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圣卿
摘 要: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信息存在明显相关性,本文从两者的相关性分析着手,探讨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信息影响的主要原因和作用形式。全文整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相关性分析,包括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信息质量、处理结果的相关性等。第二部分是影响原因和作用形式分析,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原因主要包括会计实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在此基础上,对三种具体影响作用形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会计政策选择 会计信息 影响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10(b)-110-02
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在会计准则范围内,为达到某种目的,对会计方法、程序等进行的选择。会计政策选择范围主要受会计准则的灵活性限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对会计政策作出适当调整。这种调整会对会计信息产生直接影响,包括会计信息质量及处理结果。此外,会计政策变更还会引起会计费用、成本、利润等方面的变动,对社会经济发展也有一定影响。因此,应充分考虑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作用,对其进行合理选择。
1 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分析
1.1 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
会计政策选择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基础,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有直接影响。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由于企业的会计处理能力、选择动机和实际经营管理情况不同,会得到不同的选择结果。如果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较大,管理者可以方便地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管理需要作出选择和估计,可以增加会计信息相关性,但也会导致盈余管理空间较大。而当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较小时,则能够增强会计信息可靠性,限制盈余管理行为,保护处于信息劣势地位投资者的正当利益。但是这样一来,也会使会计信息相关性受到损害。因此,会计政策选择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前提,选择合理的会计政策,发挥会计政策选择空间对信息质量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1]。
1.2 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信息处理的相关性
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处理经济利益分配、协调各方矛盾的重要措施。不同的会计政策,会对会计实务处理结果产生不同影响,甚至得到完全相反的会计信息,对各个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产生影响。比如稳健的会计政策会减少当期国家税收及投资人利益,采用总价法计量可能导致提前纳税或超额纳税行为,影响企业利益。因此,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信息有决定性影响。企业要提供何种会计信息,主要取决于会计政策选择,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可以得到相对有利的结果。不同的会计政策,会导致会计信息数据及数据加工方式的不同,进而得到不同的输出结果,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因此,在会计核算报表中,也要附加会计政策及变更信息,从而帮助使用者正确理解报表内容[2]。
2 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原因及作用形式
2.1 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信息影响的主要原因
2.1.1 会计实务的复杂性
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客观存在,由于会计实务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企业之间的运营环境、经营规模和经营理念不同,在制定会计政策时以自身经营状况为出发点,能够在其所处环境中,使会计信息披露反映出企业财务状况。具体包括企业的现金流量、经营成果、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等。针对这种差异性,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要留有一定空间,使企业能够在会计处理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原则和处理方式。在会计政策选择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会计人员拥有职业判断机会,也就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差异性[3]。
2.1.2 会计业务的不确定性
企业的会计业务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会导致事物发展得到多种可能的结果。其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企业的盈利和损失。由于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使会计处理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因此有必要對会计政策进行选择。在现有《企业会计制度》中,会计准则不再对具体事项处理方法进行统一规定,而是提供一些计量和确认的判断准则,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处理方法进行衡量。因此,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只需要保证对某个具体事项的处理能够满足相关准则中制定的标准即可,使会计政策选择具有一定弹性,在同一个会计事项处理中,可能得到不同的会计信息[4]。
2.1.3 会计制度的片面性
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制定不可能面面俱到,难以完全覆盖所有会计业务,其制定目的是为会计处理提供一个标准规范和一个原则方向。而且,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的会计业务甚至新的行业不断出现,建立相关准则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从客观上来看,不存在长效的会计制度和准则,只能通过会计准则的制定,为会计操作提供依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具有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由此会产生多种会计核算方式,进而形成多种会计观点和处理意见。因此,会计制度本身的片面性也会导致相同业务出现不同的会计信息。
2.1.4 会计政策的利益动机
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的过程中,难免以利益作为选择动机,因此在会计政策选择时,会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及道德立场,这也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普遍现象。针对这一现象,美国《关于会计信息的社会影响的委员会报告》中提到,在政策选择过程中,无论选择人是否有明确的主观意识,其选择结果都会受个体偏好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政策选择不可能保持中立,总会满足部分人的偏好而不符合另一部分人的偏好。因此,在引导企业会计政策制定时,于其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如以一个明确的道德标准对企业的会计政策制定加以引导。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环境中,企业被要求执行统一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和报表等都有明确规定,企业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会计制度与会计实务不符,容易导致会计实务被忽略。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为适应市场经济改革,在会计管理制度方面做出了相应调整。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利益进行会计选择,由此导致不同会计信息的产生。
2.2 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信息影响的作用形式
2.2.1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在常规的平均年限折旧法中,各个会计计算期的折旧额相等,因此企业各会计其的收益也较为平稳,折旧额对利润所得税影响不大。但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折旧计算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固定资产在各个会计计算期间内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维修费用不同,一般前期使用效率较高,得到的利益较多,而维修费用较少。但随着年限增长,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呈下滑趋势,利益逐渐减少,维修费用则逐渐增加,因此年限平均法不能反映固定子站实际使用情况,与其折旧数和损耗程度不相适应。采用加速折旧法,由于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从而形成延期纳税作用,使企业在不同会计计算期的收益变化较大,折旧额对税金有显著影响。在利润稳定情况下,前期税额较小,而后逐渐增加。但前期多提折旧的操作方式会影响企业会计信息可靠性,有损企业财务形象。
以某企业为例,该企业某项固定资源原值10万元,设计使用5年,估计净残值为2000元。年限平均法中的折旧率为20%,加速折旧法(双倍余额递减)的前三年折旧率为40%,后两年平摊剩余额。在税率为30%的条件下,两种折旧法的折旧总额相同,都是9万8千元。但由于采用加速折旧法前多后少,所表现出的会计信息特征有所不同,对企业的财务影响也不同。采用加速折旧法,企业会计信息中的盈利能力表现为前低后高,即使企业经营稳定,盈利能力也存在波动性。而且两种方法虽然最终折旧总额相同,但对应税利润抵减在实践上存在差异。加速折旧法会将前期应交税延至后期。对于企业来说,相当于获取一笔无息贷款,可以减缓资金压力。
2.2.2 存货计价方法
采用不同存货计价方法,会对会计信息产生不同影响,主要比较三种存货计价方法:(1)个别计价法,按购入成本进行分别计价。该计价方法的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结转存货成本都较为真实,得到的会计信息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但是该计价方法实际操作较为复杂,一般用于存货种类少、单价昂贵的存货;(2)先进先出法,可以随时结转发出成本,按最近购货确认存货成本,接近市场现行价值,企业不能随意挑选存货计价,可以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供保障;(3)加权平均法,包括一次加权和移动加权法。一次加权法可以简化成本计算,但期末核算量大,不利于日常存货成本管控。移动加权法的优点是存货发出时可以随时转账,核算工作较为分散,月末工作量小,便于日常管理。加权平均法的存货成本计算较为客观,因此得到的会计信息可靠性也比较高。
比如某企业2017年1月份主营业务收入300萬元,所得税率按 33%计算,分别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对其发出存货成本进行计算,先进先出法的成本计算结果为800×1000+810×1000+ 830×500=2025000元,加权平均法的成本计算结果为(800000+ 810000+1660000)÷(1000+1000+2000)×(1500+1000)=2043750元。采用两种不同核算方法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出现差异,先进先出法的利润核算结果比加权平均法多18750元,因而所得税也多出6187.5元。进而影响企业的净利润和盈余公积提取额,使企业负载表的存货增加18750元。采用不同的存货计价方式,会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结果产生不同影响,合理的政策选择,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企业价值。
2.2.3 资产减值政策
在新准则规定中,资产减值指的是企业资产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如果企业可回收金额计量结果低于账面价值,则将账面价值减到可回收金额,减少的部分则为资产减值损失。该减值损失不能回转,实施此项准则可以防止企业利用计提准备调节利润,使企业的报表信息更加真实。
一些亏损上市公司通常会采用会计政策调节利润,避免公司陷入困境,帮助企业从亏损状态转别为微赢利状态。此类企业的调整内容是净利率正负,而不是高低。微利企业亏损额度较小,利用资产减值调节利润的操作空间较大,一般管理者会采用比例较低的资产减值准备政策,或通过资产减值准备注销提高当期盈余,实现扭亏目的。
比如某股份有限公司上年每股亏损0.26元,当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9437.68万元,每股盈利0.0098元,属于微利企业。该公司当年净利润为194.8万元,同期增长4087.52万元。在当年会计制度中,新增四项资产减值准备,从披露的政策变更信息中,只对开办费进行调整。但实际对应收账款计提也作出可变更,未将5年以上账款单列,从而避免全额计提,减少2806096.38坏账准备。此外还通过股权转让,获得2051.43万元投资收益,使其成功实现净利率由负转正。
3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信息有显著的相关性,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和处理结果。通过对其影响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引导会计准则制定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正确方向。通过对其作用形式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提升政策选择的合理性,同时加强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参考文献
[1] 王宁.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政策选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2] 梁慧.我国上市公司实物资产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