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萌
城市的喧嚣迷惑了人的双耳,只有在寂静的夜,才能感受到美好的音符敲击灵魂的美好。
我喜欢浪漫主义钢琴家——肖邦,一个纤弱抑或是病态的音乐家。
与肖邦相较而言,听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总有种唯美忧伤之感;海顿的太内敛了,体会不到音符带给我的乐感;李斯特太过于狂野,文静的我难以驾驭;而大名鼎鼎的失聰钢琴天才——贝多芬,他的《命运交响曲》总能驱散我的睡意,我却无法领会其中的抗争精神……唯独肖邦的音乐,干净、纯粹,充满了浪漫色彩。
我倾听过他的《夜曲》。
难以想象,在那个被称为世纪之都的巴黎,在那香水沙龙充斥的魔都,到处都是灯红酒绿,欢歌艳舞。他不忘初心,一直很安静,一直很温和,在夕阳西下后,寂静得只剩一架黑得透亮的钢琴与一个陶醉者的背影……
琴声悠扬,皎洁的月光穿过落地窗洒了一地的温柔。
我弹奏过他的《波罗涅兹》。
刚开始便是一个沉重的跳音,像沉睡的雄狮突然惊醒发出的嘶吼,整首曲风褪去了《夜曲》的唯美,披上了刚硬的铁甲,如保卫国家的战争般壮烈。手指在琴键上快速滑动,心跳也跟随着高低起伏。我知道,那是他对列强瓜分祖国的愤慨与无奈,孤单一人,漂泊他乡,只能以这铿锵有力的音符诉说心中的痛……
琴声激昂,音符在夜空中拼凑出一个孤独爱国者的赤诚之心。
我感动于他的《革命练习曲》。
低沉的旋律不再是无奈,而是反抗,他恨自己不能为保护祖国而贡献一份力,他恨外国列强惨无人道的掠夺行为;他不能沉默,他要呐喊,他要用震撼人心的乐曲唤起国人心中的激情。一个又一个深夜,他完成了这首充满了爱国主义色彩的练习曲。
琴声激越,他通过自己的方式书写出孤独者的爱国诗篇。
肖邦是孤单的,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他的悲哀,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恬静的玛祖卡还是激越的练习曲,无疑都抒发了他对战争的愤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肖邦的一生只有钢琴,他在黑白键上阐述着人生不可回避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