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双向兼任”机制可行性探究

2017-05-30 10:48:04刘丽娟
科技风 2017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第二课堂可行性

刘丽娟

摘 要:本文从高职院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双向兼任”机制建立的理论基础、存在意义和现实条件三方面具体探讨了该机制建立的可行性,说明了建立该双向兼任机制建立后将为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双向兼任;可行性;第二课堂

高校思政课教师团队和辅导员团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重要教学力量。在不断改革、创新思政教育的形式、方法的浪潮下,如何能够充分体现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就显得尤为突出,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整合思政课教学团队和辅导员团队的优势,形成“1+1>2”的效果,构建二者长期有效的双向兼任机制,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充分发挥这两个团队的教育成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流于形式,而是从根本上、思想层面上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双向兼任”机制建立的理论基础

(一)期望目标相一致

高职院校由思政课教师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和由辅导员开展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二者总的期望目标完全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当代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三观正”的祖国栋梁之才。

(二)教育教学内容相互渗透、融合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一系列课程,课堂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内容上和辅导员开展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互渗透,紧密配合。思政课教师强调用理论武装头脑,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人和事物。而辅导员在课堂以外开展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则侧重于将理论和思想内涵融合到可操作、具体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中进行,创新思想教育的形式,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教学为辅导员日常课外活动提供学科理论知识指导,辅导员课外活动为思政课教师政治理论课提供实践载体和平台,二者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三)教育教学过程相互衔接、相互补充

一般来说,教育界习惯将思政课教师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看成是“第一课堂”,辅导员开展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第二课堂”。二者本质就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思政课教师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传授者更加强调思想理论的传授,看重的是政治思想理论在大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印象以及对其思想观念层面的影响;作为开展“第二课堂”的主要角色,辅导员则更加注重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养成。如果说思政课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对于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侧重于认知环节的话,那么辅导员主要则是以活动为主要载体,重点引导学生实现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化,培养他们品德践行的能力。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影响是“知”与“行”的衔接关系,但又相互补充,从而达到“知——行——意”的高度统一。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双向兼任”机制建立的存在意义

(一)节约高职院校成本,充分的优化教师资源的合理利用

就目前所调查几所高职院校的基本情况而言,高职院校具备相当雄厚的思政课教师力量,同时,各院校也十分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辅导员的人数也比较可观,辅导员基本能够达到1:200的配备比例。如果简单按照以上师资人数的计算,每年高职院校付出的教师工资会随着人数的增加逐年增加。如果能够实现“双向兼任”,那么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外的时间去从事辅导员的工作,而辅导员也可以利用闲暇的时间去教授思政课,两者有机结合后势必会大大降低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人数,从而大大节约成本。不仅如此,思政课教师的资源和辅导员的资源将前所未有形成充分的融合,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浪费,这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无疑是有好处的。

(二)使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将职业性质提升為“高、大、上”

根据在各高职院校的发放的调查问卷结果,目前学生辅导员担任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情况显示,3.3%的人认为效果很好,39.1%的人认为效果较好。结果表明,辅导员担任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基本可以得到认可。而在调查中发现,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每天要完成学校各职能部门及所在院系布置的大量工作,成了名副其实的学生的办事员、勤杂工,疏漏了自身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职业性质呈现出“低人一等”的现象。就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的意义而言,调查结果显示,17%的人认为自身的思政理论水平可以得到提高,有助于完善辅导员的知识结构;34.5%的人认为辅导员承担思政课教师的意义在于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给自己提供了一个锻炼和发展的平台;16.4%的人认为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教学的平台完成辅导员的本职工作,32.2%的人认为有利于扩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方向,将辅导员的职业性质提升为“高、大、上”,对稳定辅导员队伍有重要作用。

(三)使思政课教师践行理论,避免课堂教学“假、大、空”

目前而言,思政课教师更多的投身于课堂教学,他们的知识更多的来源于书本和文献资料,课堂涉及的案例也多为查找资料所得,并没有亲身经历,对于案例的分析和理解难免有所偏差。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不喜欢思政课的原因中,46.7%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陈旧,缺乏新意。的确,过多的书本内容和资料内容由于缺乏时效性和离大学生的生活较远,往往在传授理论时出现“假、大、空”的现象,很难引发学生的共鸣,不利于活跃和调动课堂气氛,导致大学生兴致缺缺。这种状况将思政课教学陷入一种怪圈——尽管学校和教师十分重视也非常希望能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授给学生,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大学生并不“买账”。所以。如果实现“双向兼任”,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以外能够在学生工作的具体实际中了解更多大学生真实的想法和思想观念,也能够接触到更多第一手的案例,这样回归课堂结合理论时会显得更加游刃有余,讲授的案例更加具有说服力,有利于夺回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抢占大学生的思想阵地。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双向兼任”机制建立的现实条件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可以相互转化,降低二者的对接难度

目前高职院校在选拔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标准上基本一致,特别是素质要求方面,要求政治素质和人格素养具有一致性。思政课教师师资非常雄厚,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他们基本达到本科以上文凭,相当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具有研究生文凭;而从近些年的辅导员用人选拔的条件来看,更是要求非常之高。本科、研究生文凭基本成为辅导员的标准配置,甚至有些辅导员已经具备“双师”素质或者其他方面的特长也尤为突出。这种情况之下,思政课教师转化为辅导员完全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政治素养;而辅导员转化为思政课教师也具备足够的学历基础和实践教学能力,两者可以实现相互转化,降低二者的对接难度。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对于双向兼任的前景比较可观,主观意愿有利于“双向兼任”机制的建立

根据调查显示,所有填写调查问卷的教师均为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其中 33.7%的教师认为“双向兼任”机制的前景非常乐观,54.3%的教师认为该机制建立的前景比较乐观,需要克服较大困难,只有12%的教师认为该机制的建立不乐观或者说不清。这样的结果充分说明从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对于前景的判断可以看出他们二者对于该机制的主观意愿较为积极,这样的现实十分有利于该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总之,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两个不可或缺的引路人,两者只有紧密配合、深度渗透、交融,形成成熟的“双向兼任”机制才能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陈再生.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的结合[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9).

[2] 陈再生.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向第二课堂教学的延伸[J].思想教育研究,2007(12).

[3] 蒋占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辅导员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4]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师第二课堂可行性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海峡姐妹(2017年8期)2017-09-08 12:16:45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6期)2017-01-16 20:11:01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必备素质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刍议高职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素养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中国卫生(2014年11期)2014-11-12 1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