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快乐源自“发现”

2017-05-30 13:30李竹平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刘亮程发现标点符号

李竹平

学习刘亮程的《对一朵花的微笑》。

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题目,孩子们也被吸引了,不知不觉就想起了自己对一朵花微笑的故事。他们分享自己对一朵花微笑的情景,眼里、语气里都是快乐的诗意,因为那一刻,与美相遇。

那么,刘亮程呢?是不是也要分享这样的经历和心情?课堂上怎样走进作者用文字精心构筑的奇妙世界?只有当阅读成为一个探险的旅程时,每一个发现才有了触及心灵的价值,才能带来真正深刻的快乐。

改变先让学生通读文章的读法,就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读,来一次真正的“探险”。

第1自然段,三句话:“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只读,不说。第一个孩子平平的语调,没有语速变化。好几个孩子听了,不满意,举起了手。第二个孩子读出了节奏感,合适的停顿,用语气强调了自己想突出的词语。

“我想说说我的发现。”有孩子迫不及待:“我发现这个开头语跟我们读过的好多文章不一样,一开始就将我们带进了故事中。”

“对,别的文章开头总会先写写时间啊,地点啊或者别的什么,不是一下子就有了故事感。”另一个孩子补充。

这是第一个发现。除此之外呢?我肯定,鼓励。孩子们再读,再思考,眼里是困惑。我提醒:别放过每一个字,也别放过每一个标点符号。

很快,有孩子满眼惊喜地高举起手:“这一段有三个句号,可是一般写法应该是一个句号。”

那是为什么呢?刘亮程不会使用标点符号吗?聚焦标点符号,再读,再思。

读着,想着,孩子们三三两两议论开了。他们有了新的发现——

“刘亮程这样写,是有心的。读第一句,我感觉到的是作者突然看到身后的花儿都开了时的惊喜。‘一大片,写的是作者惊喜后再抬起头,结果发现身后很大一片地方都开着花儿。我觉得他把这三个字作为一句话,是强调开的花儿多,周围都是。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很有意思。”一个女孩很欣喜地分享自己的发现。

有了这样的发现,再读,语气里就有了景象,有了情感,仿佛作者的动作、表情都通过声音呈现出来了。

孩子们“發现”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开头,对文章后面的内容就充满了期待,对自己能否有新的发现充满了期待。

第2自然段,孩子们又发现了标点上的秘密和密码。

发现的历程总是伴随着疑问和困惑的。当读到第3自然段的时候,孩子们直接用朗读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强调是“第一次”,是“一个人”?带着问题往下读,一篇原本以为理解起来会有隔阂的文章,四年级的孩子却完全读懂了作者要表达什么,也读懂了作者是怎样表达和为什么这样表达的。

看到孩子们用这种不断发现的方式与文本展开对话,下课了还意犹未尽,我更加坚定:把阅读发现的历程真正还给孩子们,让学习真正成为一种挑战,才是孩子们喜欢和需要的“深度学习”。

要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发现的旅程,还要远离阅读教学的“套路”,让每一篇文章的阅读都成为不一样的冒险之旅,无论是环节还是目标,都要让孩子们觉得是“新”的。如果每篇文章的学习都循着教师固守的套路,沿着“初读”“细读”“总结”或者“整体”“部分”“整体”的课堂结构,学生是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的,甚至会在心理上抵触阅读课堂。

想想就明白了:有谁愿意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呢——更何况学生还是被老师“绑架”着重复昨天的故事!

(作者单位:北京市亦庄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刘亮程发现标点符号
文化润疆视野下刘亮程散文的意义
潜在的共鸣与对话——论雍措与刘亮程的乡土书写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冬天,与刘亮程有约
标点符号争吵记
标点符号的争论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