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担负重要的阵地作用

2017-05-30 17:19温文芳
科技风 2017年25期
关键词:宣传思想工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阵地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看待历史和现实,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以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向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担负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其作用和地位不可低估。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阵地

近期,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深入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因此学习贯彻落实好《意见》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从这一点来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极端重要,任重道远。因为它肩负着重大的阵地使命,“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继有人”的事业。[]在此形势下,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纲要”课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纲要”课是在高校宣传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重要阵地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国家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是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公民道德之一。爱国主义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个人或集体对国家的一种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以任何外力所动摇,并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之一。

“纲要”课程主要讲授的是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至今17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征程并且在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进行地持续不断的反侵略斗争中最终赢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其中昭示的正是中华儿女不畏强暴、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不惜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通过给学生讲授“纲要”课,可以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和民族不屈的爱国主义情结,从而使学生了解国史、洞悉国情,从历史的角度来客观分析今天中国所面临的纷繁复杂的局势,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育和民族团结精神的弘扬,因此“纲要”课在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中承担着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具备的优势和特色。

首先,各族人民的命运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西方列强发动了多次针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在这些战争中大量中国人民被屠杀,比如近代历史上较为典型的“旅顺大屠杀”和“南京大屠杀”等,战争造成中国经济发展迟滞、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中国人民经济上极端困苦、政治上毫无尊严,处此悲惨境地的中国人民深刻的体会到“国破家亡”的深刻含义。之后西方列强通过一百多个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在中国的经济特权和政治特权,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极大破坏,从清政府到北洋军阀再到国民党统治都未能真正从根本上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通过对这一历史事实的讲述,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感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曾遭受怎样的屈辱与磨难。国家沦丧,各民族人民也因国家的沦丧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苦难和命运。从而深刻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育大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大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看待、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对关乎国家民族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其次,各族人民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华民族的独立所进行的斗争彰显出民族团结奋进的伟大力量。近代以来,面对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救亡图存和反对侵略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在这一历史征程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民族英雄,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置个人生死于不顾,英勇奋战,团结一心。正是由于他们前仆后继的精神,才使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歷尽劫难、屡遭侵略而不亡。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各族人民携手共进,团结一心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誓死不当亡国奴,这种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之一,体现了中华各族人民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与列强血战到底的民族自强信念。

最后,为求得民族的解放而进行探索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是爱国主义的另外一种表现。在近代历史上,面对着“前所未有之变局”,中国的仁人志士们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人间天国”的探索到地主阶级改革派王朝自救式的洋务运动,再到资产阶级改良派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以及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国的努力,但是上述探索因为没有正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抓住反帝反封的彻底性,最终并未给中国探索出一条新的出路。直到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科学的毛泽东思想并最终赢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古往今来,在中国的历代王朝盛衰更迭中,惟有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为之努力谋求幸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一历史征程彰显的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实现民族独立之后,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并且把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变成今天这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各族人民共享民族发展和兴盛之成果,共同为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而努力奋进。

二、“纲要”课是从历史角度讲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主席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探索出的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新道路。这条道路能否坚持事关我党的生死存亡,事关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事关中国人民的幸福安康,因此必须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讲明、讲透这条道路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纲要”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深厚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它有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具备的历史优势,能从历史角度讲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特色和优势,让青年大学生们能够听懂和认同这一道路内涵。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理论上的升华。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的讲话中提到:在新民主主義时期,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综上而言,结合“纲要”课的具体教材内容,可从以下几大方面进行理论阐述,从历史的角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正确性讲清讲透。

(1)讲清从1840年以来,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四个层面(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以及一百多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大量主权和领土的丧失,正确解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以及其基本特征;

(2)讲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下,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和两大社会矛盾,科学阐释在中国仁人志士一次次的探索失败之后,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革命的方式,要让同学们认识到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选择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

(3)讲清资产阶级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以及其自身无法避免的双重性。正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无论是改良道路的维新变法还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辛亥革命最终都无法给中国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并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绝不允许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中国的出现,因此,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最终都宣告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4)说明在资本主义道路无法走通的境况下,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以及讲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阶级的相结合。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一个开天辟的大事变,自此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革命面貌出现了新变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

(5)恩格斯曾说:“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讲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十年里,中国共产党曾经经历的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着力阐明中国共产党面对挫折和失误,坚持实事求是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且善于从失败的教训中汲取经验,并最终促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形成,实现自身的成熟和发展。

(6)要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主线,讲清中国社会当时出现的两种救国方案,说明我党始终从民族大义出发,坚持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日路线,在抗日战争中担负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说明当时中国存在的三种政治势力,三种建国方案以及两个中国命运。深刻说明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是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以及它所倡导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强调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正确道路。

(7)讲清楚在建国之后,我党面临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理论层面上进行了多次探索。科学评价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深刻阐明1956年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以及给中国带来的深远影响。

(8)既要着力肯定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理论上和实践上两方面)也要阐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所犯的错误。讲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在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理论上的偏差和实践中的失误。

(9)讲清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和辉煌的成果,着重分析邓小平在新时期的两大历史性贡献,尤其要讲明十六大以来党的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就。要阐释当今中国国情和特色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为基本制度,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党在新时期的伟大的理论创造和智慧结晶。

上述这九大问题的讲述,目的在于从历史的角度阐明近代以来,中国被殖民被奴役的历史一去不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最终选择,要让学生铭记历史,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更好的担负起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

三、“纲要”课承担着廓清历史虚无主义,引领青年为实现“中国梦”而奋进的重要职责

当前在对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国史和国情的教育上,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历史虚无主义之间的较量与斗争,在“纲要”课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原则。如果忽视“纲要”课的教学,就有可能导致“四个选择”的必要性被模糊化,尤其容易造成青年学生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或者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将两个历史时期割裂开来。使得学生难以从历史角度用所掌握的正确历史观辨析历史虚无主义、抵御错误思潮,不经意间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因此,忽视“纲要”课的教学,忽视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无异于在某种程度上自毁长城。青年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上的生力军,为了使他们更好的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就必须坚定不移的高举反历史虚无主义的旗帜,在“纲要”课的教学中严肃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定维护意识形态的安全。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同样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目标。“纲要”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了近代以来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征程,这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学生辩证的看待近代历史上的诸多事件和人物,有利于增强学生自觉与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的勇气。除此之外,“纲要”课还通过大量的史实,分析论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些重大历史问题的分析论述中,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和付出的艰辛努力,有利于坚定他们对党的领导的拥护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坚持,更有利于培养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是事关民族千秋伟业的大事业。

参考文献:

[1]苟仲文.“宣传思想工作是高校改革发展重要保障”.载《中国高等教育》,2015:01,1.

[2]陆晓禾.“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点问题的思考”.载《社会科学》,1993:08,35.

[3]孙欲声.“正确总结建国后的反面经验”.载《青海社会科学》,1995:03,77.

基金项目:1.“2015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西藏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体系中西藏历史的融入与思考”(15JDSZK043)阶段性成果;2.城市藏族女大学生文化适应与民族交往研究(13myY06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温文芳(1978),女,博士,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民族社会学。

猜你喜欢
宣传思想工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阵地
“无尾怪”和“独角怪”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高校教师思想理论学习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