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杨 岳碧松
摘要 采用实地调查与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成都市内10个公园的绿地植物进行调查,从植物种类、生活型、观赏特性、珍稀濒危、毒性等方面,及其在各公园绿地中所占的比例、应用、分布,讨论园林植物在公园内的应用特点以及改善建议。结果表明:成都市公园绿地植物种类丰富,共有园林植物437种,隶属于134科、331属;一年四季花果不断,观花植物应用较多,某些类型植物(藤本、水生、珍稀濒危、秋色叶植物)应用种类较少;有毒植物普遍应用。提出丰富湿地植物景观,提高垂直空间利用效率,增加彩色叶植物在公园内的应用,珍稀濒危和有毒植物应增加标志牌,开展丰富的自然教育活动等建议。
关键词 成都;园林植物;调查;公园
中图分类号 S6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25-0164-05
Abstract Methods of onsite investigation and data collection were used to study landscape plants in 10 parks of Chengdu. The characterics of application and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for landscape plants in each place we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plant species, living form, ornamental features, rare or endangered and toxic type and so on. This article tried to offer a proposal for improving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plan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plentiful species in Chengdu parks which belong to 331 genera, 134 families, and 437 species; there were a lot of flowers and fruits throughout the year and flowering plants were everywhere. But some types of plants were used fewer such as vines, aquatic plants,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and colorleafed plants, the toxic landscape plants were used commonly. So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such as the wetland space plant landscape could be richer,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the vertical space should be improved, colorleafed plants could be planted more than ever, the natu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should launch plentifully.
Key words Chengdu City;Landscape plants;Investigation;Urban park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原有自然地理环境变化极大,城市公园作为占地面积较大的绿地系统,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建良好城市景观、为当地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活动空间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植物作为构建城市公园自然环境的主体,其相关研究必不可少。但是城市园林植物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多样性方面,從植物形态、常绿落叶、观赏特性、季相变化、珍稀濒危和有毒类型等方面探讨园林植物在公园中的应用特点较少[1]。然而这些特征与植物在城市中的生长状态、应用密切相关,并且会对城市景观效果、城市居民的观赏体验产生一定的影响。成都市被授予“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最佳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都与成都市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密不可分[2]。因此,以成都市内公园园林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现有种类以及各种特性,希望为今后城市绿化与建设合理选择植物种类、细化植物配置、改善植物绿化景观提供参考。
1 调查地概况
成都市位于成都平原腹地,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102°54′~104°53′ E,30°05′~31°26′ N,境内地势平坦,海拔高度387~5 353 m,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湿润多雨,无霜期长,日照较少,属于盆地平原地形,土壤肥沃,植物丰富[3]。高等植物资源2 700种、被子植物2 600种、裸子植物几乎占全国的2/3[4]。
2 调查内容和研究方法
2.1 调查内容与范围 采用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5-10]相结合的方法,调查成都市内10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园:浣花溪公园、成华公园、东湖公园、塔子山公园、新华公园、人民公园、百花潭公园、望江楼公园、成都植物园、活水公园(表1)。
2.2 数据统计方法 对于各个公园的面积、科属种的数量、生活型(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水生、多肉、蕨类、苔藓)、常绿、落叶、观赏特性[观花、观叶、观果、株形、复合型(复合型观赏植物是有两种及以上观赏特性的植物,如可以观花、花期后果实也可观赏;或可以观赏枝叶的奇特形状,也可以观赏树形的植物;也可以是花叶均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彩色叶植物、珍稀濒危、毒性等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分析各类型植物在绿地中的应用比例(某公园中某观赏特征植物应用比例=该观赏特征植物种数/该公园植物总种数)或出现频率,分析成都市园林植物应用特点。
3 结果与分析
3.1 园林植物种类与组成 成都市调查范围内公园共有植物437种,隶属于134科331属,其中被子植物114科205属402种,裸子植物8科14属21种,蕨类植物11科11属13种,苔藓植物1科1属1种(表2)。各公园植物种类均在100种以上,植物种类丰富;被子植物占优势,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种类较少。所含种数较多的科有木犀科(Oleaceae)(10种)、百合科(Liliaceae)(14种)、木兰科(Magnoliaceae)(17种)、豆科(Leguminosae)(19种)、菊科(Compositae)(20种)、蔷薇科(Rosaceae)(28种)。
3.2 园林植物生活型及分布 对成都市10个公园植物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水生、多肉、蕨类、苔藓以及乔木、灌木、藤本植物常绿和落叶种数进行统计(表2)。由表3可知:①乔木、灌木在公园内广泛栽植;各公园常绿乔木种数略少于落叶乔木,常绿灌木种数远大于落叶灌木种类,常绿植物总种数(乔木+灌木+藤本)(148种)略大于落叶植物总种数(119种),此种栽培特点可以保证成都市四季常青,常年有景可观,且在冬季有足够的阳光照射,不显得阴蔽。②乔木、灌木在各公园内广泛栽植,各公园乔木种类比均在28%以上,灌木在22%以上。③水生植物、藤本植物、蕨类植物在各公园均有栽植但应用种类较单一。④多肉植物作为盆栽花卉仅在植物园内栽培使用,其他公园均未见应用。⑤苔藓植物地钱(Marchantia polymorpha)非人工栽植但分布广泛。
3.3 园林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调查范围内观花植物共有160种,隶属于61科125属;观果植物共有19种,隶属于14科15属;观叶植物共57种,隶属于40科50属;观株形植物共有7种,隶属于5科5属;復合型观赏植物共106种,隶属于41科81属。由图1可知,各公园植物观赏特性的利用程度依次为复合观赏型、观花、观叶、观果、观株型,其中复合观赏型和观花植物应用远大于其他观赏型植物,是成都市内广泛应用的类型;相同观赏类型植物在各公园内应用较为均衡。
根据植物物候期对植物观赏月份统计(图2),可以看出:成都市一年四季均有花果可供观赏,5月开花植物种类最多,9月结果植物种类最多,1月开花和结果植物种类最少;4~5月是最适宜的观花时期,8~10月是观果最适宜时期;两种叠加可知成都市4~10月均有大量植物可供观赏,符合其“国家最佳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其中植物园作为调查范围内唯一的收费园,春季花卉节以及市花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节为游客旺季,与当地植物观赏花果的适宜月份契合,因此植物园内观花和复合观赏型植物的应用最多。
成都市内栽植的彩叶植物种类见表4,由表可知:彩色叶植物共有38种;其中花叶植物11种,秋色叶植物14种,常色叶植物9种,春色叶植物4种,在各绿地虽均有分布,但在各绿地植被总种数中所占比例极少(均小于6%)。各园内普遍栽植植物种类较为单一:乔木多为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红枫(Acer palmatum ‘Atropurpureum)、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 f. atropurpurea)、石榴(Punica granatum)、木犀(Osmanthus fragrans)、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灌木多为洒金桃叶珊瑚(Aucuba japonica ‘Variegata)、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红叶石楠(Photinia serrulata)、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各公园并未形成特有季相景观。
3.4 珍稀濒危和有毒植物分布特点 调查公园中共有珍稀濒危植物17种,隶属于11科14属(表5),约占调查植物总种数的3.89%。其占各绿地植物的百分比见图3。由图3可以查看出,珍稀濒危植物在各个公园内均有分布,应用较少,种类较为单一且全为人工栽培,并且没有相关标志标注。
有毒植物一般概略的定义为对人和家畜等能产生有害作用的植物[12]。在调查范围内,有毒植物59种,隶属于35科57属,占调查植物总种数的13.50%。有毒植物因其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而在各园内广泛栽培使用,其毒性若非大量接触或食用均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在使用中还应加强管理。
4 结论与建议
4.1 成都市园林植物应用特点
(1)经过对成都市10个公园园林植物的调查研究,发现这10个公园植物种类丰富。其中乔木150种,占植物总种数比例的34.32%,落叶乔木80种,占植物总种数比例的18.31%,常绿乔木70种,占植物总种数比例的16.02%;灌木110种,占植物种数比例的25.17%,常绿灌木74种,占植物总种数比例的16.93%,落叶灌木36种,占植物总种数比例的8.24%;蕨类植物13种,占植物种数比例的2.97%;水生植物17种,占植物种数比例的3.89%;藤本植物7种,占植物种数比例的1.60%;苔藓植物1种,占植物种数比例的0.23%;多肉植物只有3种,占植物种数比例的0.69%;草本植物136种,占植物种数比例的31.12%。
(2)成都市一年四季均有花果可供观赏,5月开花植物种类最多,9月结果植物种类最多,4—5月是最适宜的观花时期,8—10月是观果最适宜时期。观花植物共有160种,观果植物有共有19种,观叶植物共57种,观株形植物共有7种,复合型观赏植物共106种;观花植物和复合观赏型植物种类应用最多。
(3)调查范围内木本植物(灌木+乔木)共260种,占公园植物总种数的59.5%。水生植物共17种,隶属于11科15属,占公园植物总种数的3.89%,藤本共7种,隶属于4科7属,占公园植物总种数的1.60%,彩叶植物38种,隶属于27科30属,占公园植物总种数的8.70%,在各公园虽均有栽植,但种类较少。
(4)调查这10个公园可知,每个公园绿化植物种类均达到100种以上,最少的是成华公园,最多的是成都植物园,其栽植植物均在120种以上,公园植物种类较丰富,然而各公园内植物重复种类较多,植物配置上并没有太大创新。
(5)有毒植物在公园绿化中栽植非常普遍。
(6)珍稀濒危植物在各个公园内均有分布,然而应用较少,种类较为单一且全为人工栽培。
4.2 园林植物应用的相关建议
(1)适当增加彩叶植物、水生植物和藤本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增加物种丰富度,营造较好的景观效果,提高空间利用率。藤本植物因其攀援特性可以应用于廊架以外的区域,如墙体绿化,树皮斑驳植物种类(悬铃木科)树干的遮挡,丰富景观层次。适量增加珍稀濒危植物在公园内所占比例,珍稀濒危植物大多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合理地引种驯化,不仅有助于增加物种丰富度,形成良好的景观,而且可以为自然科普活动提供讲解素材。
(2)对绿地中的有毒植物添加标志牌以减少误伤,或在已经栽植有毒植物周边栽植绿篱进行隔离。在已调查范围内有毒植物大部分毒性较小,非食用则对人们伤害极小,并不影响现有景观效果,但在儿童游戏区应避免栽种。
(3)丰富自然教育活动。加大与植物相关的交流活动有利于增加城镇居民对周边植被的了解,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升城市形象。
(4)适当增加体现当地文化特色植被的栽培引用,对打造城市标签突出城市特色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松,方翠莲,李在留.南宁市公园绿地园林植物调查及应用研究[J].中国园林,2012,28(2):90-94.
[2] 朱直君,曾九利.成都构建“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规划探索[J].规划师,2013,29(S1):5-7,15.
[3] 程诗,杨建欣,罗言云.彩叶大乔木的园林景观应用:以成都地区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S2):95-97.
[4] 方一平,陈国阶,李伟.成都市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设计[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2):50-53.
[5] 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6]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 强胜.植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 王莲英,秦魁杰.花卉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9] 刘冰.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0] 邢福武.身边的植物[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1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珍稀濒危植物图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12] 陈冀胜,郑硕.中国有毒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