贫理念是值得借鉴的。其他地区可以在考虑自身资源禀赋的基础上,沿用四川省梓潼县“1+5”畜牧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的理念,创新出适合自身的扶贫模式。
参考文献
[1]王钢,赵永利,李杰.金融扶贫待强化[J].中国金融,2016(6):100.
[2] 许汉泽,李小云.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对华北李村产业扶贫项目的考察[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9-16.
[3] 莫光辉,陈正文.脱贫攻坚中的政府角色定位及转型路径: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一[J].浙江学刊,2017(1):156-163.
[4] 黄文宇.产业扶贫项目主体行为及其运行机制的优化:基于P县“万亩有机茶园”项目的考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1):56-61,92.
[5] 赵晓峰,邢成举.农民合作社与精准扶贫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16(4):23-29,110.
[6] 兀晶.论西部民族地区环境资源型产业扶贫模式的创建[J].贵州民族研究,2017(1):168-171.
[7] 姚树荣,熊雪锋.以宅基地有偿退出改革助推易地扶贫:四川省泸县“嘉明模式”分析[J].农村经济,2017(2):21-24.
[8] 吴根义,宋李思莹,姜彩红,等.对畜禽养殖禁限养区划定的思考[J].环境保护,2016,44(20):61-63.
[9] 赵霞,韩一军,姜楠.农村三产融合: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7(4):49-57.
[10] 朱启臻.“柔性扶贫”理念的精准扶贫[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26-129.
[11] 胡振光,向德平.参与式治理视角下产业扶贫的发展瓶颈及完善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4(4):99-107.
[12] 李宇,楊敬.创新型农业产业价值链整合模式研究:产业融合视角的案例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7(3):27-36.
[13] 母爱英,王建超,严飞.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首都圈生态产业链构建[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2):72-77.
[14] 李冉,沈贵银,金书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环境政策工具选择及运用[J].农村经济,2015(6):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