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培养浅谈

2017-05-30 17:16:45张小兰韩薇吴咏梅刘华翔
科技风 2017年3期
关键词:双一流

张小兰 韩薇 吴咏梅 刘华翔

摘 要:“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对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科研管理人员除了要掌握外语、档案学、统计学、法律知识等与科研管理相关的知识外,还要了解整个学校的科研情况,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协调沟通能力和收集分析科技信息的能力。而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建立科研管理人员的培养机制、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促进交流学习和注重轮岗、挂职锻炼等途径得以实现。

关键词:“双一流”大学建设;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培育

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总体方案》制定了三步走的规划,并把建设目标细化为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和世界一流前列两个层面。根据《总体方案》,到2020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1 ]。“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拥有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同时也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员队伍。随着“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推进,与学校发展及学科建设相关的科研任务会日益繁重,科研管理工作的难度也不断加大,对科研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立一支训练有素、富有开拓精神、结构合理的科研管理人员队伍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前提和保证。

1 “双一流”大学建设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1.1 完备的知识结构

科研管理工作涉及到的事务性工作繁多,主要包括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过程管理、项目结题验收、科研合同的签订、科研合同审批、合同免税、科技成果鉴定、科技成果登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推广、科技成果奖的申报、专利申请、专利维护、专利转让、质量管理、定密审批、招标、材料归档、科技工作管理办法及规章制度的制定、科技宣传、科研经费下拨、科研基地的申报与管理、政产学研合作、提供科技信息和咨询服务、科技统计等。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构建完备的知识结构,成为博闻的杂家。

第一,“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必然会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申报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设立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或召开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发表国际期刊论文的数量也会逐步增加。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才能对申报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进行审核、做好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的会务工作以及开展科技成果鉴定等工作。

第二,一流学科的建设要以强大的科研实力为后盾。科研管理人员要熟知与学校各学科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知道学校优势学科的特色,了解这些学科的国内外学术研究动态及在国内外的地位,掌握学校著名学术带头人的研究方向、学术水平。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组织科研人员申报各类项目、科技成果奖,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

第三,要关注与学校学科、专业相关的产业与市场需求,进一步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做好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政产学研合作。

第四,掌握档案学和统计学知识。档案学知识能科学指导科研项目申请书、项目立项任务书、项目结题报告和科研合同的管理,而统计学知识也将有助于顺利开展各级各类的科技统计工作。

第五,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比如知识产权法和合同法等。成果转化、专利转让和政产学研合作均涉及知识产权的保护,科研管理人员只有懂得相关的法律知识,才能保护学校和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不受侵害。熟悉合同法才能确保科研合同的规范性,从而保障科研人员的权益不受损害。

1.2 收集和分析科技信息的能力

当下正值 “十三五”期间的关键年,各种科技改革已逐步趋于完善。及时获取并分析国家、 省市级科技发展的方针、政策以及各级各类的管理办法是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前提,也是进入一流大学行列的基础。只有把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学透、学精、学活了,科研管理人员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校科技工作管理办法及规章制度,才能为科研人員答疑,才能提高学校申报项目的质量。

1.3 协调沟通能力

科研管理人员作为政府部门、企业与教师的桥梁和纽带,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能为学校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科研管理人员只有具备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才能理顺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得到他人的支持,从而顺利完成相应的科研管理工作。

对待上级主管部门,要尊重,也要不卑不亢,认真宣传并落实上级的政策和指示;对待企业,要平等互利,既要关心他们的需求,也要保护学校的利益;对待科研人员,要真诚友善,要以商量的口吻与其沟通,而不要以话难听、脸难看的姿态出现,应在不违反管理规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做到全心全意。

2 培养和提高“双一流”大学建设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途径

科研管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科研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两个方面,其中质量的提高尤为重要,而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迫切需要。因此,如何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值得探讨。下面结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南航)的科研管理工作,浅谈“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如何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2.1 建立科研管理人员的培养机制

目前我国教育体系还没有设立科研管理专业[ 2 ],所以科研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构成是多种多样的。初到科研管理岗位的人员绝大部分都没有科研管理的工作经验,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地培训,丰富科研管理方面的知识,让其迅速适应工作,找准其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定位。南航针对新入职的科研管理人员建立了系统的培训计划,非常注重入职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记录各项培训成绩,每项成绩合格后方可正式上岗工作。例如,在岗前培训时邀请与科研管理有关的校领导或部门领导作报告,使科研管理人员能够熟悉相应部门的职能,并了解学校的规定,在工作中能按规章制度办事;又如,组织新到岗的科研管理人员参加江苏省举办的技术经济人培训班,使其掌握技术交易中的知识产权、合同签订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2.2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双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標是建设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学科。因此科研管理人员除了加强业务学习外,还必须熟悉整个学校的科研情况。南航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属的七所高校之一,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学科已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学校对这些学科进行了统计,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学校科研主管部门组织科研管理人员集中学习学校学科建设情况;组织科研管理人员参加科技专题讲座、深入学院调研科研进度;鼓励科研管理人员在职攻读与所在岗位相适应的硕士、博士学位,身处科研一线,切实提升专业素养。

2.3 促进交流学习

同单位内部的领导和同事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管理经验,探讨对国家科研政策的理解及落地实施;参加国家级与省级科研工作交流会,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管理工作会议、片区联络网会议等;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开设了科研管理硕士、博士学位[ 3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派出少量科研管理人员作为代表出国深造,回国后通过开设讲座或微课等方式广泛宣传国外先进的科研管理理论与手段,使之为更多的科研管理人员所熟知,不断提升科研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建立世界一流科研管理人员队伍,为“双一流”大学建设保驾护航。

2.4 注重轮岗和挂职锻炼

南航鼓励科研管理人员进行校内轮岗和到外单位挂职锻炼。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或科研管理人员与其他管理人员之间换岗,不仅能让科研管理人员熟悉科研活动的整个过程和各方面的管理工作,还能拓宽科研管理人员的人脉、增强协调沟通能力。另外,委派科研管理人员到上级科技主管部门挂职,一方面能促进本单位与上级主管部门的交流,另一方面还能更及时、更准确地掌握相关科技政策和文件。

3 结语

总之,“双一流”大学的建设要遵循着科学、客观的规律,不断进行科研管理理论创新,不断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科研管理工作才具有主动性、灵活性,科研管理工作才能做到科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才能真正提高科研管理效能,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高效运行,实实在在地为科研人员做好后勤服务工作,从而有力地推动学校建设和学科发展,有效促进“双一流”大学建设。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32).

[2] 刘华昌,潘蓉,杨向华,王晓华.青年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定位和培养[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1).

[3] 马卫华,肖向晨,赵敏.论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培养[J].云南科技管理,2007(04).

猜你喜欢
双一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教育政策执行视角下“双一流”建设实施的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回归人才培养本位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神州学人(2016年9期)2016-10-20 17:24:41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财经(2016年22期)2016-08-30 10:53:09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财经(2016年22期)2016-08-30 10:51:34
“双一流”大学长啥样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南方周末(2016-07-07)2016-07-07 07:5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