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2017-05-30 16:27董树军,胡港云
高教学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转型思政大学生

董树军,胡港云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教育目标一致、内容互补,形式相通,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应从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营造创新创业型校园文化、拓展校地产学研合作平台、坚守网络思政的重要阵地四个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2-0051-03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ollege education 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re consistent in the educational objectives, complementary in the content, interlinked in the form, with a high degree of fi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do it in four aspects to integr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ly: adjust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ild innovative and pioneering campus culture, expand the school campus and local cooperation platform, and adhere to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network. Only by doing well in these aspects can we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理念,随之国务院办公厅也针对高等学校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家层面文件的出台说明我国针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布局已经全面铺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考验,如何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成为一个求职者,更要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着手,这才是根本性的任务和要求。同时,我国地方本科高校面临着转型发展,从服务创新型国家战略和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两个层面进行转型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将培养重心落在“创新”与“实践”上。[1]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载体。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将创新创业教育更好的融入,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共性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摆脱当前思政教育的参与度不强的困境,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依托思政教育,可以更好的利用其在教学方法和经验方面的优势,对于指导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而言,两者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高度的共性:

第一,教育目标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2]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重视培养与社会实践相适应的大学生,重在激发学生的首创精神,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实践需求的创业意识、能力、技术等。总体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以开发和增强创业基础素质、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人才为目的的教育”。而高校思政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道德规范、理想信念以及全面发展为目标。可见,在教育目标维度上,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并且两者在培育大学生基本素养方面具有一致性。所以,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对于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推动作用。

第二,教育内容互补性。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如果缺乏正确的思想引领,可能会导致大学生把握不准创业方向,在创业过程中面临困难时容易放弃,出现创业热情高、创业成果少、脱离现实远、缺乏务实精神等问题。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需要思政教育的支撑。[3]思政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个方面,能够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建立起牢固的思想堡垒,提升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困难的能力和品质。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所培养的大学生以适应社会实际需求为主要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够突出具体性和实践性,把原来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进行具体呈现,能够促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實践中感悟人生哲理,遵守道德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关,进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养。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内容方面存在明显的互补关系。

第三,教育形式相通性。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和大学生的现实状态而开展的教育工作,其教育形式比较灵活和多样,在借鉴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的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手段,将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与现实实践相结合,以更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4]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高校更加重视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思政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突破原有的机械式的理论讲授,采取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社会实践和更容易让学生参与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可见,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形式上具有相通性。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到模拟的创业情境中,能够促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保持良好的道德素养,将思政教育理论外化于创业实践,能够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两者间的共性,地方本科高校应借转型的契机,更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同时使其道德水准和价值理念得到升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实现协同育人的双重目标。

(一)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将创新创业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需要调整传统思政教育的目标,把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纳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目标体系,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育:第一,着力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地位、能力以及价值的认知。创新创业教育是主体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此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形式较为单一,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在培育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其主体性的培育,导致了当前大学生机械、被动式的接受教育,窒息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重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第二,着力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思政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更加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尤其是其所需要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培育大学生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要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面对问题敢于承担责任。第三,着力于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传统思政教育在法律通识教学方面缺乏针对性,在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方面收效甚微。因此要与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借鉴其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通过模拟创新创业行动中的法律问题,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更好的增强大学生法治意识。

(二)营造创新创业型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同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5]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营造创新性、实践性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良好的氛围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推进。第一,加大创新创业宣传力度。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当前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以及成功案例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同时邀请地方创新创业成功人士或者是知名校友到学校分享创新创业心得。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和信心,通过这种融入性思政教育在校园里形成勇于创新、乐于创业的整体性校园文化氛围。第二,创新学校精神文化教育。将学校精神、校训、校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挖掘三个方面的内容,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学校创新创业发展的实践,这种教育形式能够在激发学生的爱校、荣校之情的同时,也能促使其继承学校的创新创业精神,对于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教育功能。第三,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创业社团。学生社团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充分重视和发展其作用。鼓励和帮助学生组建专业性的创新创业社团,通过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同时,学生在社团中可就一些问题进行集中探讨、交流,彼此间相互扶持,组成优势互补的创新创业团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拓展校地产学研合作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重要目标是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与区域发展相符合的应用型人才。产业研合作平台作为地方高校与区域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而言,产学研合作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现实操作、案例剖析以及疑难解答等实践环节,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用结合能力,让学生在这样的基地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边受教育,最终达到启迪创新创业意识和提升实践能力的目的。另外,大学生在产学研合作平台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会面臨目标迷茫、信念缺失、人际交往困惑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时就需要以正确的思政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守敢于创新、勇于奋斗的精神,基于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基本的公民道德教育和创新创业意识教育,提升其道德水准、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等,为以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保驾护航。[6]所以,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一定要充分拓展产学研合作平台,利用其所提供的实训、实练机会,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现实操作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并在此过程中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和方法,将其融入现实的实践环节,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帮助学生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思想困境,最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坚守网络思政的重要阵地,扩大创新创业教育辐射面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许多机遇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更多挑战。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在网络创新创业教育以及网络思政教育两个方面实现理念、内容、模式以及手段的全面更新。一方面,学校管理层面应该树立创新创业新型理念,将创新创业由原来的“任务本位”转变为“主体本位”,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积极搭建网络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引进先进的网络创新创业教育方式,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便捷、有效的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型微教育平台,对学生创新创业进行鼓励和指导。另一方面,在进行网络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要坚守网络思政的阵地,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方式,给予大学生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指导。当前网络对于高校大学生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产生了巨大冲击,特别是披着创新创业外衣的拜金主义理念价值误导问题严重,给大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我们应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契机,利用网络教育的便捷性、趣味性和有效性等优势,着重做好创新创业的思想引导,特别是对艰苦创业、奋勇向前等创新创业精神的诠释和正能量案例的宣传,使学生理解创新创业实质的同时道德水准得到升华。组建网络思政教育辅导团队,结合学生创新创业的需要,做到网络中的创新创业教育与网络思政教育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校内创新创业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杜玉波.高等教育要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N].中国教育报,2014-07-24.

[2]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3]商云龙.大学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152-155.

[4]尚大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15(09):86-90.

[5]化磊,焦红良.校园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6(01):89-92.

[6]邬小撑,吕成祯.论高水平大学创业教育的三个转变[J].复旦教育论坛,2015(02):44-48.

[7]余展洪.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整体设计改革刍议[J].高教学刊,2015(13):13-15.

猜你喜欢
转型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转型
大学生之歌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