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爱安娜》教学实录及评析

2017-05-30 10:48王文丽崔峦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安娜事情交流

王文丽 崔峦

【教学设想】

故事的主人公本爱上了班上新来的一个名叫安娜的移民女孩,安娜有一阵子也很爱本,这很美好,也很沉重。这里有激情、有委屈、有嫉妒、有与朋友的争吵,也有被嘲讽的恐惧……故事讲述了孩子的父母和老师对此事的理解,或许这才是老师和家长们对这类问题的正确态度。

成年人常常对孩子们说:“你们根本就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爱,等你们长大了才会懂这个。”这种说法太不可靠了。孩子们懂得爱,而且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那种爱,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本亚明就是这样。我很佩服这本书的作者,德国小说家和抒情诗人、出版家和杂文家——彼特·赫尔特林。赫尔特林善于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描述日常生活的现实,他曾经获得2001年法兰克福德意志青少年文学特别奖,评委会称赞他是“儿童文学作家中批判现实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他同时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一位博爱的大使和为人类共同的美好生活而呐喊的斗士。

作为成年人,我不难从赫尔特林这里得到一些启示,就是为人父母和老师要谨慎地对待儿童的这份不寻常的情感,而作者不仅想让成人懂得,更想开宗明义地和孩子谈谈爱情。这本书的确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截止到2007年,总共印刷150万册。这些年来,《本爱安娜》在学校里广泛流传。也因为这本书,老师有了一个契机——不受拘束地去和学生讨论爱情。

【教学目标】

分享阅读这本书的体会和感受,懂得“爱”是美好的感情,“爱”是两个人的事,也是所有人的事;当“爱”来临时,学会面对和妥当地处理。

【课堂实录】

板块一:分享书的内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借助一本书的阅读交流一个话题,一个既浅显又深刻、既平常又神秘的话题,那就是“爱”。大约是一周前,我请你们的老师转交给你们一本书,名字叫《本爱安娜》。请你用手势告诉我,这本书你读了几遍?

(生打手势,有的读了一遍,有的读了两遍、三遍。)

师:我很好奇,如果说读一遍是老师布置给你的任务,那么,读两遍、三遍是为什么?

生:我想记得深刻一点,这样上课时发挥得能好一点。

师:你说得对,对书的内容越了解,思考就会越深刻,课堂上的表现自然也会越出色。

生:我读第一遍的时候有的地方没看懂,后来多读了两遍就看懂了。

师:是完全懂了吗?

生:(有点迟疑)还行吧。

师:也可能还有一些地方似懂非懂,一会儿在和大家讨论的时候就会更清楚了。

生:我读了三遍是因为想解开我所有的疑问。

师:你都有什么疑问呢?

生:比如,为什么本爱上了安娜,他原来不是对安娜恶言相向吗?

师:你读完以后知道为什么了吗?

生:我发现安娜有一个地方特别吸引本,所以本才爱上了安娜。

师:爱真的是很奇妙的感

觉,有时候我们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可是就真实地发生了。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

下,尤其是给台下的老师介绍一下,这本书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是我们今天交流的第一个话题。

生:这本书讲了本爱上了转学来的安娜,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们被强行分开了。

师:是被人强行分開了吗?还是有别的原因?

生:因为安娜的爸爸在这座城市里找不到工作,只好到其他地方去工作,于是安娜就转学了。

生:这本书讲的是10岁的男孩本爱上了转学来的安娜,他给安娜写信,安娜也给他写信,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分开了。

师:这本书就是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书名中我们知道了主人公分别是男孩本和女孩安娜。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初印象呢?或者说你觉得本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安娜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引导学生发言并梳理出板书:本——淘气、脾气不好、个子不高、喜欢挖鼻孔、直率、在乎安娜的一切表现。安娜——不漂亮,甚至丑;身上有臭味;个性较强,不太合群;很直接、大胆。)

师:看看黑板上的两列词语,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他们两个都有缺点,为什么还能彼此爱上对方呢?

师:这也是我特别不能够理解的地方,有人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他们虽然都有缺陷,但都是与众不同的。

师:“缺陷”这个词用得不准确,可以说是“缺点”。

生:如果一个人爱另一个人的话,他是看不到对方身上的缺点的,即便有缺点,也会看成是优点。

生:我觉得爱是内在的一种感觉,不一定要和什么优点挂钩。喜欢一个人,有时候也不是喜欢优点,而是喜欢他的特点。

生:他们两个互相喜欢还因为他们的性格都特别直率,能够更好地沟通。

师:如果是你,喜欢上一个人,你会直接去表白吗?

生:不会。因为我得先私下里了解一下对方的想法。

师: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属于自己的对待爱的表达方式。

生:刚才有人说他们之所以能够相爱,是因为直率,但是我觉得直率太过了也不好,例如安娜就曾经当着别人的面说了本给她写信的事情,让本下不来台。我觉得他们相爱是因为他们两个在班里都属于不太合群的,身上又都有吸引对方的特质。

师:你们一个个真不简单,我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完全不会有这么深度的思考,更不会有如此清晰的思路和表达。好,说到这里,我还想问一问:你对这本书里哪些情节或者哪些话最感兴趣,请把它读给大家听。不用解释你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你读好了,大

家自然就懂你的心意了。

(七位同学朗读他们自己喜欢的书中的段落,教师相机评价,引导学生发现:1.细腻且真实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2.关注到“爱是双方的事”这句话。)

板块二:评价书中人物

师:你们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生:本。因为他大胆,敢于表达自己的爱。

生:安娜。因为安娜刚来到班里的时候和大家格格不入,但是她没有大哭一场,而是慢慢融入大家。

生:我最喜欢本的老师,因为本在最尴尬的时候,老师并没有为难他,而是很体谅他的感受。

生:我喜欢安娜的爸爸妈妈,本去他们家做客的时候,他们特别热情。

师:那些大人们从来不板起面孔说话,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和蔼。

生:热情。

生:不会让本和安娜难堪,让他们觉得很舒服。

师:这叫什么呢?

生:善解人意。

板块三:联系生活实际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会不会也像他们的父母和老师那样去做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交流第五个话题:假如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你或者你同学的身上,你觉得老师或家长通常会怎么说,怎么做呢?你的态度是什么?

生:我爸爸和我探讨过这个问题,我觉得他的态度还算和蔼,既不支持但也不反对。

生:我爸妈曾经跟我说过这样的话:24岁之前不许谈恋爱。(笑声)其实他们从来也没问过我班里谁喜欢谁,但是只要谈到这个话题就会立刻制止。

生:我的爸爸妈妈意见不一样。我爸爸古板一点儿,他会说,你们现在还小,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爱,有可能只是一时的心动。我妈妈呢,她会举例子说,幼儿园的小孩也会说要娶你,要嫁给你之类的话啊,言下之意就是喜欢就喜欢了,别太往心里放。

师:现在年轻的父母真的和过去不一样了,我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从来没有和我交流过这样的话题。我的女儿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我也没有勇气和她交流这样的话题。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话题分明是早就存在的。我想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班里的一个女生喜欢上了一个男生,于是就给他写了一个纸条,大概意思就是“我喜欢你……”,结果,不光男生看到了这个纸条,他周围的人也看到了。在笑声里,男生把这个纸条交给了老师,老师当众批评了这个女生。从此,这个女生就变得抬不起头来,直到今天。如果我们同学聚会,她总是很不好意思地坐在角落里……你们觉得,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谁有责任呢?

生:我觉得是老师的责任,也有男生的责任。老师不应该当众批评那个女同学,男生也不应该把纸条交给老师。

生:我也觉得是老师和男生的责任。老师缺少西普曼先生的善解人意,而那个男生,是个非常没有涵养的人,不管他喜欢不喜欢那个女同学,都应该私下里去解决。

生:我特别不能理解那个男生的做法。被人喜欢是很幸福的事情,不是很羞愧的事情,干吗要告诉老师啊?

师:那我想替男生说句话: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难道不应该向老师求助吗?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啊!

生:当然可以向老师求助,可是偏偏他的老师不是能够真正帮他的人!

师:如果是你,周围有好多人嘲笑你,你很难堪,你会不会去把纸条交给老师?

生:我坚决不会!有些事就得自己扛!

生:我觉得这件事四方都有责任,老师的表现过激,男生的表现过激,周围的同学表现过激,而那个女生,本来做得也不对。我是不支持早恋的,在这个年龄就不应该想这个问题,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就像本,他不是也因為爱上了安娜,很多事情都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了吗?所以,我觉得他们四方都有责任。

生:我也不支持早恋。第一,我认为大学之前的恋爱是不会有结果的,即便两情相悦,但是所有的家长都不会支持;第二,没有人会和你谈阿拉伯恋爱;第三,男生、老师、围观的同学都表现过激,再加上女孩的面子比较薄,所有的事情都凑一块了,能不出乱子吗?

师:真对不起,我没有听懂,什么叫“阿拉伯恋爱”,你能给我解释一下吗?

生:“阿拉伯恋爱”是说阿拉伯女孩以自己能甩掉多少男孩为荣耀,意思是说“注定没有结果的恋爱”。

师:今天我真是脑洞大开,感觉不是我在给你们上课,而是你们在给我上课。我很欣赏这个女同学的发言,她强调,这不是一个人的责任,而且早恋可能会耽误学习,其实,这往往就是家长和老师最替我们担忧的事情。说到这里,我们再来思考,父母们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不同,责备也好,批评也好,宽容也好,理解也好,源头都是出于什么呢?

生:出于爱。

生:出于对孩子的负责。

师:是的。当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如果我说的那件事情发生在今天,我们的老师一定不会再“谈爱色变”,他们会很妥帖地处理事情。刚才我们说“爱是双方的事”,其实“爱也是很多人的事”。那些看起来是配角的人,在你的生活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会影响你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共同来提醒、思考、相互

帮助,才能很好地度过这段

时光。

板块四:创编故事结局

师:安娜转学了,本哭了。你对故事的这个结局满意吗?

(学生表态,有的满意,有的不满意,还有的表示可以有新的创作。教师请对结尾有自己想法的学生上台交流。)

生:本知道安娜要搬走后,抱住安娜亲了一下,(有人窃笑)然后就飞速地跑开了。安娜望着他的背影,心里五味杂陈:再见,本,我以后还会去你家的,我会给你写信的。而本一边跑一边抑制住自己的感情,但是眼泪还是如断了线的珍珠,从眼中飞了出来……

师:很好!刚才我看到有人在偷偷地笑,我知道你们在笑什么。东西方文化是不同的,他所说的“本抱住安娜亲了一下”,就相当于我们握一下手。就这么简单,不要多想。

生:本望着安娜,而她却低着头,小声说:“我真的要走了,我们可能不会再见面了,但是我会想念你的。”说到这里,本的泪水已在眼眶中打转,安娜又说:“我会给你写信的……”两个人对视了一会儿,没等本说出话,安娜就跑开了,本望着她的背影消失在视线中。

生:本的内心非常纠结,他知道以后可能再也见不到安娜了。但本还小,面对此时的状况不知所措。“我也喜欢你,本,但上帝总是这样,不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完成它,再见了本,我会永远永远地记住你,记住我们之间的点点滴滴,希望你也一样。”安娜走开了,扔下孤独的本。望着安娜远去的背影,两行热泪顺着本的脸颊流了下来……“时间,安娜,爱……”他喃喃着,在夕阳的衬托下慢慢离去,走在他们曾经玩耍过的地方,他永远忘不了安娜,忘不了爱……(掌声)

生:安娜对着本的耳朵轻声说,你一定记着给我写信或者来看我,之后就含着泪水走开了,他本想留住安娜,但是他没有做到。这时,本的脑海里出现了很多画面——初见安娜时的好感,和安娜游泳时的欢声笑语……本下定决心,长大以后一定要去寻找安娜。

师:你们喜欢谁写的结尾?(组织学生从内容、表达、情感、风格等方面进行评价)

师:我发现,他们四个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悲剧式的结尾,为什么不写安娜留下了,她不转学了,他们两个又回到了过去的好时光?

生:之前《罗密欧与朱丽叶》看多了,我觉得很伤感,

所以才选定了一个悲剧式的

结尾。

师:看多了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看了很多遍。

师:是的,很多真爱、美好的感情往往都是以悲剧式的结尾呈现,但是我个人觉得像《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书读一遍就可以了,不要沉浸其中。天地之大,值得你读的书太多了。

生:我写的结尾其实比他们的还要悲伤,因为现实生活一般也都是很难如意啊!

师:文人大都是有着忧郁的性格的。当然,也正如你所说,生活不是十全十美的,总会给我们留下一些缺憾,一些遗憾。有些人、有些感情只是我们生命中的一段曾经,生活还要继续……

板块五:了解写作意图

师:无论这本书的结局如何,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生:我觉得这样的结局是想告诉读者,小学生谈恋爱是没有结果的。

生:作者这样写可能有两个目的:积极的想法是,无论如何,这样的感情是美好的,拥有过就很幸福;消极的想法就是和刚才同学说的一样。

生:我觉得作者是想告诉人们,小时候发生的事是长大后最回味的事情,很多人就是你生命中的一个过客。爱是很纯洁的事情,不是什么坏事。

师:的确如你所说,书中的本和安娜,他们的感情就非常纯洁,他们一起打球,游泳,互相到对方家里做客,聊一聊想说的心里话,爱就是这么纯洁、简单。

师:这本書的作者叫彼特·赫尔特林。有一天,他8岁的儿子告诉他,自己爱上了班里的一个女生,不知道怎么办。他这才意识到:这种爱的情愫真的不是到了成年才会有的……你觉得他写这本书是想给谁看呢?

生:给我们看,告诉我们爱是美好和纯洁的。

生:给老师看,给家长看,让他们更理解我们的这种情感。

师:你们读了之后,会知道原来心中有这样的一份爱不是过错;而家长和老师读了这本书后,会更懂得该如何陪伴孩子度过这段时光。

板块六:正视自己心灵

师:最后我们来交流一个比较私密的话题,你可以回答,也可以拒绝回答:你有喜欢的本或者安娜吗?

生:我没有。我是坚决反对早恋的,我妈妈也反对,我觉得这个时候就是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学习上。

师:你是一个非常专注于学业、非常听妈妈话的孩子,我很欣赏你。你今天表现出来的状态其实是魅力的积蓄,有一天你也会有喜欢的本,你也会成为本喜欢的安娜。

生:我觉得这本书让我既喜欢又不喜欢。喜欢是因为本和安娜的感情是单纯的,不喜欢是因为上帝的安排,安娜走了,让我觉得“爱得越深,伤得越深”。

师:你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好像偷换了概念,我问的是你是否有喜欢的安娜,不是问是否喜欢这本书。

生:(羞涩地)有。

师:有就有吧,这也很正常,不必难为情。我想从这本书中,你会收获很多,也会知道该怎么与你的安娜相处。

生:我有喜欢的本。当我被人欺负的时候,有个人总是来安慰我,告诉我很多事情,渐渐地我就喜欢上了他。

师:有时候,喜欢真的是很简单的事情。有人帮助了你,给你温暖,给你勇气,你心里就会感觉和他亲近。

师:今天一上课的时候,王老师说,我们来探讨一个既浅显又深刻、既简单又神秘的话题,这个话题聊到这里,我要说的已经都毫无保留地和你们交流了,至于你们怎么来认识和接纳这本书,那是你们的事情。对很多事情的认识还是要留给岁月,留给时间。由衷地祝愿你们有一段丰富且愉快的人生!

【教后反思】

意想不到之一:学生对爱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讲到本有着“邋遢”“个子矮”“爱恶作剧”的特点,而安娜是个“长相丑”“不合群”“身体常会散发出难闻的味道”的女孩,我本以为他们只会质疑:“他们有这么多的缺点,为什么还会互相喜欢?”想不到有学生用一句话就解答了这个连大人都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的问题:“爱是一种感觉,不一定要爱一个人的优点。”“如果你真的爱上一个人,他的缺点在你的眼里也会变成优点。”听课老师发出的阵阵笑声既是觉得“童言无忌”,也的确是发自内心的一份感叹——不要小瞧了孩子,他们有时候对问题的认识不比大人差,甚至会超过大人。

意想不到之二:学生能够理性地思考问题,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其实,讲到童年时发生在我班里的那件事,讲到被老师公开批评的“玲玲”后来变得沉默寡言,说实话,我原本的认识只是“老师的责任”,我认为老师不懂得体察儿童的内心,不懂得保护儿童的自尊,造成了玲玲后来面对同学的尴尬和性情的卑微。可是,学生却多角度地审视这件事,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让我脑洞大开。他们认为:接到示爱字条的男生有责任,不应该去公开,即便自己不喜欢对方也要“扛着”,不能够伤害对方;围观的人有责任,不应该起哄,这样会让当事人骑虎难下,“爱是双方的事情”,应该交给当事人自己去解决;示爱的人也有责任,毕竟年纪还小,真的不应该思考这个问题……教学相长,这话在今天的课堂上尤其让我感触颇深!我很庆幸没有拿自己的认识去“圈住”学生。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快乐,就是创造出自己崇拜的学生。”那么,何为“创造”?不戕害、不泯灭、不禁锢、不约束,甚至不指导……只要给他认真倾听的专注和发自内心的赞美就够了。这是我从学生身上获得的启迪。

意想不到之三: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作家。在读书单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对故事的结尾满意吗?如果不满意,请你改写一个结尾。”居然绝大多数同学表示不满意。他们跃跃欲试,把自己假想成作者,积极参与到创作中来。他们的创作语言流畅、感情真挚,这让你意识到“习作”真的不是一项指令性的作业,“言为心声”,那是一种情意的表达。只有当学生有了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文字才会汩汩地从笔下流淌出来,那般自然,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教师此时大可不必去指导,告诉他们“首尾呼应”“侧面描写”“环境烘托”……但这些学生分明已经做到了。

意想不到之四:学生平时阅读书目涉猎之广。在上课之前,我和学生聊天,发现他们读过很多书,既有传世经典,也有当下热销图书,从童话到传记,从校园小说到自然科学,可以说这个班的学生的阅读是丰富且完整的,所以课堂上才会有人选择“《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式的结尾”,还有人窃窃私语“《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是这样”。是的,我们常常以为,儿童的阅读应该是《夏洛的网》《鲁滨孙漂流记》《城南旧事》《伊索寓言》,有时候我们喜欢给学生列书单告诉他们应该读哪些书,但我们常常会刻意回避《简爱》《边城》那些有“爱”的故事,殊不知,真正的阅读一定是自主的,有些东西他可能暂时不懂,可能似是而非,但是有一天,他在生活中遇到了相似的问题,也就回应了他当初书中读到的那些故事,也就与那些故事中的人有了相通的心灵密码。

【评析】

前不久,听了王文丽老师执教的《本爱安娜》整本书阅读分享课,印象很深。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是书的内容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语文教育有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小学生进行人格雏形的培育,而用书籍培育真、善、美的人性,培养爱的情怀,尤为重要。“爱”,既包括人间大爱、家国情怀,也包括亲子之爱、师生之爱,还包括男女之爱。《本爱安娜》讲的就是少男少女之间朦胧的爱情。这种“童恋”,在本书作者8岁的儿子身上发生过,在当下中国的一些中小学生中间也正在发生着。王文丽老师敏锐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她没有选择回避,而是担起了面对、引导的责任。这是需要一点勇气的。她的这个选择,使读过这本书的学生懂得了怎样认识、如何对待少年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缺了这一课,孩子们将来有可能在这方面出问题;到了成人再补这一课,往往为时已晚。因为现实中存在着这样那样敏感的問题,王老师选择了和六年级的学生一起读这本书,聊这本书,体现了她对学生母亲般的爱。

二是这节阅读交流分享课思路清晰,为我们提供了可复制的教学路子

王文丽老师将这节课设计成这样六个板块:分享全书内容,评价书中人物,联系生活实际,创编故事结局,揣摩写作意图,坦诚诉说自己。这样的设计,体现了阅读交流分享课的一般流程,是有普遍意义的,是可借鉴、可复制的。

王老师用一个个有明确指向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层层推进上述六个板块的教学。她设计的主要问题和学习任务有:

1. 这本书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 男孩本和女孩安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初印象?

3. 把最感兴趣的情节或者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

4. 你最喜欢书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5. 假如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你或者同学的身上,你觉得老师或家长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6. 你对故事的结局满意吗?自己写个更满意的结尾。

7. 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是什么?

8. 你有喜欢的本或者安娜吗?

上述问题和任务,指向概括故事内容,感知人物形象,赏读情节、语句,评价书中人物,联系实际亮观点、谈做法,改写故事结尾,了解写作目的,直面现实说自己。环环相扣,由内容到思想,由他人到自己,由如何认识到怎样对待,在读、议、交流、改编等活动中,读懂了这本书,知道怎样认识、如何面对类似的问题。这对学生怎样读整本书,老师怎样指导学生读整本书,特别是如何在阅读之后进

行深度的交流,都有很大的

启发。

三是老师以大朋友的身份,俯下身,和学生平等交流

课堂上,学生敞开心扉,无所不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交流中对“早恋”的看法,对大人(老师、家长)处理不当提出批评,在改编的结尾中流露出对本和安娜的同情,希望美好的爱在长大后可以延续。还有的学生谈到“爱是纯洁的事情,不是什么坏事情”,只是要正确对待,处理得当。甚至有个女生坦诚地说道:“我有喜欢的本。当我被人欺负的时候,有个人总是来安慰我,告诉我很多事情,渐渐地我就喜欢上了他。”可见,老师用满满的爱,用温暖的话语和学生交流,是深阅读、深沟通的前提,是使阅读分享课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王老师怀着一颗爱心,用百般呵护的真情,引导学生沉浸书中,把自己放进去,获得正确的认识,得到正确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这是可以让他们记住一辈子的人生指导课;对王老师来说,这是可以学习、借鉴的整本书阅读交流分享课;对家长来说,这是可以学习如何以平常心对待,以一颗深爱之心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朦胧爱情的家教指导课。

由这一课想开去,我还想说这样两句话。

第一句是,一定要抵制碎片化的浅阅读,从小不得“手机依赖症;一定要读整本书,读打精神底子、增智慧、提素养的书;一定要沉浸书中,进行深阅读,读有所获,并渐渐养成天天读书的习惯。要坚信:阅读不仅能奠基人生,而且能改变人生。

第二句是,要加强师生共读,提倡亲子阅读,鼓励学生自读。要把指导读书作为语文老师的重要工作,把陪伴学

生读书作为家教的重要责任,把天天读书作为学生的日常

功课。

如果是这样,书香班级、书香家庭乃至书香社会的建设,前景就一片光明了!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安娜事情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把事情写具体
小猫安娜
一级浪漫
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