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仕伟
摘要[目的]筛选出适合西双版纳高温高湿热带雨林地区的超甜玉米品种。[方法]采用5种引进种和2种本地种的超甜玉米进行栽培比较试验,对其植株性状、形态特征、品质特性及经济产量等项目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与对照品种比较,5个引进种中,综合表现较好的品种是ZP-231和ZP-401,最差的是ZP-111。[结论] 引进种ZP-231和ZP-401可在西双版纳进行较大面积推广试种。
关键词超甜玉米;引种;性状;西双版纳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32-0009-05
Cultivated Experiment on Introducing Varieties of Super Sweet Maize
REN Shiwei
(Yunnan Forest Nature Center, Kunming, Yunan 650224)
Abstract[Objective] To screen the proper variety of super sweet maize for Xishuangbanna. [Method] Cultivated comparative experiment of 5 introducing varieties and 2 local varieties was carried out. Their plant character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quality characters, economic yield and so on were compared. [Resul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ZP-231 and ZP-401 showed relatively better performance among the five introduced varieties. And ZP-111 was the worst. [Conclusion] Introduced varieties ZP-231 and ZP-401 could be promoted in Xishuangbanna in relatively large area.
Key wordsSuper sweet maize;Variety introduction;Character;Xishuangbanna
玉米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因而其引种成功的可能性很大。超甜玉米是玉米(Zea mays L.)的一个类型,又叫特甜玉米,分别受bt1、bt2、sh1、sh2共4个单隐形基因团控制。目前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有bt1 和sh1基因类型的超甜玉米[1]。超甜玉米蛋白质含量高、富含维生素和氨基酸、糖分高、适口性好,主要用于加工罐头食品、速冻食品和作为新鲜水果[2]。超甜玉米是普通玉米胚乳突变体的一种类型,其种质资源相对贫乏[3],且品种适应性有限,缺乏耐熱型品种,不适应南方高温高湿的夏季生态条件,南方地区严重缺乏适合夏种的耐热型品种[4]。云南省西双版纳正地处热带雨林地区,由于生态条件所限,导致玉米品种单一,种质资源缺乏,尤其是超甜玉米的当家品种更是匮乏。鉴于此,笔者采用5种引进种和2种本地种的超甜玉米进行栽培比较试验,对其植株性状、形态特征、品质特性及经济产量等项目进行调查比较,以期筛选出适合西双版纳高温高湿热带雨林地区的超甜玉米品种,增加西双版纳玉米的种质资源,并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品种包括来自云南省农科院从国外引进的超甜玉米品种(ZP-111、ZP-504、ZP-231、ZP-311、ZP-401);当地推广的超甜玉米品种华宝1号(HB-1)及奥珍5号(AZ-5)为对照品种。
1.2处理方法
试验于2016年4—8月在西双版纳农家田地中进行。供试地土壤砂质,肥力中上等。
试验设ZP-111、ZP-504、ZP-231、ZP-311、ZP-401共5个引进品种及2个对照品种HB-1、AZ-5。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7个处理,3次重复,21个小区,小区面积8 m2。株行距为30 cm×50 cm。于4月5日播种,穴盘育苗,采用起畦移栽方式,4月26日带土移栽,移栽时以腐熟农家肥为基肥,定苗后进行常规管理,处理间保持一致。
1.3测定项目
生育期每10 d定株测定株高(从基部到最高处)和茎高(从基部到心叶);苗期、生长中期及抽穗期分别测定叶面积、叶绿素、根、茎、叶的干、鲜重;收获期取样测定总棒重(带苞叶棒重)、棒重(去苞叶棒重)、棒粗、棒长、千粒重、行粒数、棒重、子粒产量等,成熟时测定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其中,叶绿素含量用SPAD-502型叶绿素含量测定仪测定;
蛋白质含量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5]测定;
可溶性糖含量用蒽酮硫酸法[5]测定;
淀粉含量用旋光法[6]测定。
1.4试验数据分析
采用Excel常用的函数分析法,并利用DP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玉米品种植株生长态比较
由图1、2可知,各参试品种在移栽缓苗后5 d(5月1日)株高和莖高呈增长趋势。在生长前期,株高生长较快,茎高生长缓慢;在生长中期(5月11日始),株高和茎高的生长速度均提高,而茎高增加较明显;在生长后期(6月10日始),除对照品种外,其他参试品种株高和茎高的增长速度均明显下降,其中ZP-111的下降最快。在5个引进种中,ZP-231植株生长动态一直保持较高的生长优势,ZP-401次之,ZP-311在生长前期长势较差,而后期ZP-111长势最差;2个对照品种植株生长动态与5个引进种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为苗期和生长中期增长速度缓慢,后期进入旺盛生长阶段,且两者的生长动态基本保持一致。
2.2不同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的比较
由表1可知,从苗期至抽穗期,不同品种植株各部分积累的干物质重一直增加,到抽穗期达最高;含水率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到抽穗期最低;根冠比呈直线下降趋势,在苗期由于根系生长相对较快,根冠比较大,随着冠部叶片的展开,干物质的积累量也逐渐增加,因此根冠比越来越小,到抽穗期根冠比降到最低。从苗期至生长中期,叶片的干物质增长速率最快,其次是茎部,而根部的干物质增长速率最慢;ZP-311植株各部分干物重的增长量最低,ZP-111的根、茎部分增长量最高,ZP-231则叶部增长量最高;从生长中期至抽穗期,各品种植株干物质均明显增加,其中茎部增长速率最快,叶片次之;2个对照品种植株各部分干物质重增长量明显比5个引进种的高,其中HB-1的地上部增长量最多,其增长率为86.8%,ZP-111的最少,其增长率比HB-1低21.5%。AZ-5的地上部增长量最多,增长率为76.1%;ZP-504的最少,增长率比AZ-5低23.8%。
2.3不同玉米品种植株叶部生长状况比较
由表2可知,从苗期至抽穗期各品种叶片的长度、宽度、单片叶面积及单株叶面积均呈直线增长趋势;叶绿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保持稳定的趋势。在苗期,ZP-111单片面积最小,ZP-311的单株叶面积最小,而HB-1的单片叶面积和单株叶面积均最大;在生长中期,ZP-231的单片叶面积及单株叶面积均达到最大,ZP-401次之,ZP-311最小;在抽穗期,各品种的单片叶面积及单株叶面积均达到最大,且2个对照品种比5个引进品种明显大,其中HB-1的最大,其单株叶面积比ZP-111高68.9%,其叶片最宽、最长。在5个引进种中,除ZP-231的单叶面积及单株叶面积最大,ZP-111的最小,其他单株叶面积变化幅度为1 999.58~2 177.80 cm2 /株。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苗期ZP-504的叶绿素含量与ZP-401、HB-1达极显著水平,其他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在生长中期,除AZ-5和ZP-231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品种间叶绿素含量均达极显著水平;抽穗期ZP-504叶绿素含量最小,与ZP-111、AZ-5、HB-1间达极显著水平。
2.4不同玉米品种生长比较
由表3可知,从苗期至抽穗期,各参试品种植株的叶干重(LWR),比叶面积(SLA),叶面积比(LAR),相对生长率(R)均呈下降趋势,除HB-1叶干重比和相对生长率上升外;比叶重(SLW)、净同化率(NAR)均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从苗期至生长中期,各参试品种生长分析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WRZP-111最小,HB-1次之,其他品种的变化幅度为568.5~592.7 mg/g,而HB-1的SLW、NAR和R均比其他品种低;在抽穗期,除SLA和NAR外,2个对照品种和其他生长分析指标均明显高于5个引进种,且HB-1比AZ-5大;5个引进种生长分析各项指标变化无规律。
2.5不同玉米品种果穗外观性状比较
由表4可知,各参试品种穗长的差异不大,ZP-111最小,ZP-311次之,其他的變化幅度为35~38 cm;5个引进种的穗位高、棒长、棒粗、轴粗、每棒总粒数、行粒数皆比2个对照品种的明显低,且各品种的穗位高、每棒總粒数、行粒数品种间变化较大;在5个引进种中,ZP-231的穗位高、总棒长、每棒总粒数、每棒行数、粒数比其他4个品种都高,ZP-401的穗长和棒长最长,而ZP-111所有性状(除轴粗外)在5个引进种中最低,其他品种居中;HB-1的棒长、棒粗、轴粗、每棒总粒数、行粒数、每棒行数均比其他品种高。
2.6不同玉米品种果穗质量和产量性状比较
由表5可知,5个引进品种的每棒总重、每棒重、单位面积鲜粒重、单位面积干粒重均比2个对照品种低,其中单位面积棒重与HB-1的差异均达极显著;ZP-401的千粒重比所有参试品种均高,而HB-1的千粒重最低,ZP-311的鲜粒重最低。在5个引进种中,ZP-401的果穗质量和产量性状最高,ZP-231次之。与ZP-111的相比,ZP-401单位面积棒重高出43.9%,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单位面积干粒重高出54.2%。
2.7不同玉米品种品质性状、秃尖率、含水率比较
由表6可知,5个引进种的品质性状(可溶性糖含量、淀粉、蛋白质)及籽粒含水量和秃尖率明显比2个对照品种高,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除ZP-504蛋白质与对照品种无显著差异外),且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均在20%以上。其中,ZP-231糖含量最大,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品种HB-1高45.4%;在5个引进种中,品种间可溶性糖含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ZP-231比ZP-504高19.6%;ZP-401、ZP-231的蛋白质比ZP-111高11%,存在极显著差异,且ZP-111的秃尖率最大,比ZP-231的约高出3倍;ZP-504和ZP-401的淀粉含量与ZP-311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他品种间无显著差异;2个对照品种间品质性状和含水量差异不显著,但HB-1的秃尖率较大。
3结论与讨论
3.1玉米品种特性与生长的关系
超甜玉米的种子秕瘪,发芽出苗率低,可采用育苗移栽技术实现苗齐、苗全、苗壮;超甜玉米的生育特性有生育期短、植株矮小、抗性弱、果穗小、籽粒小等;与普通玉米相比,甜玉米一般表现出早熟或及早熟的特征[1]。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穴盘育苗移栽方式,各参试品种种子的出苗率均达90%以上,且在移栽前苗高整齐、粗壮。其原因可能是穴盘育苗利于苗期的水肥管理,养分水分集中在微小的土壤环境中,使幼苗根系能充足且迅速地吸收水肥;5个引进种从出苗到采收鲜穗需61~66 d,属早熟品种,2个对照品种需73~75 d,属早熟品种,且5个引进种的株高、茎高均比2个对照品种低,对大、小斑病及锈病的抗性也比对照品种弱。决定这些性状的主要因素是品种遗传特性,不同品种的基因型有差异,表现性状也就不同。5个引进种的生育期短、植株矮小、抗病性弱的原因可能是由其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也可能是对该地区高温高湿的生态条件不适应的结果。
3.2玉米品种特性与产量的关系
光合作用是玉米植株体形和产量形成的物资基础。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单位叶面积的干重(称为比叶重)与光和强度成正相关,叶面积比重高的品种,其光和强度也高。单位叶面积与单位干重成正比关系,干物质增长的主导因素是叶面积增加。研究证明,玉米叶片的光和强度属于遗传学性状,由累加性基因所控制[7]。张培英[8]认为提高玉米后期的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和效率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作用。玉米植株50%左右的干物质是在抽穗以后积累起来的[7],从抽穗到成熟期间形成光合产物的多少,是决定籽粒和粒重的关键因素[4]。玉米产量的高低,决定单位面积地上叶片光合作用的高低,积累干物质的多少,以及这些干物质分配到籽粒中去的多少,和籽粒容纳储藏光合产物能力的大小[9]。研究表明,叶片的光合强度与有机物的输送效率呈高度正相关,光合强度高的植物,有机物输出速度和输出百分率也高[7]。有些甜玉米具有多分蘖除去,如果除蘖及时,将影响主茎生长,造成降低产量或果穗太小[1]。该试验结果表明,2个对照品种植株各部分干物重、单株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比叶重均比5个引进种高,因此其光合强度及产量也比5个引进种高,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但5个引进种的分蘖数及秃尖率比2个对照品种高。出现这些性状的原因可能是:①5个超甜品种体内存在某些基因控制着其低光合作用,低叶绿素含量及多分蘖特性,导致其单株叶面积小,干物质积累少,向籽粒输送的效率低;②由于多分蘖的存在,与主茎竞争养分,使籽粒得不到充足的养分而造成果穗产量低;③5个引进种的生育期比2个对照品种短,在散粉、吐丝期遇到高温多雨的天气,使授粉不良,出现严重的秃尖缺粒现象,造成低产。
3.3玉米品种特性与品质的关系
甜玉米籽粒中碳水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是决定其品质的重要因素。乳熟期甜玉米籽粒中主要成分为可溶性糖(蔗糖、葡萄糖、果糖)、水溶性多糖和淀粉等[3]。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主要取决于蔗糖的含量[1]。甜玉米在授粉后20~25 d含糖量最高,鲜重含糖量为10%~12%,干重含糖量达25%~30%[10]。突变基因控制着甜玉米胚乳碳水化合物代谢,因此不同基因型甜玉米碳水化合物有差异。甜玉米糖分积累的差异与一系列因素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由基因型决定糖分和积累含量的变化[11]。含糖量性状的遗传属于数量性状遗传[3]。甜玉米乳熟期的环境条件会影响到籽粒营养品质的积累。环境条件影响甜玉米籽粒中还原糖和蔗糖的含量,暖年还原糖含量低,蔗糖含量较高;而冷凉年份则导致较高的还原糖含量和较低的蔗糖含量,但总糖量并不受影响。甜玉米籽粒中糖分(蔗糖、葡萄糖、果糖)的积累并不受干旱胁迫的影响[3],当灌水量不低于最大灌水量的50%时,甜玉米便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品质。该试验结果表明,5个引进种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均比2个对照品种明显高,且均占籽粒干重20%以上,差异达极显著水平。5个引进种的糖含量明显比2个对照品种高,其原因可能是5个引进种中决定其糖分积累含量变化的基因与2个对照品种有差异,也可能是西双版纳夏季的高温使籽粒中蔗糖含量升高,因此可溶性含量也升高,而2个对照品种对本地的生态条件适应性较高,高温条件则对其糖含量变化的影响不大。
该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品种比较,5个引进种中综合表现较好的品种是ZP-231和ZP-401,最差的是ZP-111。因此引进种ZP-231和ZP-401可在西双版纳进行较大面积推广试种,同时需摸索与之配套的栽培方法。
参考文献
[1] 腾文军.特種玉米的栽培与加工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15.
[2] 程伟东,覃兰秋,谢太理.不同来源的超甜玉米杂交种比较鉴定[J].广西农业科学,2001(2):64-66.
[3] 王州飞,胡晋.甜玉米籽粒主要营养品质研究现状与展望[J].种子,2004,23(11):48-50.
[4] 李小琴,吴景强,叶翠玉,等.我国甜玉米育种概况及面临的挑战[J].作物杂志,2002(5):45-46.
[5] 张宪政.作物生理研究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6] 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玉米生理[M].北京:農业出版社,1987:97-200.
[8] 张培英,张志双,焦光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1996,4(2):71-73.
[9] 崔彦宏,周海,李伯航.甜玉米籽粒的营养品质及影响因素[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19(4):99-103.
[10] 黄发松,孙宗修,胡培松,等.食用稻米品质形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水稻科学,1998,12(3):172-176.
[11] 石德权.玉米高产新技术[M].2版.北京:金盾出版社,1998:90-93.